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gis交通可达性分析步骤_萧俊瑶:基于实时交通出行数据的武汉主城区居民生活便利性评价...

本文通过arcgis进行交通可达性分析,研究武汉市13个城中村的居民生活便利度。利用公共交通出行数据,计算等时圈并评估设施点数量和种类,旨在揭示城中村改造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十里铺村便利度最高,罗家墩村最低。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2cfba0bb481d074c22319271540ed23e.png

基于城市实时交通出行数据的居民生活

便利度研究

以武汉市二环线内试点城中村为例

大家好,我叫萧俊瑶,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去年暑假,我偶然间看到有关城市数据研习社的推送,当场就被研习社的学习内容深深吸引,于是毫不犹豫地加入到研习社的“伐木累”中。前几个月的课程学习让我这个“数据小白”快速入门,并将所学应用到专业实习里。后来由于要准备考研初试,我不得不放弃前两期的工作营,为此我还感到十分遗憾。于是,在得知研习社开启新一轮的“学期计划”后,我便趁着复试前夕参加了第一期,而这次专题研究令我获益匪浅。

1 研究概述

城中村改造是城镇化进程和城市更新浪潮下的必然趋势,如今也在全国各大城市内积极展开。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城中村为切入点研究居民生活便利度,一方面是为通过练习掌握数据处理的技能,另一方面也为紧随时代热点,期望以较严谨的学术态度关注和分析社会现象。

1.1 研究对象

武汉市“城中村”首批综合改造试点村有15个村,分别是江岸区竹叶山、新荣村,江汉区航侧、鲩子湖、贺家墩村,硚口区汉西、罗家墩村,汉阳区十里铺、前进村,武昌区紫阳、沙湖村,洪山区团结、徐东、洪山、井冈村。这些“城中村”均位于武汉市二环线内。受数据来源限制,本文选取除武昌区2个村以外的其他13个“城中村”作为研究对象。

23b3e4956271989ff1f72f93fd55512c.png

图1 研究对象“城中村”地理位置

1.2 研究内容

本研究所指的居民生活便利度,主要表达为居民在一定时间内能到达设施点的数量多少及种类齐全度,出行时间越短,设施数量越多,种类越齐全,则认为居民的生活便利度越高。

具体而言,研究以试点城中村为起始点计算不同出行时间的等时圈范围,通过统计等时圈范围的设施POI点数量和种类,得到每个村不同等时圈的便利程度,再通过建立设施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得到每个村的总体便利程度。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数据来源方面,本研究所用数据均为向城市数据研习社申请所得,所有操作均在统一的投影坐标系(WGS_1984_UTM_Zone_49N)中进行,在此不对该步骤进行赘述。数据处理方面,主要分为三步:

2.1 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数据的获取

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数据是基于起点到终点的出行数据。数据的获取涉及到选取起点、选取终点、出行方式的确定等几个关键步骤。

2.1.1 起点的选取

首先,从城市数据研习社获取了武汉市街道级别的行政边界数据,从中提取城中村的面要素;接着,对面要素其进行“要素转点”操作,即可得到研究对象“城中村”的点要素,以此作为出行“起点”。

2.1.2 终点的选取

通过“创建渔网”工具将武汉市主城区简化为1000*1000,同时提取网格的重心带你,以此作为出行“终点”,一共得到1428个渔网点。

2.1.3 交通方式的确定

“城市实时交通出行数据”可以选择公共交通、驾车、骑行、步行四种交通方式,介于住在城中村的村民大多收入偏低,出行方式主要以公共交通为主,因此,本研究选择公共交通方式。

2.1.4 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数据

获取每个起点到每个终点的基于公共交通出行的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最终得到18000+条数据。

895027e7edcab7f51234ca6a91b90b9d.png

图2 OD示意图

2.2 等时圈计算

由于后续的数据处理需要对每个村进行单独计算,即对每个起点所含数据单独计算,而本研究起点数较多,共计13组,申请所得OD数据又均在同一个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