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级拾珍

做数字IC工程师可不能只在RTL级打转,电路级很多知识也要掌握。但是因为知识比较零散,所以发一博来做个随记好了。

 

上拉电阻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用在什么场合?
    答:用在数字电路中,存在高低电平的场合。


    上拉电阻与下拉电阻怎么接线?
    上拉电阻:电阻一端接VCC,一端接逻辑电平接入引脚(如单片机引脚)
    下拉电阻:电阻一端接GND,一端接逻辑电平接入引脚(如单片机引脚)
   

    如上图,R13和R14,一端接到了3.3V,一端通过J17连接到单片机引脚,这两个电阻就是上拉电阻。
   

    如上图,R18的一端连接到了GND,一端连接到了单片机的引脚(只不过是串了一个电阻后连接到了单片机引脚)。所以这个就是下拉电阻。
    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有什么用?
    提高驱动能力
    例如,用单片机输出高电平,但由于后续电路的影响,输出的高电平不高,就是达不到VCC,影响电路工作。所以要接上拉电阻。下拉电阻情况相反,让单片机引脚输出低电平,结果由于后续电路影响输出的低电平达不到GND,所以接个下拉电阻。
    在单片机引脚电平不定的时候,让后面有一个稳定的电平:
    例如上面接下拉电阻的情况下,在单片机刚上电的时候,电平是不定的,还有就是如果你连接的单片机在上电以后,单片机引脚是输入引脚而不是输出引脚,那这时候的单片机电平也是不定的,R18的作用就是如果前面的单片机引脚电平不定的话,强制让电平保持在低电平。
    再这么解释一下吧,如果IE_DATA那个地方,不连接任何引脚,那么由于R18的下拉作用,IE_DATA就是低电平,所以三极管就不会导通。

 

另外一种更加简单的理解方法:

CPU期待pin脚的输入是0 or 1.但是如果pin脚连到的是一个短路开关,那么pin脚的电压状态是0 or open。至于这个open状态,设备启动时CPU读到的是啥很可能飘忽不定。
因此给pin脚到短路开关之间接入一个很大的电阻,电阻另一端接电源。这时,当短路开关短路时,pin脚读到的是0,当open时,电阻就变成了通路,pin脚读到的是1.

以上来自youtube ,里面讲得很好,下面是搬运的几张图:
<img src="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114ab35a15693b32c6f8989475b8d116.png" data-rawwidth="1332" data-rawheight="66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3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1d50d985387ccc57fdc14a9747ec604_r.png">------------------------------------------------------ ------------------------------------------------------
<img src="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74593a2339e6db4703645b2156129c8a.png" data-rawwidth="1363" data-rawheight="6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023c47711f3b5a925617f5bb5da49477_r.png">------------------------------------------------------------ ------------------------------------------------------------
<img src="https://i-blog.csdnimg.cn/blog_migrate/5fc94373a9918d072d7c03d919ac4b9b.png" data-rawwidth="997" data-rawheight="76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9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c1e0dfcc71a7cb77dd1cd290028e27c_r.png">

下拉电阻类推
 
其实还有一种,是考虑到MOS管的特性,因为MOS管的理解都不是很到位,所以暂时不粘进来。
那个例子中,上拉电阻一种使用方法是在晶体管输出端再并上一个上拉电阻,这样可以起到升高集电极的电压的作用。即提高输入级的高电平输入电压。
下拉电阻对于前级来说,属于拉电流负载,对前级晶体管的截止态有影响。
 
一般说的是I/O端口,有的可以设置,有的不可以设置,有的是内置,有的是需要外接,I/O端口的输出类似于一个三极管的C,当C接通过一个电阻和电源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成为上拉电阻(Rs),也就是说,该端口正常时为高电平;C通过一个电阻和地连接在一起的时候,该电阻称为下拉电阻(Rsr)。

 


官方说明中,对于上拉电阻的作用是这么讲的:

1、当TTL电路驱动CMOS电路时,如果电路输出的高电平低于CMOS电路的最低高电平(一般为3.5V), 这时就需要在TTL的输出端接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高电平的值。

