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使用欧氏距离knn_近邻算法-KNN算法|优化约会网站的配对效果项目|机器学习实战-学习笔记...

文章原创,最近更新:2018-08-7

本章节的主要内容是:

重点介绍项目案例1: 优化约会网站的配对效果中的 KNN算法。

1.KNN项目案例介绍:

项目案例1:

优化约会网站的配对效果

项目概述:

1)海伦使用约会网站寻找约会对象。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她发现曾交往过三种类型的人: 不喜欢的人、魅力一般的人、 极具魅力的人。

2)她希望: 1. 工作日与魅力一般的人约会 2. 周末与极具魅力的人约会 3. 不喜欢的人则直接排除掉。现在她收集到了一些约会网站未曾记录的数据信息,这更有助于匹配对象的归类。

开发流程:收集数据:提供文本文件

准备数据:使用 Python 解析文本文件

分析数据:使用 Matplotlib 画二维散点图

训练算法:此步骤不适用于 k-近邻算法

测试算法:使用海伦提供的部分数据作为测试样本。

测试样本和非测试样本的区别在于:测试样本是已经完成分类的数据,如果预测分类与实际类别不同,则标记为一个错误。

使用算法:产生简单的命令行程序,然后海伦可以输入一些特征数据以判断对方是否为自己喜欢的类型。

数据集介绍

海伦把这些约会对象的数据存放在文本文件 datingTestSet2.txt (数据来源于《机器学习实战》第二章 k邻近算法)中,总共有 1000 行。

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特征:每年获得的飞行常客里程数,玩视频游戏所耗时间百分比,每周消费的冰淇淋公升数。其中分类结果作为文件的第四列,并且只有3、2、1三种分类值。datingTestSet2.csv文件格式如下所示:飞行里程数游戏耗时百分比冰淇淋公升数分类结果409208.3269760.9539523

144887.1534691.6739042

260521.4418710.8051241

数据在datingTestSet2.txt文件中的格式如下所示:

2.KNN算法代码

首先创建一个名为kNN.py的文件,再创建一个函数,这个函数返回一个矩阵和标签列表,以方便我们后续对K近邻(KNN)算法进行检验。def createDataSet():

"""

创建数据集和标签

调用方式

import kNN

group, labels = kNN.createDataSet()

"""

group = array([[1.0, 1.1], [1.0, 1.0], [0, 0], [0, 0.1]])

labels = ['A', 'A', 'B', 'B']    return group, labels

下面这段代码就是kNN算法,目的就是为了找最近的距离def classify0(inX,dataSet,labels,k):

"""

inX:用于分类的输入向量

dataSet:输入的训练样本集

lables:标签向量

k:表示用于选择最近邻居的数目

预测数据所在分类可在输入下列命令

kNN.classify0([0,0], group, labels, 3)

"""

# array的shape函数返回指定维度的大小,如dataset为n*m的矩阵,

# 则dataset.shape[0]返回n,dataset.shape[1]返回m,dataset.shape返回n,m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 tile函数简单的理解,它的功能是重复某个数组。比如tile(A,n),功能是将数组A重复n次,构成一个新的数组

# 所以此处tile(inX,(dataSetSize,1))的作用是将inX重复复制dataSetSize次,以便与训练样本集的样本个数一致

# 减去dataSet就是求出其差值,所以diffMat为一个差值矩阵

diffmat=np.tile(inX,(dataSetSize,1))-dataSet    #距离度量,度量公式为欧氏距离

sqdiffmat=diffmat**2

# 将矩阵的每一行相加,axis用于控制是行相加还是列相加

sqdistances=sqdiffmat.sum(axis=1)    #开方

distances=sqdistances**0.5

# 根据距离排序从小到大的排序,返回对应的索引位置

sortedDistIndicies=distances.argsort()    # 选择距离最小的k个点

classcount={}

for i in range(k):        # 找到该样本标签的类型

voteIlabel=labels[sortedDistIndicies[i]]        # 字典的get方法,list.get(k,d) 其中 get相当于一条if...else...语句,参数k在字典中,字典将返回list[k];如果参数k不在字典中则返回参数d

classcount[voteIlabel]=classcount.get(voteIlabel,0)+1

# 字典的 items() 方法,以列表返回可遍历的(键,值)元组数组。

# sorted 中的第2个参数 key=operator.itemgetter(1) 这个参数的意思是先比较第几个元素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ms(),key=operator.itemgetter(1),reverse=True)        # 返回最符合的标签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测试代码及其结果如下:>import kNN

>group,labels=kNN.createDataSet()

>kNN.classify0([0,0],group,labels,3)'B'

3.KNN算法相关知识点

知识点1:欧氏距离

计算两个向量点xA和xB之间的距离,叫做欧氏距离公式,具体如下:

d=\sqrt{(xA_{0}-xB_{0})^{2}+(xA_{1}-xB_{1})^{2}}

例如,点(0,0)与(1,2)之间的距离计算为:

\sqrt{(0-1)^{2}+(1-2)^{2}}

举个小案例,首先求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具体如下第一行: 同一个点 到 dataSet的第一个点的距离。

第二行: 同一个点 到 dataSet的第二个点的距离。

...

