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卡片笔记写作法》一种很轻松的记录方法

‍‍今天是2024年第17周

这是「输出倒逼输入」计划的第6篇文章

全年进度:6/52

bebd903330d737b44beed96f049d6d88.png

PART 1

书籍简要介绍

阅读动力

  • 也是受B站UP主静静教主的推荐,之前快速地看完了她推荐的《番茄工作法图解》,然后开始看她推荐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 番茄闹钟法我践行得十分快速,因为原理比较简单;但是卡片笔记法的方法我直到前两天看完书才开始做,因为觉得逻辑不太通顺,还是有比较多的疑问,看了B站好几个UP的视频,感觉也没太讲透。希望看完书之后能让自己的思路清晰一点🤔。

  1. 知识按照什么逻辑关联?

  2. 要记录哪些知识?每个感兴趣的领域吗?知识怎么分类?

  3. 一个新的知识关联多个旧知识怎么办?

  4. 关联之后呢,每次回看的时候看一个系列还是怎么样?

  5. 积累多少卡片才会发生质的变化?也就是说,什么时候我可以通过卡片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作者介绍 

  • 作者是申克·阿伦斯,德国人。这本书是卡片笔记写作法的第一本中文介绍书。

  • 该方法的创始人是德国著名学者卢曼。他一开始是一名律师,后来不想做律师了,去当公务员。虽然也不是很喜欢公务员,但是公务员妙在上班朝九晚五,他得以在空余之时看自己喜欢的社会学、人类学的书。看久了,他发现光是看书+划线做笔记没啥效率,所以就发明了卡片笔记的方法,把每一个摄入的知识点进行收集、整合(组块、串联),结果就是他用这些细碎的卡片写了一个社会学相关的手稿,被一个专业大佬认可,并建议去一个新开的大学当教授!实际上他是学法律的呀,连社会学的本科都没学过。但是他还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通过卡片信息写好了博士论文和定岗论文,直接当上了大学教授,并且终身任职。开启了为期30年的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在30年期间出版了58本著作著作等身

内容简介

  • 关于写作

  1. 写作不要按部就班按照计划一步一步执行,一来这会局限我们的思维发散,二来这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执行力才能完成。

  2. 写作应该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当我们积累足够的卡片(素材)之后,自然而去就会知道应该写什么东西。

  3. 一口吃不成胖子,我们在写作创作的时候也会经历多个过程——灵感、大纲、内容、文字推敲等,每次只完成一件事情,事情会变得很简单(有点类似GTD)。我们要在写作者批评者之间来回跳动(但是不能同时存在2个身份),来保障文章的质量。

有效写作的4个基本原则

  1. 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做事时把写作(输出)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会提高你在阅读、思考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如果我有这样的想法,那么在知识摄入的时候对内容选择会更有针对性,学习的时候更有目的性

  2. 简洁是最重要的。合理区分闪念笔记(短暂、被整理之后就丢掉)、永久笔记(整理之后的结果,永久保存)和项目笔记(暂时性的,围绕一个主题,项目结束之后可以丢弃)。

  3. 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写作不是一个线性的事情:先想主题,然后找素材,然后写稿啥的。而是一个循环过程,当笔记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我们脑海中自然就有主题和大纲内容了。

  4. 让工作推动你前进。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会让我们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清楚了。要建立正向反馈循环,有助于接下来工作/写作的开启。

成功写作的6个步骤

  1.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不要一心多用,一次只做一件事。这样更高效,且不会占用过多注意力和精力,毕竟他们都是有限的。

  2. 阅读的时候要理解。要想写好论文,你只需要对一篇好的草稿加以修改;要想写出好草稿,你只需要把一系列的笔记变成连贯的文字;为了获得连贯的文字,你只需要重新整理卡片盒里已有的笔记;所以,你真正要做的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手里有一支笔。