2、OC门电路必须使用上拉电阻,以提高输出的高电平值。

3、为增强输出引脚的驱动能力,有的单片机管脚上也常使用上拉电阻。

4、在CMOS芯片上,为了防止静电造成损坏,不用的管脚不能悬空,一般接上拉电阻以降低输入阻抗, 提供泄荷通路。

5、芯片的管脚加上拉电阻来提高输出电平,从而提高芯片输入信号的噪声容限,增强抗干扰能力。

6、提高总线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管脚悬空就比较容易接受外界的电磁干扰。

7、长线传输中电阻不匹配容易引起反射波干扰,加上、下拉电阻是电阻匹配,有效的抑制反射波干扰。

 

一种简洁的理解方式:

上拉电阻是用来解决总线驱动能力不足时提供电流的问题的。一般说法是上拉增大电流,下拉电阻是用来吸收电流。

 

PMOS,NMOS,CMOS

 

MOS管包括PMOS,NMOS

CMOS是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是由PMOS和NMOS互补共同构成的MOS集成电路

由于两管栅极工作电压极性相反,故将两管栅极相连作为输入端,两个漏极相连作为输出端,如图1(a)所示,则两管正好互为负载,处于互补工作状态。

当输入低电平(Vi=Vss)时,PMOS管导通,NMOS管截止,输出高电平,如图1(b)所示。

当输入高电平(Vi=VDD)时,PMOS管截止,NMOS管导通,输出为低电平,如图1(c)所示。

两管如单刀双掷开关一样交替工作,构成反相器(互补工作状态)

 

而与非门和或非门还有非门则是由CMOS来构造的。详见《数字设计原理与实践》P62

 

CMOS和TTL

一:TTL

TTL集成电路的主要型式为晶体管-晶体管逻辑门( 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 gate),TTL采用5V电源。
  1. 输出高电平Uoh和输出低电平Uol 
         Uoh≥2.4V,   Uol≤0.4V 
         在室温下,一般输出高电平为3.5V
  2. 输出高电平Uih和输出低电平Uil 
         Uih≥2.0V,    Uol≤0.8V
  3. 噪声容限0.4V 
          噪声容限计算:噪声容限=min{高电平噪声容限,低电平噪声容限} 
          高电平噪声容限=最小输出高电平电压-最小输入高电平电压 
          低电平噪声容限=最大输入低电平电压-最大输出低电平电压

二: CMOS

CMOS电路是电压控制器件,输入电阻极大,对于干扰信号十分敏感,因此不用的输入端不应开路,接到地或者电源上。CMOS电路的优点是噪声容限较宽,静态功耗很小。CMOS采用5~15V电源, 另外, 只有 4000 系列的 CMOS 器件可以工作在15V电源下, 74HC, 74HCT 等都只能工作在 5V电源下, 现在已经有工作在 3V和 2.5V电源下的 CMOS 逻辑电路芯片了.

  1. 输出高电平Uoh和输出低电平Uol 
         Uoh≈VCC,       Uol≈GND
  2. 输出高电平Uih和输出低电平Uil 
         Uih≥0.7VCC,   Uol≤0.2VCC   (VCC为电源电压,GND为地)

从上面可以看出: 
在同样5V电源电压情况下,COMS电路可以直接驱动TTL,因为CMOS的输出高电平VCC=5V大于2.0V,输出低电平GND=0V小于0.8V;而TTL电路则不能直接驱动CMOS电路,TTL的输出高电平为大于2.4V,如果落在2.4V~3.5V之间,则CMOS电路就不能检测到高电平,低电平小于0.4V满足要求,所以在TTL电路驱动COMS电路时需要加上拉电阻。如果出现不同电压电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上面的方法进行判断

三:TTL和COMS电路比较:

  1. TTL电路是电流控制器件,而CMOS电路是电压控制器件

  2. TTL电路的速度快,传输延迟时间短(5-10ns),但是功耗大。COMS电路的速度慢,传输延迟时间长(25-50ns),但功耗低。COMS电路本身的功耗与输入信号的脉冲频率有关,频率越高,芯片集越热,这是正常现象。

  3. COMS电路的使用注意事项 
    1) COMS电路时电压控制器件,它的输入总抗很大,对干扰信号的捕捉能力很强。所以,不用的管脚不要悬空,要接上拉电阻或者下拉电阻,给它一个恒定的电平。 
    2) 输入端接低内阻的信号源时,要在输入端和信号源之间要串联限流电阻,使输入的电流限制在1mA之内。 
    3) 当接长信号传输线时,在COMS电路端接匹配电阻。 
    4) 当输入端接大电容时,应该在输入端和电容间接保护电阻。电阻值为R=V0/1mA.V0是外界电容上的电压。 
    5) COMS的输入电流超过1mA,就有可能烧坏COMS。
  4. TTL门电路中输入端负载特性(输入端带电阻特殊情况的处理): 
    1)悬空时相当于输入端接高电平。因为这时可以看作是输入端接一个无穷大的电阻。 
    2)在门电路输入端串联10K电阻后再输入低电平,输入端出呈现的是高电平而不是低电平。因为由TTL门电路的输入端负载特性可知,只有在输入端接的串联电阻小于910欧 时,它输入来的低电平信号才能被门电路识别出来,串联电阻再大的话输入端就一直呈现高电平。这个一定要注意。COMS门电路就不用考虑这些了。

四:OC门与OD门

  1. OC(Open Collector)门,即集电极开路门电路(Open Collector),OD(Open Drain)门,即漏极开路门电路,必须外界上拉电阻和电源才能将开关电平作为高低电平用。

  2. TTL电路有集电极开路OC门,MOS管也有和集电极对应的漏极开路的OD门,它的输出就叫做开漏输出。OC门在截止时有漏电流输出,那就是漏电流,为什么有漏电流呢?那是因为当三极管截止的时候,它的基极电流约等于0,但是并不是真正的为0,经过三极管的集电极的电流也就不是真正的 0,而是约0。而这个就是漏电流。

  3. 开漏输出:OC门的输出就是开漏输出;OD门的输出也是开漏输出。它可以吸收很大的电流,但是不能向外输出的电流。所以,为了能输入和输出电流,它使用的时候要跟电源和上拉电阻一齐用。OD门一般作为输出缓冲/驱动器、电平转换器以及满足吸收大负载电流的需要。

  4. 为什么引入OC门? 
    实际使用中,有时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与非门的输出端连接在同一条导线上,将这些与非门上的数据(状态电平)用同一条导线输送出去。因此,需要一种新的与非门电路–OC门来实现“线与逻辑”。

五:有关逻辑电平的一些概念

要了解逻辑电平的内容,首先要知道以下几个概念的含义:

  1. 输入高电平(Vih):保证逻辑门的输入为高电平时所允许的最小输入高电平,当输入电平高于Vih时,则认为输入电平为高电平。
  2. 输入低电平(Vil):保证逻辑门的输入为低电平时所允许的最大输入低电平,当输入电平低于Vil时,则认为输入电平为低电平。
  3. 输出高电平(Voh):保证逻辑门的输出为高电平时的输出电平的最小值,逻辑门的输出为高电平时的电平值都必须大于此Voh。
  4. 输出低电平(Vol):保证逻辑门的输出为低电平时的输出电平的最大值,逻辑门的输出为低电平时的电平值都必须小于此Vol。
  5. 阀值电平(Vt):数字电路芯片都存在一个阈值电平,就是电路刚刚勉强能翻转动作时的电平。它是一个界于Vil、Vih之间的电压值,对于CMOS电路的阈值电平,基本上是二分之一的电源电压值,但要保证稳定的输 出,则必须要求输入高电平> Vih,输入低电平

对于一般的逻辑电平,以上参数的关系如下:Voh > Vih > Vt > Vil > Vol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daisyuer/p/7388485.html

