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v继电器模块实物接线_一秒看懂基础继电器电路图解

本文围绕5V继电器模块电路干扰问题展开。该电路在220V交流电接通或断开继电器瞬间,系统有50%概率死机,5V电源出现脉冲干扰、电压大幅跌落。作者进行多项试验,多位网友分析可能是继电器、电源、PCB设计等问题,并给出测试和改进建议。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就这种最简单继电器电路,输出插座未接任何负载,不存在触点打火的现象,竟然有干扰。先介绍情况:1总电源5V,由一个AC-DC电源模块供电,单片机电源3.3V,由一个LDO供电;2单片机IO直接驱动三极管,IO口设置成推挽模式;3总共有2块电路板,一块是主控板,板上有单片机、液晶屏。另一块是电源板,板上有AC-DC模块、继电器、输出插座。2块板有FPC排线连接。干扰描述:1220v交流电通电后,接通或断开继电器瞬间,有很大概率(50%)系统会死机;2死机的同时,在5V电源上用示波器观察到有一个脉冲干扰。3死机的同时,很明显看到电源模块上的电源指示灯闪了一下,说明电压是大幅度跌落了。已经试验:1在继电器线圈供电部分串一个22uH电感,继续死机;2在继电器线圈中串一个肖特基二极管,然后再和1N4007并联,再接到5V供电那里,还是死机;3把以上2条一起上,死机。试验成功1把继电器触点和220V交流电那里断开(图上标L的那端),电源上也不会再出现脉冲干扰,不再死机;1换其他AC-DC电源模块,电源上还是存在脉冲干扰,但不再死机,换了其他4个电源模块。怀疑是继电器线圈的,电路板EMC设计问题的,请先解释一下为何换了其他电源模块后正常的现象。

大蚂蚁大师说:“EMS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刻意地去消除这个干扰来避免系统死机,而是找出干扰存在而系统不死机的办法。不然如何过EFT? 日用电器设备每天都在接受这种干扰,开个灯,吹个电吹风,都是一串串的脉冲老T叔说:“根据描述,干扰源有2个可能,继电器线包反电势或触点上的感应电(因为拉掉220V就好了.)建议:1. 4007串个小电阻,目的用于耗去反电势能量,只串4007,没法耗能,会引起振荡

2. 继电器绝缘欠佳,换新的或是清洗烘干,有条件换大一档容量

chunyang大师说:“

大概率是高压回路与低压回路间的绝缘不良,小概率是系统EMC特性太过低劣,稍受一点电磁感应干扰就玩完。

可以用如下方法来测试验证:用另一个继电器,只把绕组用短导线连接到驱动回路中,或干脆把继电器的线包引脚焊在PCB上,触点则务必悬空,不可与PCB有任何接触。上电工作,然后将电网火线用一根导线引出(原来端子上与电网的接线务必拆除),与继电器触点分别接触,如果接触瞬间死机则说明是继电器绝缘不良或因分布电容耦合引入干扰(后面再讲)。如果没事,则将接火线的导线直接焊在继电器触点引脚上(最好与PCB设计对应,但仍然不要接到PCB上)再试。都没问题,说明问题在PCB上,是PCB漏电造成。

如果楼主用的ACDC开关电源带有Y电容,那么其接地端必须良好的接入大地,否则电网会通过Y电容与系统直连,造成系统带有很高的浮空电压。同时,在系统EMC设计不当时,此时通过继电器分布电容耦合构成的瞬态回路,就可以扰动浮空电压进而使系统死机。如果是这样,接大地就没事了,但仍表明EMC设计不良。

好好根据这些去实验测试吧,再想想其中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网友yanruiqi友情提示说:“最关键的是: 为什么楼主 把 L 切了, 就无干扰了呢?

我判断:虽然 插座没有带负载,但是继电器吸合瞬间  L触点吸合 还是会有磁场变动,要么是触点接触面存在电容。

建议 换个继电器看看, 或者 只接 触点L,另一个触点不接, 防止插座两极间有轻微漏电

通过楼主的陈述,电源的问题可能性较大,那么为什么电源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从现象上看,可能是电源瞬时响应功率小(不是正常功率小),那么当继电器吸合时,真的会需要这么大的瞬时功率吗?

通常在这种单片机驱动继电器的使用场合下,我推荐能用大电压的继电器尽量用大电压的,5v 的继电器 线圈吸合稳定电流值是89.3mA, 而 24v的继电器吸合稳定电流值是18.7mA, 这个是宁波松乐继电器 数据(其他品牌的也差不多),

是不是 因为这个电源瞬态响应差,继电器线圈瞬间通电,电源响应差的原因呢?

楼主 如有可能 换个DC24V的继电器试试看。

对于 单片机驱动继电器的电路 无外乎就这几种,楼主的这种是最常见的一种,项目中我不推荐这个电路,可能测试时没有啥问题 实际工业现场不怎么可靠! 用光耦 加ULN芯片 也有很多人用,我也嫌这种麻烦,我一般直接用 TLP127(达林顿型光耦),TLP127光耦就是专为这种驱动感性继电器负载设计的,内部集成了一个续流二极管,继电器线圈外面的续流二极管不接都可以,注意 TLP127  的IC电流 最大150mA, 对于驱动DC24V的继电器妥妥的,楼主可以这样试验下, 1,继电器触点上啥也不接,用个开关直接放在继电器旁 手动通断L,看看是否影响