  3. 坚持每天写几条笔记。写作是思考的外显化

  4. 笔记先不要按照主题框死,只要保证笔记之间有联系即可。等笔记量多到一定程度,再在里面构建主题。将笔记作为思考的工具。

  5. 输出:从笔记里面找到分享的内容。计划写作是自上而下,卡片笔记写作是自下而上。

  6. 最后,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 刘少楠(flomo创始人)的应用实践:

  1. 知识体系的3个步骤:输入、输出(自我消化、理解)、实践(通过实践验证、修缮理论)

  2. 积累知识的复利

02bd660b08a1e424ee5400e1648fba8b.jpeg

PART 2

书中之最+启发

即使你决定永远不会去写文稿,做事时把写作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也会提高你在阅读、思考和其他方面的技能。

人们不重视记笔记的另一个原因是,即使笔记记得不好,也不会立即得到任何负面的反馈。因此,没有直接的失败体验,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改善需求。

写,无疑是我们思考、阅读、学习、理解和产生想法的最佳催化剂。

如果你想长期学习某样东西,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

拿着笔阅读,就会迫使我们去思考读到的内容,检查自己的理解。如果我们不用自己的话重写一遍,往往就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读到的东西,因此写作是检验我们是否理解所读内容的最简单方法。在阅读时随时记录,不仅能更好地感知到自己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自己清晰简明地表达的能力——这反过来又能帮助我们更快地抓住想法。

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真正的思考需要某种外显化,尤其是以写作的形式进行外显化。

不是作家才有写作的需求,作为社会中的人类,只要有表达的需求,我觉得这都是写作的另一种形式,不如说是“输出”。不输出就无法思考,不输出也无法检验你思考的成果。我的输出渠道:flomo、notion、小红书、朋友对话、公众号(当时暂时未开始使用,现在已经开始践行啦)读者的反馈可以倒逼我们成长,不如把我的年终总结放在公众号??犹豫中。

另外,B站UP主园姐也说过,表达是快速的写作,写作是慢速的表达。

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与提取。比约克率先区分了记忆竞争的两种不同类型: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与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以前,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简言之,存储越容易,提取就越快。但他的实验发现了与常识相反的结论:“存储与提取负相关”,也就是说,存入记忆越容易,提取出来越困难;反之,如果你有些吃力地存入,知识提取会更方便。——科学家比约克夫妇(Robert A. Bjork与Elizabeth Ligon Bjork),在近30年前提出的理论:必要难度(Desirable Difficulty)。

如果你能信任笔记系统,就可以不必拼命用大脑记住所有东西,从而可以集中精神去思考重要的东西,比如文章的内容、论点和想法。

最近在疯狂地写笔记,但是千万不能一味追求量,而忽略了质。越是便利的工具,越是快速复制粘贴,我们遗忘的速度越快,有时候甚至知识都没过脑子,在被我们记录下来之后脑子反而“放松筋惕”,真正地“放下了”这件事…所以写笔记的时候进行多思考,很关键。

第二段其实就说明了这件事,我们要甄别什么东西可以放心地交给笔记本,什么东西是需要我们一直记在脑子中的。像一根悬着的针,在脑海中有着持续的存在感。

写作过程的开始远早于在空白的屏幕上落笔,而实际写下论点也只是这个过程中最小的部分。

成功的写作策略和不太成功的写作策略之间真正的区别在于——笔记做得好还是不好。

要想写好论文,你只需要对一篇好的草稿加以修改;要想写出好草稿,你只需要把一系列的笔记变成连贯的文字;为了获得连贯的文字,你只需要重新整理卡片盒里已有的笔记;所以,你真正要做的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手里有一支笔。

“创造力只是将事物联系起来。当你向有创造力的人询问他们是如何做某件事时,他们会感到有点内疚,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真的在创造性地做事,只是看到了一些东西而已。”(史蒂夫·乔布斯)

再次重申,写作不是憋出东西来,而是在既有的知识内容之上,通过梳理、汇总得到的一些结果。它应该是很简单很轻易的,下笔之前脑海中其实有了满满的干货,知识应该是处于等不及要蹦出来的活跃状态。这又反向说明日常积累的重要性,写作只是最后的一小步,80%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是放在笔记的收集上。