第N行: 同一个点 到 dataSet的第N个点的距离。

由此可以得到截图的欧氏距离是:

a_{1}=\sqrt{(x-1)^{2}+(y-1)^{2}}

a_{2}=\sqrt{(x-1.1)^{2}+(y-1)^{2}}

a_{3}=\sqrt{(x-0)^{2}+(y-0)^{2}}

a_{4}=\sqrt{(x-0)^{2}+(y-0.1)^{2}}

知识点2:关于operator模块的运用

operator模块是python中内置的操作符函数接口,它定义了一些算术和比较内置操作的函数。operator模块是用c实现的,所以执行速度比python代码快。

知识点3:numpy中c.shape[0]的理解

建立一个4×2的矩阵c, c.shape[0] 为第一维的长度4(相当于行),c.shape[1] 为第二维的长度2(相当于列)。import numpy as np

group = np.array([[1.0,1.1],[1.0,1.0],[0,0],[0,0.1]])

group

Out[21]:

array([[ 1. ,  1.1],

[ 1. ,  1. ],

[ 0. ,  0. ],

[ 0. ,  0.1]])

group.shape

Out[22]: (4, 2)

group.shape[0]

Out[23]: 4group.shape[1]

Out[24]: 2

知识点4:numpy中的tile函数

numpy.tile(A,B)函数,作用使数组A重复B次,这里的B可以时int类型也可以是元组类型。import numpy as npnp.tile([0,1],2)#在列方向上重复[0,1]2次,默认行1次Out[26]: array([0, 1, 0, 1])np.tile([0,1],(1,1))#在列方向上重复[0,1]1次,行1次Out[27]: array([[0, 1]])np.tile([0,1],(2,1))#在列方向上重复[0,1]1次,行2次Out[28]:

array([[0, 1],       [0, 1]])np.tile([0,1],(2,2)))#在列方向上重复[0,1]2次,行2次Out[29]:

array([[0, 1, 0, 1],       [0, 1, 0, 1]])np.tile([0,1],(3,2)))#在列方向上重复[0,1]2次,行3次Out[30]:

array([[0, 1, 0, 1],       [0, 1, 0, 1],       [0, 1, 0, 1]])

知识点5:关于diffMat=np.tile(inX,(dataSetSize,1))-dataSet这段代码的理解

举了一个小案例,具体可以参见如下案例:import numpy as np

dataSet = np.array([[1.0,1.1],[1.0,1.0],[0,0],[0,0.1]])

dataSet

Out[47]:

array([[ 1. ,  1.1],

[ 1. ,  1. ],

[ 0. ,  0. ],

[ 0. ,  0.1]])

inX=np.array([0,1])

inX

Out[49]: array([0, 1])

dataSetSize=dataSet.shape[0]

dataSetSize

Out[51]: 4tile(inX, (dataSetSize,1))

Out[53]:

array([[0, 1],

[0, 1],

[0, 1],

[0, 1]])

diffMat=tile(inX, (dataSetSize,1))-group

diffMat

Out[55]:

array([[-1. , -0.1],

[-1. ,  0. ],

[ 0. ,  1. ],

[ 0. ,  0.9]])

相当于截图,如下:

知识点6:python中的sum函数.sum(axis=1)

我们平时用的sum应该是默认的矩阵所有的值相加;axis=1表示按列求和,即把每一行的元素加起来;axis=0表示按行求和,即把每一列的元素加起来axis = 0代表行相加

axis = 1 代表列相加import numpy as np

a=np.array([[0,2,1],[5,4,2]])

a

Out[59]:

array([[0, 2, 1],

[5, 4, 2]])

a.sum()

Out[60]: 14a.sum(axis=0)

Out[61]: array([5, 6, 3])

a.sum(axis=1)

Out[62]: array([ 3, 11])

知识点7:numpy.argsort函数

返回值为从小到大的数字对应的index, 其中 axis = 0沿着行比较,即第一行和第二行的数比较,axis = 1 为沿着列比较,即第一列和第二列的比较。通过参数sort 还可以选择排序方法.a=np.array([5,4,7])

a

Out[64]: array([5, 4, 7])

np.argsort(a)

Out[65]: array([1, 0, 2], dtype=int64)

a

Out[68]:

array([[1, 5],

[3, 2]])

np.argsort(a,axis=0)