继电器吸合   触点L和另外个触点接通,这个状态的改变 肯定影响了你的这个系统,有两种可能,1种是电磁场变动干扰电源,第2种是,继电器线圈与这个L发生了作用,使得继电器吸合电流发生突变 致使电源瞬态跟不上。网友hufengweixx说:“

按你的现象,好像是电源干扰引起了单片机死机;个人觉得是你电路本身的设计理念可能有点问题

1、继电器与单片机共源就需做较多的处理,处理不当就会出问题

2、单片机输出控制继电器最好加光耦隔离,继电器吸合、关断瞬间干扰应该很大,不加隔离干扰直接传给单片机和电源可定有可能造成死机;

3、至于换块电源就不会死机,可能是新的电源这方面处理的好,个人觉得这不是解决的根本,只是对根本问题出现后的弥补,修改电路本身设计应该是关键;

<think>嗯,用户想要找关于磁保持继电器驱动的代码示例。首先,我需要明确磁保持继电器和普通继电器的区别。磁保持继电器在触发后状态会保持,不需要持续供电,这点和普通继电器不同,普通继电器需要持续电流来维持状态。 接下来,用户提到了他们之前使用的继电器是高电平触发的,使用的是STM32F103C8T6,所以代码示例可能需要基于类似的微控制器,比如STM32或者Arduino。用户提供的引用中提到了Arduino继电器控制风扇的例子,可能相关的代码结构可以参考。 然后,我需要考虑磁保持继电器的驱动方式。通常,这类继电器需要脉冲信号来切换状态。比如,给一个正向脉冲打开,再给一个反向脉冲关闭。这涉及到控制两个GPIO引脚,或者使用H桥电路来改变电流方向。 用户可能已经了解普通继电器的驱动代码,比如简单的GPIO控制,但磁保持的驱动可能更复杂。需要确保代码中给出脉冲信号,而不是持续电平。同时,需要注意脉冲的持续时间,太短可能无法可靠切换,太长可能损坏继电器。通常,数据手册会建议脉冲宽度,比如100ms。 然后,我需要检查用户提供的引用内容。引用1和2都是关于普通继电器的,特别是高电平触发的,但磁保持继电器的驱动方式不同,所以需要特别说明这一点,避免用户混淆。 用户可能需要具体的代码示例,比如Arduino或STM32的。考虑到用户之前用了STM32,可能更倾向于STM32的代码,但Arduino的更通用。可能需要提供两种示例,或者至少说明原理。 另外,硬件连接方面,磁保持继电器可能需要双路控制,比如两个GPIO,或者使用H桥驱动电路。需要提醒用户注意电路设计,比如隔离和电流供应,可能需要外接电源,特别是当继电器线圈电流较大时。 最后,需要生成相关问题,帮助用户进一步理解,比如驱动原理、脉冲时间、与普通继电器的区别,以及硬件设计注意事项。确保回答结构清晰,步骤明确,代码正确,并引用之前的参考资料,但指出不同之处。</think>### 磁保持继电器驱动代码实现 磁保持继电器与普通继电器不同,其状态通过脉冲控制(开/关各需一个脉冲),无需持续供电[^2]。以下是基于STM32和Arduino的驱动示例及关键原理: --- #### **1. 驱动原理** - **脉冲控制**:需短时脉冲(通常5-50ms)切换状态,如正向脉冲开启,反向脉冲关闭 - **双路信号控制**:需两个GPIO引脚分别控制吸合/释放线圈 - **隔离设计**:建议使用光耦或三极管隔离驱动电路(保护MCU) --- #### **2. STM32代码示例(HAL库)** ```c // 定义控制引脚 #define COIL_SET_PIN GPIO_PIN_0 // 吸合线圈引脚PA0 #define COIL_RESET_PIN GPIO_PIN_1 // 释放线圈引脚PA1 #define RELAY_GPIO GPIOA void relay_control(bool state) { if(state) { // 吸合脉冲:先拉高再延时复位 HAL_GPIO_WritePin(RELAY_GPIO, COIL_SET_PIN, GPIO_PIN_SET); HAL_Delay(20); // 脉冲宽度20ms(需根据规格调整) HAL_GPIO_WritePin(RELAY_GPIO, COIL_SET_PIN, GPIO_PIN_RESET); } else { // 释放脉冲 HAL_GPIO_WritePin(RELAY_GPIO, COIL_RESET_PIN, GPIO_PIN_SET); HAL_Delay(20); HAL_GPIO_WritePin(RELAY_GPIO, COIL_RESET_PIN, GPIO_PIN_RESET); } } ``` --- #### **3. Arduino代码示例** ```arduino const int coilSetPin = 8; // 吸合控制引脚 const int coilResetPin = 9; // 释放控制引脚 void setup() { pinMode(coilSetPin, OUTPUT); pinMode(coilResetPin, OUTPUT); digitalWrite(coilSetPin, LOW); digitalWrite(coilResetPin, LOW); } void triggerRelay(bool state) { if(state) { digitalWrite(coilSetPin, HIGH); delay(15); // 脉冲宽度15ms digitalWrite(coilSetPin, LOW); } else { digitalWrite(coilResetPin, HIGH); delay(15); digitalWrite(coilResetPin, LOW); } } ``` --- #### **4. 硬件设计要点** 1. **电源隔离**:线圈驱动电源应与MCU独立,避免反向电动势干扰 2. **续流二极管**:需在线圈两端并联二极管(如1N4007)保护电路 3. **驱动电流**:若电流>50mA,建议使用MOSFET(如IRF540N)或驱动芯片(如ULN2003)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