  • 0
    点赞
  • 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第1章 预备知识 1.1 机器语言与汇编语言 1.1.1 机器语言 1.1.2 汇编语言 1.1.3 书中使用符号的说明 1.2 Intel系列机简介 1.2.1 Intel 80X86微处理器简介 1.2.2 Intel 80X86微处理器结构 1.2.3 80X86的3种工作方式 1.3 主存储器和物理地址的形成 1.3.1 主存储器 1.3.2 堆栈 1.3.3 物理地址的形成 1.4 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形式 1.4.1 数值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形式 1.4.2 BCD码 1.4.3 字符数据在机内的表示形式 1.5 标志寄存器 1.5.1 标志位 1.5.2 标志寄存器操作指令 1.6 汇编源程序举例 第2章 寻址方式 2.1 寄存器寻址 2.2 寄存器间接寻址 2.3 变址寻址 2.4 基址加变址寻址 2.5 立即寻址 2.6 直接寻址 2.7 寻址方式的有关问题 2.8 寻址方式综合举例 第3章 宏汇编语言 3.1 宏汇编语言中的表达式 3.1.1 常量与数值表达式 3.1.2 变量、标号与地址表达式 3.2 常用的机器指令语句 3.2.1 数据传送指令 3.2.2 算术运算指令 3.2.3 位操作指令 3.3 伪指令语句 3.3.1 处理器选择伪指令 3.3.2 数据定义伪指令 3.3.3 符号定义伪指令 3.3.4 段定义伪指令 3.3.5 源程序结束伪指令 3.4 常用的DOS系统功能调用 3.4.1 概述 3.4.2 常用的输入/输出系统功能调用 3.5 MASM的功能 3.5.1 MASM的功能 3.5.2 汇编过程 3.5.3 汇编列表文件 3.5.4 符号交叉列表文件 第4章 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4.1 概述 4.2 顺序程序设计 4.3 分支程序设计 4.3.1 转移指令 4.3.2 分支程序设计举例 4.4 循环程序设计 4.4.1 循环程序的结构和控制方法 4.4.2 单重循环程序设计 4.4.3 多重循环程序设计 4.5 子程序设计 4.5.1 子程序的概念 4.5.2 子程序的定义 4.5.3 子程序的调用与返回 4.5.4 子程序调用现场的保护方法 4.5.5 主程序与子程序之间传递参数的方式 4.5.6 子程序及其调用举例 4.5.7 子程序的嵌套 4.6 程序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第5章 程序设计的其他方法和技术 5.1 字符串操作 5.1.1 串操作指令简介 5.1.2 串操作指令 5.2 宏功能程序设计 5.2.1 宏定义 5.2.2 宏调用 5.2.3 宏定义与宏调用中的参数 5.2.4 重复汇编伪指令 5.2.5 条件汇编伪指令 5.2.6 宏库的使用 5.2.7 宏指令与子程序的比较 5.3 模块化程序设计 5.3.1 组合方式 5.3.2 通信方式 5.3.3 连接程序(LINK)的功能 5.3.4 地址分配文件举例 5.4 源程序综合举例 5.4.1 模块程序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5.4.2 模块程序设计举例 第6章 输入/输出和WIN32编程 6.1 输入/输出指令和数据的传送方式 6.1.1 输入/输出指令 6.1.2 数据的传送方式 6.2 中断与异常 6.2.1 中断的概念 6.2.2 中断矢量表 6.2.3 软中断及有关的中断指令 6.2.4 中断处理程序的设计 6.3 浮点运算 6.3.1 浮点数据格式 6.3.2 FPU中的寄存器 6.3.3 浮点指令与程序设计 6.4 WIN32编程 6.4.1 WIN32编程基础 6.4.2 WIN32程序的结构 6.4.3 Windows API函数简介 6.4.4 编程实例 第7章 上机操作 7.1 在DOS环境下运行汇编源程序的方法 7.1.1 在DOS环境下运行汇编源程序的必备软件 7.1.2 