Out[69]:

array([[0, 1],

[1, 0]], dtype=int64)

np.argsort(a,axis=1)

Out[70]:

array([[0, 1],

[1, 0]], dtype=int64)

知识点8:classCount = {}

其中{}表示生成的是字典,在字典这个类中,有方法get,对classCount元素赋值,其实是个计数器

知识点9:字典的 get 函数

d.get(k,< default>),表示键k存在,则返回相应值,不在则返回< default>值

在这里主要是利用dictionary的get( ) 方法做计数统计,具体小案例如下:

案例1

假设统计 s="aabbccc"中,每个字符出现的次数:

结果应当为:"a":2, "b":2, "c":3s="aabbccc"dic={}for ch in s:

dic[ch]=1+dic.get(ch,0)

print(dic)

{'a': 2, 'b': 2, 'c': 3}

案例2a={5:2,3:4}

a.get(3,0)

Out[35]: 4

a.get(1,0)

Out[36]: 0

知识点10:字典的items函数

d.items()以列表返回可遍历的(键, 值) 元组数组dict = {'Name': 'Runoob', 'Age': 7}print ("Value : %s" %  dict.items())

Value : dict_items([('Name', 'Runoob'), ('Age', 7)])

知识点11:Python sorted() 函数

sorted() 函数对所有可迭代的对象进行排序操作。

具体sorted 语法,如下:sorted(iterable[, cmp[, key[, reverse]]])

参数说明:iterable -- 可迭代对象。

cmp -- 比较的函数,这个具有两个参数,参数的值都是从可迭代对象中取出,此函数必须遵守的规则为,大于则返回1,小于则返回-1,等于则返回0。

key -- 主要是用来进行比较的元素,只有一个参数,具体的函数的参数就是取自于可迭代对象中,指定可迭代对象中的一个元素来进行排序。

reverse -- 排序规则,reverse = True 降序 , reverse = False 升序(默认)。

具体用法如下:>>>a = [5,7,6,3,4,1,2]>>> b = sorted(a)       # 保留原列表>>> a

[5, 7, 6, 3, 4, 1, 2]>>> b

[1, 2, 3, 4, 5, 6, 7]

>>> L=[('b',2),('a',1),('c',3),('d',4)]>>> sorted(L, cmp=lambda x,y:cmp(x[1],y[1]))   # 利用cmp函数[('a', 1), ('b', 2), ('c', 3), ('d', 4)]>>> sorted(L, key=lambda x:x[1])               # 利用key[('a', 1), ('b', 2), ('c', 3), ('d', 4)]

>>> students = [('john', 'A', 15), ('jane', 'B', 12), ('dave', 'B', 10)]>>> sorted(students, key=lambda s: s[2])            # 按年龄排序[('dave', 'B', 10), ('jane', 'B', 12), ('john', 'A', 15)]

>>> sorted(students, key=lambda s: s[2], reverse=True)       # 按降序[('john', 'A', 15), ('jane', 'B', 12), ('dave', 'B', 10)]>>>

而这里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具体用法可以有以下两种:

key为函数,指定取待排序元素的哪一项进行排序,函数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代码如下:

方法一sorted(classcount.items(),key=lambda classcount.item :classcount.item[1],reverse=True)

key指定的lambda函数功能是去元素classcount.item的第二个域(即:classcount.item[1],),因此sorted排序时,会以classcount.items所有元素的第二个域来进行排序。

方法二

有了下面的operator.itemgetter函数,也可以用该函数来实现,例如要通过student的第三个域排序,可以这么写:sorted(classcount.items(),key=operator.itemgetter(1),reverse=True)

知识点12:operator.itemgetter函数

operator模块提供的itemgetter函数用于获取对象的哪些维的数据,参数为一些序号(即需要获取的数据在对象中的序号),下面看例子。

案例1import operatora=[1,2,3,4]

b=operator.itemgetter(0)

b(a)

Out[82]: 1b=operator.itemgetter(1)

b(a)

Out[84]: 2

案例2a=[('b',2),('a',1),('c',0)]

b=sorted(a,key=operator.itemgetter(1))

b

Out[39]: [('c', 0), ('a', 1), ('b', 2)]#可以看到排序是按照后边的0,1,2进行排序的,而不是a,b,cb=sorted(a,key=operator.itemgetter(0))

b

Out[41]: [('a', 1), ('b', 2), ('c', 0)]#这次比较的是前边的a,b,c而不是0,1,2b=sorted(a,key=operator.itemgetter(1,0))

b

Out[44]: [('c', 0), ('a', 1), ('b', 2)]#这个是先比较第2个元素,然后对第一个元素进行排序,形成多级排序。

作者:durian221783310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0a2bd579b20

  • 0
    点赞
  • 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