自控和自律与环境的关系远比与个人的关系大得多,而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当周围没有巧克力棒的时候,人们自然不需要靠意志力来拒绝美食的诱惑。如果一个人特别想做某件事,他也用不着靠意力去完成。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不存在冲突,所以每项有趣、有意义、明确的任务都会被完成,而且这样的任务每次都能比靠意志力完成得好。如果做一件事不是因为你有意志力,而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意志力,那就意味着你离成功不远了。

对成功人士的研究一再证明,成功不是源于强大的意志力和克服阻力的能力,而是源于高明的工作环境事先避免了阻力。高效率的人不会与不利的阻力作斗争,而是像柔道冠军一样转移阻力,这不仅要依靠正确的心态,也要依靠正确的工作流程。

最近经常听到的,很多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其实不需要很大的自控力。自控力是用来应对一些阻碍的,厉害的人会想方设法把阻碍因素消灭。

如果不能从长远考虑,建立积极反馈循环,任何试图用外部奖励(比如在完成一章后做一些喜欢做的事)哄骗自己去工作的尝试都只是短期的解决方案,非常脆弱。只有当工作本身就是激励时,驱动力和奖励才能可持续动态循环,从而推动整个任务前进。

这是什么神仙心理?我啥时候能达到:不功利、为爱发光。

遗憾的是,我们的大脑在选择信息方面通常不是很聪明。尽管应该寻找一些反面论点和事实来挑战既有的思维方式,但我们仍然会被那些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物所吸引,即那些证实我们已经相信自己很博学的东西。

我们环顾四周,剔除了有违我们认知的事物,甚至都没有注意到这个过程,就像同一个城市可能某一天全是开心的人,某一天却全是痛苦的人,全凭我们的心情。

大脑又聪明又笨,只会搜寻跟我们相似的/让我们感觉良好的东西,呈现在我们眼前。它不知不觉过滤了很多我们不喜欢的信息。这也是另一种“幸存者偏差”吧?

PART 3

链接旧知识

认知科学家将人的信息加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阶操作,也就是“认知”本身,你感知的、你记忆的、你学习的、你思考的。第二类是二阶操作,称之为“元认知”,即对自己当前的认知进行监控:“我当前感知到了什么?我当前在记忆什么?我当前在学习什么?我当前在思考什么?”这就是元感知、元记忆、元学习、元思考等。“元认知”也就是认知的认知。

跟《认知觉醒》里面“元认知”的理论呼应上了。

写论文不仅仅是在键盘上打字,它还包括阅读、理解、思索、产生想法、建立联系、区分术语、寻找合适的词语、结构化、组织、编辑、修正和重写等。这些不仅仅是任务的不同,它们需要投入的注意力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同时关注多件事情,更不能同时给予多件事情不同的注意力。

拥有“平静如水的大脑”的秘诀是把所有的琐事从我们的短期记忆中清除出去,既然不可能立刻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一个可靠的外部系统,把所有关于烦人的待办事项想法都保存进去,并相信它们不会丢失。

我们的大脑除了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的注意力,和一次最多只能容纳七件事的短期记忆,第三种有限的资源就是驱动力或意志力。

呼应GTD、番茄工作法:一次只做一件事。

635a5e7d955b281b931a77183d5d58dc.jpeg

Yura碎碎念

我感觉这本书写得有些混乱,混乱到我现在再一次花了一个多小时重温这本书之后,感觉还是没有理解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核心逻辑和使用方法😅。我直觉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但是暂时还无法轻松、无障碍地实践,朋友们如果对这个方法有更好的洞见,快来教教我!PS:FLOMO这个软件超级推荐,使用起来非常丝滑,极简🥸从去年11月份开始使用之后,已经产生了303条记录啦~希望早日能够“量变产生质变”~

d5047cba9f37e717f5496e614a2e8417.png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输出是检验输入的最好方式

欢迎大家多多交流共同进步👊

‍‍‍‍‍‍‍‍

  • 12
    点赞
  • 17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