DOS环境下运行汇编源程序的流程 7.1.3 DOS环境下运行汇编源程序的命令(MASM 6.0及以下版本) 7.2 多模块程序的运行及子程序库的使用 7.2.1 多模块程序的运行 7.2.2 子程序库的使用 7.3 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汇编源程序的方法 7.3.1 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32位汇编源程序的必备软件 7.3.2 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汇编源程序的特点 7.3.3 在Windows环境下32位汇编源程序的运行命令 7.4 调试程序Turbo Debugger的使用 7.4.1 TD的启动和退出 7.4.2 利用TD调试汇编语言程序 7.4.3 调试举例 附录 附录Ⅰ ASCII码字符表 附录Ⅱ 80X86指令系统简表 附录Ⅲ 伪指令表 附录Ⅳ DOS的软中断与系统功能调用 附录Ⅴ 常用BIOS子程序的功能及其调用参数 附录Ⅵ 汇编连接程序错误信息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部分,以8086/8088为背景,以DOS和PC兼容机为软硬件平台,以MASM和TASM为汇编器,介绍汇编语言的有关概念,讲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技术。第二部分是提高部分,以80386为背景,以新一代微处理器Pentium为目标,细致和通俗地介绍了保护方式下的有关概念,系统和详细地讲解了保护方式下的编程技术,真实和生动地展示了保护方式下的编程细节。第三部分是上机实验指导。 本书的第一部分适合初学者,可作为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材。本书的第二部分适合已基本掌握8086/8088汇编语言的程序员,可作为学习保护方式编程技术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其他人员了解高档微处理器和保护方式编程技术的参考书,还可作为程序员透彻地了解Windows程序设计技术的参考书。 第一部分 基础部分 第1章 绪论 1.1 汇编语言概述 1.1.1 汇编语言 1.1.2 汇编语言的特点 1.1.3 恰当地使用汇编语言 1.2 数据的表示和类型 1.2.1 数值数据的表示 1.2.2 非数值数据的表示 1.2.3 基本数据类型 1.3 Intel系列CPU简介 1.3.1 8位微处理器 1.3.2 16位微处理器 1.3.3 32位微处理器 1.3.4 Pentium和Pentium Pro 1.4 习题 第2章 8086/8088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 2.1 8086/8088寄存器组 2.1.1 8086/8088 CPU寄存器组 2.1.2 标志寄存器 2.2 存储器分段和地址的形成 2.2.1 存储单元的地址和内容 2.2.2 存储器的分段 2.2.3 物理地址的形成 2.2.4 段寄存器的引用 2.3 8086/8088的寻址方式 2.3.1 立即寻址方式 2.3.2 寄存器寻址方式 2.3.3 直接寻址方式 2.3.4 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 2.3.5 寄存器相对寻址方式 2.3.6 基址加变址寻址方式 2.3.7 相对基址加变址寻址方式 2.4 8086/8088指令系统 2.4.1 指令集说明 2.4.2 数据传送指令 2.4.3 堆栈操作指令 2.4.4 标志操作指令 2.4.5 加减运算指令 2.4.6 乘除运算指令 2.4.7 逻辑运算和移位指令 2.4.8 转移指令 2.5 习题 第3章 汇编语言及其程序设计初步 3.1 汇编语言的语句 3.1.1 语句的种类和格式 3.1.2 数值表达式 3.1.3 地址表达式 3.2 变量和标号 3.2.1 数据定义语句 3.2.2 变量和标号 3.3 常用伪指令语句和源程序组织 3.3.1 符号定义语句 3.3.2 段定义语句 3.3.3 