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先,本文的目的并非挥拍教学,而是作为练习挥拍动作时的一种检验思路。其次,作者并不是专业运动员,也不是物理、运动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科班学生,对动力学和关节、肌肉的机制的理解不一定准确,本文仅根据操作臂的刚体动力学原理和人体关节与骨骼的结构分析鞭甩挥拍的动作,结合诸多教练的教学理解,对提高发力效率和避免伤病的方法进行简单的推导。
当我们学会了挥拍,在进行挥拍练习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根据本文的理论对自己的挥拍动作与结果进行检验,检验自己的发力是否高效、为什么某些肌肉会酸、为什么某些关节会疼,等等。当然,出现一些酸痛的现象并非坏事,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如何高效地挥拍,我们也许就可以明确哪些位置发生酸痛是正常现象,哪些位置应该避免发生酸痛。
一、为什么要练好鞭甩挥拍
通过观察可知,球拍类、投掷类运动的发力都会用到鞭甩发力。以个人的理解,就是把脚步附近的关节或髋关节作为根节点,在身体的多个关节上以某种顺序施加角加速度的发力方式。因为运动项目中的球拍和投掷物的重量都不是很重,所以狭义地说,发力并不是要把他们举起来并支撑住,而是要让他们高效地加速。也就是说,发力任务并不是一个长时间的任务,而是一个短暂地、通过人体的运动末端(手)高效地加速到最大速度,此时发力任务已经结束了。那么广义的发力动作,除了加速这一任务之外,还包括加速前的准备框架(在球拍类的运动包括确认步和架拍),以及加速后保持末端速度的动作。一个好的准备框架能产生足够的发力空间,而一个好的鞭甩动作能减少身体结构给末端带来的阻碍,既能让末端顺畅地加速,又能减缓末端的减速过程。那么为什么这个过程那么重要呢?
众所周知,人体并不是一个在时间尺度上非常精确的仪器,球拍的线床、拍框、中杆也是。我们无法在每次击球时都做到加速到最高线速度时,球正好飞出线床。业余球友无法进行大量的练习使发力时机控制得更准确,所以个人认为,有一个原则会显得更加重要:尽量在加速结束后击球,不要在加速结束前击球。在一些教学中,这个原则体现为“舒展后再击球”。
试想一个用手推玩具车的场景。我们在推动玩具车的过程中,发力,或者说让手加速的过程只有开始非常短的时间。在加速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带动着手笔直向前发力,可以让玩具车随着手部,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段可观的位移,也就是让玩具车达到了一个最大速度。随后,玩具车脱离了手部向前移动,会因为脱离了手的阻碍,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着较高的速度,直到摩擦等外界阻力让车缓缓减速到静止。力是让物体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并非让物体运动的原因。只要我们在加速任务完成后,让玩具车畅通无阻地前行,道路就会不断延伸。同样地,对于球拍类运动来说,我们如果能让相关关节的发力方向更加高效,并且减少人体结构对手部的阻碍,就能获得一个发力集中、鞭甩充分的挥拍。

综上,对于击球来说,我们在加速的末期击球是比较好的选择。对于整个人体来说,每个关节也是如此:在近端关节到达加速末期之后,远端关节才随即来到加速末期(注意不是速度末期)。每个关节的旋转会带动所属骨骼和子关节的旋转,关节的角速度会给所属骨骼和子关节带来角速度,而同样地,这些子关节的独自旋转又继续给他们的子关节带来角速度,那么末端就会得到所有先前关节带来的角速度的加成,与中心为运动根部(通常是脚或髋关节)的运动半径相乘得到线速度,通过球在球拍上的反弹所用,把速度附加到球上。这个过程也就是平时常说的“传力”,而这个速度的传导也就是鞭甩挥拍的目的。
至此,我们可以说,挥拍前期发力的目的是,让从根部到运动末端之间的每个可加速的关节,尽可能地依次朝着击球方向加速到最大角速度。挥拍中期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运动末端的阻碍,保持较高的速度击中球。挥拍后期的目的是,击球后从运动末端到根部的肌肉依次放松,让关节依次减速泄力,并准备下一拍击球,进行步伐和举拍的连贯。从根部到运动末端的鞭甩链条如何确定,每个关节需要朝着什么方向旋转,这些问题都会在后续章节解释。
二、关节的加速方向
首先我们以右撇子为例(后文均以右撇子为例)大致描述一种原地发力比较完整的正手挥拍,从而找到鞭甩链条:击球前,以右脚为根部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