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实验报告数据处理_双光栅测微弱振动实验中光拍成像质量的改进...

本文介绍了利用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的实验,探讨了实验中出现的毛刺和包络问题。毛刺是由多束光叠加产生的高级谐波造成,可通过调整双光栅间距来解决;包络则是由于音叉振动伴随转动导致衍射光斑强度变化,通过添加光阑限制不稳定部分光束可改善。实验结果表明,这些方法能显著提高测量精度。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双光栅测微弱振动位移”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物理实验题目之一。 该实验以半导体激光为探测光源[1,2],通过两个有相对运动的双光栅,其中一个光栅固定在音叉上,称为“动光栅”,由于多普勒效应,通过双光栅的光会产生光拍,利用光拍信号就能计算得到音叉振动的振幅。 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利用此光源得到的光拍信号波形与理论的波形相差太大、会出现“毛刺”和“包络”现象[3,4],这给测量带来很大的误差。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分别针对这两个问题,先通过理论分析,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然后辅以计算机模拟或者实验进行验证。

1 双光栅实验介绍

图1为实验装置图,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束,先通过静止光栅,再经由狭缝到达运动光栅,最后到达接收器;信号源输出矩形波,调节信号源的“功率调节”和“频率调节”旋钮使音叉共振,由此带动光栅振动;衍射光在光电接收器上形成的光斑分布在垂直于实验平台的一条直线上。该实验中,激光波长λ=635nm,音叉谐振频率f=506Hz左右。光电接收器使用的是硅光电池,响应时间在10-6~10-3s之间,响应率在17%左右。

09d75b2f7c20edfdd1f8130a7dd5c0c5.png

图1 双光栅实验装置实物图

1.1 实验原理

1.1.1 位移光栅的多普勒频移

光源、接收器、传播介质或中间反射器之间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接收器接收到的光波频率与光源频率发生的变化,由此产生的频率变化称为多普勒频移。

当激光平面波以一定角度入射光栅时,由于光栅上光疏和光密媒质部分对光波的位相延迟作用,使入射的平面波变成出射时的摺曲波阵面[5,6],如图2所示。

017875f73e36f3afa8ef883054d9bfd2.png

图2 摺曲波阵面出射示意图

若衍射光栅在自身平面内以速度v垂直于栅缝方向运动,光栅栅缝线距为d,平面光波以角度θ1入射,以角度θ2衍射,入射波前和衍射波前与光栅平面交点为O(见图3)。t时刻,从O到光栅第n条线距2b829d833651528470776759a00e065b.png可写为

x=x0-v·Δt=x0+ΔS(t)

(1)

其中,x0是常数;ΔS(t)是Δt时间内的光栅位移。这样,经过N点在64d75d2cd1129c3958a39f38c9d91601.png80e449b9c607ad12f800e3d763b4139c.png

间的光程差l=x(cosθ1+cosθ2)。由此得到衍射光的相位变化为

b2d2c4ad8cdc2fc7ac55b9f2fc8fadad.png

(2)

a155b39c55bedd2f3b9c40fbd145a44f.png

图3 运动光栅的衍射示意图

又根据光栅方程,d(cosθ1+cosθ2)=mλ,代入上式,得到第m级衍射光的相位变化为

87d8b350a52350a83f41e7a5f875155a.png

(3)

故第m级衍射光栅的表达式为

b85140a39d1618b464de0e0bcd3a3a1e.png

(4)

已知该实验的光栅作微小正弦振动,则有

ΔS(t)=A0cos(ωt+φ)

(5)

代入上式,有

c8b1bc3842140a55f85461ae09ee0292.png

(6)

1.1.2 光拍的获得与检测

由于光的频率高达1014Hz࿰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