汇编语言源程序的组织 3.4 顺序程序设计 3.4.1 顺序程序举例 3.4.2 简单查表法代码转换 3.4.3 查表法求函数值 3.5 分支程序设计 3.5.1 分支程序举例 3.5.2 利用地址表实现多向分支 3.6 循环程序设计 3.6.1 循环程序举例 3.6.2 多重循环程序举例 3.7 习题 第4章 子程序设计和DOS功能调用 4.1 子程序设计 4.1.1 过程调用和返回指令 4.1.2 过程定义语句 4.1.3 子程序举例 4.1.4 子程序说明信息 4.1.5 寄存器的保护与恢复 4.2 主程序与子程序间的参数传递 4.2.1 利用寄存器传递参数 4.2.2 利用约定存储单元传递参数 4.2.3 利用堆栈传递参数 4.2.4 利用CALL后续区传递参数 4.3 DOS功能调用及应用 4.3.1 DOS功能调用概述 4.3.2 基本I/O功能调用 4.3.3 应用举例 4.4 磁盘文件管理及应用 4.4.1 DOS磁盘文件管理功能调用 4.4.2 应用举例 4.5 子程序的递归和重入 4.5.1 递归子程序 4.5.2 可重入子程序 4.6 习题 第5章 输入输出与中断 5.1输 入和输出的基本概念 5.1.1 I/O端口地址和I/O指令 5.1.2 数据传送方式 5.1.3 存取RT/CMOS RAM 5.2 查询方式传送数据 5.2.1 查询传送方式 5.2.2 读实时钟 5.2.3 查询方式打印输出 5.3 中断 5.3.1 中断和中断传送方式 5.3.2 中断向量表 5.3.3 中断响应过程 5.3.4 外部中断 5.3.5 内部中断 5.3.6 中断优先级和中断嵌套 5.3.7 中断处理程序的设计 5.4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 5.4.1 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概述 5.4.2 键盘输入 5.4.3 显示输出 5.4.4 打印输出 5.5 软中断处理程序举例 5.5.1 打印I/O程序 5.5.2 时钟显示程序 5.6 习题 第6章 简单应用程序的设计 6.1 字符串处理 6.1.1 字符串操作指令 6.1.2 重复前缀 6.1.3 字符串操作举例 6.2 十进制数算术运算调整指令及应用 6.2.1 组合BCD码的算术运算调整指令 6.2.2 未组合BCD码的算术运算调整指令 6.2.3 应用举例 6.3 DOS程序段前缀和特殊情况处理程序 6.3.1 DOS程序段前缀PSP 6.3.2 对Ctrl+C键和Ctrl+Break键的处理 6.4 TSR程序设计举例 6.4.1 驻留的时钟显示程序 6.4.2 热键激活的TSR程序 6.5 习题 第7章 高级汇编语言技术 7.1 结构和记录 7.1.1 结构 7.1.2 记录 7.2 宏 7.2.1 宏指令的定义和使用 7.2.2 宏指令的用途 7.2.3 宏指令中参数的使用 7.2.4 特殊的宏运算符 7.2.5 宏与子程序的区别 7.2.6 与宏有关的伪指令 7.2.7 宏定义的嵌套 7.3 重复汇编 7.3.1 伪指令REPT 7.3.2 伪指令IRP 7.3.3 伪指令IRPC 7.4 条件汇编 7.4.1 条件汇编伪指令 7.4.2 条件汇编与宏结合 7.5 源程序的结合 7.5.1 源程序的结合 7.5.2 宏库的使用 7.6 习题 第8章 模块化程序设计技术 8.1 段的完整定义 8.1.1 完整的段定义 8.1.2 关于堆栈段的说明 8.1.3 段组的说明和使用 8.2 段的简化定义 8.2.1 存储模型说明伪指令 8.2.2 简化的段定义伪指令 8.2.3 存储模型说明伪指令的隐含动作 8.3 模块间的通信 8.3.1 伪指令PUBLIC和伪指令EXTRN 8.3.2 模块间的转移 8.3.3 模块间的信息传递 8.4 子程序库 8.4.1 子程序库 8.4.2 建立子程序库 8.4.3 使用举例 8.5 编写供Turbo C调用的函数 8.5.1 汇编格式的编译结果 8.5.2 汇编模块应该遵守的约定 8.5.3 参数传递和寄存器保护 8.5.4 举例 8.6 习题 第二部分 提高部分 第9章 80386程序设计基础 9.1 80386寄存器 9.1.1 通用寄存器 9.1.2 段寄存器 9.1.3 指令指针和标志寄存器 