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门口,一位妈妈在接到儿子后,开始了急风骤雨般的严厉呵斥。原因竟是孩子坚持认为“不是所有鸟都能飞”,与同学争吵并打了一架。母亲一路絮叨,孩子径自低头疾走,其间多次传来“打架的是坏孩子”、“不准跟同学吵架”等话语。孩子一路不分辨不交流,原本炎热的夏日傍晚也显得有一丝冰冷。
这位小朋友真的是坏孩子吗?我想不是的。
他有自己的思想,并能捍卫它。这样的宝宝非常有自主性,且有勇气。而打架,常常我们关注的都是谁先动手这个问题。仿佛先动手的孩子就一定是有暴力倾向的“坏孩子”。
一切不考虑动机的判断都是妄断。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成熟,在无法充分表达,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容易冲动,一时发生口角,酿成打架,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不能因此就扣上“坏孩子”的帽子。
近来读了《平井信义育儿法》,他告诉我们成功养育的关键在于,让孩子学会自主,同时拥有一颗体贴他人之心。平井信义养育孩子观点充满洞察的智慧,用简单的2个原则,帮助我们厘清那些关于“好孩子”、“坏孩子”的迷思。

平井信义强调,自主性与体贴他人之心,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支柱,也是我们育儿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自主性:自己进行思考,根据思考结果进行选择,不依赖他人去行动的一种能力。——平井信义
“体贴他人”之心: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反省,努力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力。——平井信义
这两种能力,我理解为人格成长的“元”能力。
自主性
拥有自主性的孩子,眼里有人、有活儿。他们会在妈妈有困难时搭一把手,自发收拾东西,在无聊的某一刻突发奇想做点有趣的事。
自主性能让人获得旺盛的求知欲与创造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于挑战困难。并在漫长的人生中,帮助孩子结识好友,为生命形成巨大的正能量场。
有趣的是,如此重要的自主性,是在孩子们玩耍的过程中建立的。尤其是在捣蛋、恶作剧、冒险、打闹时,自主性发展尤其迅速。
他们在这些戏剧性的冲突中,积极表达自己、实践自己。若是家长允许孩子们自由、痛快地玩耍,积极陪伴并给予独自玩耍的空间,他们会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变得自主、勇敢、独立。
刻意的雕琢,特别是严格的管教,则会伤害孩子们的自主性。这跟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的观点不谋而合。
家长们要做园丁,给予孩子成长的泥土、阳光与适宜的温度,他们自然会长成参天的大树。若是做木匠,在孩子身上留下刀斧雕琢的痕迹,孩子们只能成为表面精致的家具,随着岁月的流逝日渐泛黄,缺乏生机与活力。

体贴他人之心
拥有体贴他人之心的孩子,心里有爱、有温情。与他们相处,我们常常被他们纯真的热情感动。
平井信义认为,“体贴他人”之心是管教的基本,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
体贴他人的孩子,经常看对方的眼睛,体察对方的情绪。会走路之后,他们常常会帮父母做事,哪怕自己并不能胜任。再大一点,则会养成征询他人意见的习惯,公平对待他人,拥有不苛责他人的品格。
他们不是老好人,而是拥有自主性,有判断力,并体贴他人的孩子。
缺乏体贴他人之心的孩子,则会非常任性。在成长的过程中给他人造成诸多不便,成年之后也不容易交到朋友。

