谈舒适区和成长

一、背景

好多工作的朋友聊天,总是后悔大学里没有意识到工作中该用什么东西,大学里没有主动学习某些技术。

总有一种感触:“如果大学里能够早点学习,xxx这些技术该多好啊”。

可是哪怕现在告诉自己的学弟学妹,他们依然没有这个意识。(文末再谈这个问题)

 

我们先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有个人在群里问一个问题

他认为第二个参数就是下标,第三个也是。但是IDEA提示第二个是下标,第三个是元素的个数。

然后提问如何去掉这个“没用”的白色提示。

另外也有人问“IDEA好难用啊”,但是用过IDEA的绝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开始用的时候不适应的人,都不会认为IDEA比Eclipse更难用。

还有一些人说“用MAC的纯粹,装X”等等,但是很多大公司的程序员用MAC的比用windows的更多,我想也说明了点什么。

往往是得不到的才觉得有xxx没用,往往是我们没做过某些事,没用过某些方法就倾向于盲目的否定它。

这是阻碍我们进步重要原因之一。

二、思考

以截图为例,那个提示明确告诉你,第二个是索引,第三个是长度,却因为自己不了解,意识不到它的好处而想去掉。

很多人以为这是个例,其实学习和生活中这种事情还有很多。

关于舒适区,百度百科如下定义: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舒适区,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舒服、放松、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

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

例如,习惯了右手刷牙的人,让他用左手刷牙,他会很不舒服。

如果他是使用右手写字的人,请他用左手写字,他也会不适应。

也就是说,在他的心理舒适区内,他只能使用右手刷牙、右手写字。

我也有亲身体会,之前用了几年的Eclipse很顺手,但是周围人都开始用IDEA,我尝试第一次用IDEA,快捷键都不一样,好多熟悉的功能都找不到,感觉“不好用”,然后换了回去。

后来发现好多人都说好用,然后禁不住诱惑再次试了一次,适应了几天,发现IDEA颜值更高,插件很丰富,功能也很强大并没什么不好。

而且后来观察到,用惯了IDEA的人(其中包括大多数都用过eclipse的)都不太愿意重新用eclipse。

这和习惯和舒适区有些关系。

人之所以难以改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习惯了,待在舒适区惯了,不愿意接受不确定的东西。

所以很多人哪怕遇到好的方法也不愿意尝试,遇到好的工具不懂就倾向于拒绝和吐槽。

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我不xxxx,也能yyy”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个视频,《美丽的大脚》,倪萍和袁泉演一部山村支教老师的电影,把千里迢迢说成千里昭昭,当新的老师指出应该读千里迢迢的时候,之前的老师和同学们无不很诧异。

同样的当我们看别人的源码,读技术的书有和自己想的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也会很诧异,然而大多时候都是我们自己搞错了或者理解错了。

三、走出舒适区不等于瞎折腾

有些人误以为走出舒适区就是瞎折腾。

比如很多人会说,“谁谁走出舒适区,创业失败了,很惨”。

比如很多人会说,“谁谁走出舒适区,卖了房产投资股市,最后血本无归”,等等。

 

但是走出舒适区不代表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做一些风险极大的事情。

美国著名学者Noel Tichy对于人的学习行为提出了著名的的行为改变理论。

他将人的学习行为从里向外分成了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学习行为如果做成一个圆圈,最中心的是“舒适区”,指对于自己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是“学习区”,指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的区域。

最外面一圈是“恐慌区”,指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 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人性就是害怕或者不喜欢不确定的事物。 

直接给你500万和给你一次机会抽中1000万不中啥也没有,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

正是舒适区的确定性,让我们不愿意迈出步子走到学习区。

如果你是新手,像使用新的IDEA,使用新技术等就是你的学习区。(后面的造轮子就是恐惧区)

随着能力的提升,舒适区扩大,学习区随之扩大。

如果你熟练了基础,像学习使用框架就是你的学习区。

当使用已经不再是问题的时候,看原理源码就成为了学习区。

当看原理源码不再是问题的时候,可能造轮子将成为你的学习区。

很多人看多了打鸡血的素材,不清楚自己的实力,急功近利,利益冲昏头脑,以搏一把的冒险态度走到了恐惧区。

这和中国的古话“过犹不及”很相似。

适当跑步有益身心健康,有些人却过度锻炼导致身体受伤。

心理学也有类似的规律“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越是有迷之自信”,也就是所谓的“无知者无畏”。

曾经有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说自己喜欢研究底层,普通编程没挑战性,我问他基础的编程学过吗?

他说没有,“我就想学底层,我觉得这个更有意思,没挑战性。学编程就是搬砖的,太low”。

然后推荐了他计算机入门读物《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然后过了一阵子问他看的咋样了,他直接说放弃了,完全看不懂,不适合自己!

 

当有部分不太确定的问题和同事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某个同事的一句话“试一试”。

的确很多人总是想得或者习惯于从别人那到确定的答案,就像我们从小的教育一样。

但是工作的时候却发现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就没有答案,需要自己去探索。

四、舒适区与传统文化

《礼记·学记》有一文:

《礼记·学记》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意思是: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虽然此文强调 “教学相长”,也表达了走到学习区才能够成长的意味。

我认为学然后知不足,此处的不足主要指新的学习区。

另外这也和《学习金字塔理论》非常相似(有点扯远了,但是这个很重要):

主动学习,尤其是教授他人的学习内容保留率更高。

很多人可能又这种体会,给别人演示或者分享技术的人对这个技术点体会最深刻。

“教是最好的学”,大家可以尝试帮别人解决问题,整理知识点,可以通过尝试教别人来提高自己。

五、可以不怎样

说去掉提示的,真的可以去掉;说“IDEA好难用”的可以一直用Eclipse;说“用MAC的装X”的可以一直用windows。不用好的记忆方法,死记硬背也可以记住单词,也可以通过考试。认为开豪车是装x的人,开普通的车依然可以上班。认为用iphone的是装x的人,用安卓机依然可以用常用的app。

总之不怎么样一样可以活,甚至自认为活的还不错。

换而言之,不走出舒适区,依然可以活!!

但是走到学习区则是为了未来。

正如那句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另外正如《用编程知识提高工作效率》所提到的四象限法则一样,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上也可以活。

但是实际上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情才是对成长和发展最重要的事情。

 

六、总结

分析到这里,回头看看背景里说的我们的遗憾,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们呆在舒适区太久!!

我们所说的如果xxx,其实就是走到学习区!!!!

但是人性如此,还是会有一批有一批大大多数大学生呆在舒适区。

甚至现在的我们也更喜欢呆在舒适区。

我们不要满足于待在舒适区,在学习区不断拓展,不断扩大自己的舒适区。

我们要尽可能得多呆在学习区,才能够快速的成长,但也不要好大喜总是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正因为大多数人不愿意走出舒适区,大多数人才是普通人,不容易走不出自己所处的层次。

 

另外我们要主动和比自己年龄稍大的人,比自己早进入社会几年的人交流,了解未来的真实情况,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得准备。


 

 

  • 38
    点赞
  • 19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22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明明如月学长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