9.2 80386存储器寻址 9.2.1 存储器寻址基本概念 9.2.2 灵活的存储器寻址方式 9.2.3 支持各种数据结构 9.3 80386指令集 9.3.1 数据传送指令 9.3.2 算术运算指令 9.3.3 逻辑运算和移位指令 9.3.4 控制转移指令 9.3.5 串操作指令 9.3.6 高级语言支持指令 9.3.7 条件字节设置指令 9.3.8 位操作指令 9.3.9 处理器控制指令 9.4 实方式下的程序设计 9.4.1 说明 9.4.2 实例 9.5 习题 第10章 保护方式下的80386及其编程 10.1 保护方式简述 10.1.1 存储管理机制 10.1.2 保护机制 10.2 分段管理机制 10.2.1 段定义和虚拟地址到线性地址转换 10.2.2 存储段描述符 10 2.3 全局和局部描述符表 10.2.4 段选择子 10.2.5 段描述符高速缓冲寄存器 10.3 80386控制寄存器和系统地址寄存器 10.3.1 控制寄存器 10 3.2 系统地址寄存器 10.4 实方式与保护方式切换实例 10.4.1 演示实方式和保护方式切换的实例(实例一) 10.4.2 演示32位代码段和16位代码段切换的实例(实例二) 10.5 任务状态段和控制门 10.5.1 系统段描述符 10.5.2 门描述符 10.5.3 任务状态段 10.6 控制转移 10.6.1 任务内无特权级变换的转移 10.6.2 演示任务内无特权级变换转移的实例(实例三) 10.6.3 任务内不同特权级的变换 10.6.4 演示任务内特权级变换的实例(实例四) 10.6.5 任务切换 10.6.6 演示任务切换的实例(实例五) 10.7 80386的中断和异常 10.7.1 80386的中断和异常 10.7.2 异常类型 10.7.3 中断和异常的转移方法 10.7.4 演示中断处理的实例(实例六) 10.7.5 演示异常处理的实例(实例七) 10.7.6 各种转移途径小结 10.8 操作系统类指令 10.8.1 实方式和任何特权级下可执行的指令 10.8.2 实方式及特权级0下可执行的指令 10 8.3 只能在保护方式下执行的指令 10.8.4 显示关键寄存器内容的实例(实例八) 10.8.5 特权指令 10.9 输入/输出保护 10.9.1 输入/输出保护 10.9.2 重要标志保护 10.9.3 演示输入/输出保护的实例(实例九) 10.10 分页管理机制 10.10.1 存储器分页管理机制 10.10.2 线性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10.10.3 页级保护和虚拟存储器支持 10.10.4 页异常 10.10.5 演示分页机制的实例(实例十) 10.11 虚拟8086方式 10.11.1 V86方式 10.11.2 进入和离开V86方式 10.11.3 演示进入和离开V86方式的实例(实例十一) 10.11.4 V86方式下的敏感指令 10.12 习题 第11章 80486及Pentium程序设计基础 11.1 80486程序设计基础 11.1.1 寄存器 11.1.2 指令系统 11.1.3 片上超高速缓存 11.2 80486对调试的支持 11 2.1 调试寄存器 11.2.2 演示调试故障/陷阶的实例 11.3 Pentium程序设计基础 11.3.1 寄存器 11.3.2 指令系统 11.3.3 处理器的识别 11.3.4 片上超高速缓存 11.4 基于Pentium的程序优化技术 11.4.1 流水线优化技术 11.4.2 分支优化技术 11.4.3 超高速缓存代化技术 11.5 习题 第三部分 上机实验指导 第12章 实验指导 12.1 实验的一般步骤 12.2 汇编器和连接器的使用 12.2.1 MASM的使用 12.2.2 LINK的使用 12.2.3 TASM的使用 12.2.4 TLINK的使用 12.3 调试器DEBUG的使用 12.3.1 启动和退出DEBUG 12.3.2 命令一览 12.3.3 利用DEBUG调试程序 12.4 Turbo Debugger的使用 12.4.1 启动和退出TD 12.4.2 利用TD调试汇编程序 参考文献 附录 Pentium指令与标志参考表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