平井信义认为,孩子们若是拥有自主性与“体贴他人”之心,就能形成良好的人格,不会成为问题孩子。
那么到底什么是好孩子,什么又是坏孩子呢?不考虑极端情况(青少年犯罪等),我们的孩子们其实都只是会哭也会笑的平凡孩子。
一、争执、打架,不等于“坏孩子”
就像开篇提到的,在许多家庭、幼儿园里,我们时常看到大人们教训那些制造混乱的淘气包。这些有自我主张的孩子们,时常会因意见相左而产生争执,但他们是具有自主性的好孩子。
不会争吵是没有尽情玩耍的表现。全心全意玩耍的孩子必然会有不同的意见,随便玩玩的孩子是不会争吵的。——平井信义
带着想法玩耍的孩子,会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游戏中的积极贡献者。而发生的争吵,能够加剧孩子们的思维碰撞,让他们学会面对不同的意见,了解世界的多元,并逐步掌握思辨的能力。
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争吵时,需要注意引导孩子不要人身攻击,不要出口成脏,并鼓励孩子们自己解决问题。若是家长习惯介入孩子们的争端,其实是剥夺了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通过争吵,互相了解想法。争吵之后,仍然抱有想和朋友一同玩耍的心情,他们自然会去思考避免争吵的办法。——平井信义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和朋友们吵了架,第二天却还是开开心心一起玩耍。孩子的世界其实不小,他们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求同存异的胸怀。重要的是,友谊在他们心中纯粹而珍贵,偶尔的争吵并不妨碍大家继续做朋友。
毕竟,多年以后我们都忘了当初为什么争吵,却永远记得在一起玩耍的喜悦。
打架后就会思考怎么才能与对方和平地玩耍。——平井信义
事实上,不论男孩女孩,那些有自己想法并懂得捍卫的孩子,多少都与人打过架,这是他们社会性发展必经的过程。在和朋友打架后,他们逐渐明白别人也有别人的想法,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按自己的想法来。
他们也会因打架而烦恼,这些痛苦的体验刺激孩子思考,事情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如果还想继续做朋友,以后应该如何相处?这次是不是我的错,应该跟对方道歉吗?
这些打架带来的问题,促使孩子们人格成长,也反过来利于他们自主性的发展。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分析打架的原因,理清思路。无论孩子是挑起打架的还是被动参与的,都会难过、伤心,引导他们尽量采用沟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不要一味袒护孩子,否则会加重孩子的依赖性,导致性格软弱。在遇到矛盾时,孩子们需要有捍卫自己想法的勇气,若矛盾都由家长解决,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平井信义提到,日本古训“孩子打架,大人不要插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在劝架时,尽量不要做价值评判。谁好、谁不好这样的言论,会让孩子们心生不满,甚至留下更多暴力倾向。
所以,其实孩子们在与朋友交往的时候,发生的争执、打架,都是他们社会性能力发展时产生的。吵架打架的孩子并不等于“坏孩子”,相反,他们拥有较高的自主性,应该在保护这种自主性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引导与帮助,而非一味批评,灌输他们是“坏孩子”的理念。

二、不吵不闹“乖宝宝”才令人担心
大家统计过夸自家孩子“乖”的次数吗?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给我们带来诸多“麻烦”。摔碎东西、弄脏墙壁、打翻垃圾桶......精疲力尽的我们往往觉得,孩子不添麻烦就是乖宝宝。
可是,如果孩子真的从不添麻烦,不吵不闹,真的好吗?
在家长严厉管制下成长的孩子,往往都具备这样受大人喜欢的个性。但是在平井信义看来,这实际上是孩子缺乏“自主性”的表现。他们当下比较温顺,但是到了幼儿园里,可能就会不知道怎么玩,不知道如何交朋友,甚至无所事事晃来晃去。
到了青春期,这样的孩子往往更叛逆,闹出更多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这样的“乖宝宝”才令人担心。
而我们对孩子们说出的“乖”这个词,则像紧箍咒一般,日复一日地向孩子暗示,如果你听话,我们就会高兴。渐渐孩子就只会顺从大人的想法,逐渐丧失自主性。“乖”这个字,需要慎用。
夸奖孩子的方法可以有很多,尽量夸他们努力的过程,而非天赋。孩子如果做事认真,就夸他们认真;如果富有爱心,就夸他们善良;如果帮助弱小,就夸他们有大侠风范。
看待孩子,有时候忘记他们是孩子,可能会更好。使用丰富的语言来夸奖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高光时刻,尽量少用“乖”这个词。把他们当成厉害的小大人,孩子们会感觉到受重视,有价值感。

三、叛逆期,也是好孩子
《平井信义育儿法》书中提到,除了青春期以外,孩子还会经历2个叛逆期。
2至3岁是“第一叛逆期”,这时候孩子们情绪起伏大,爱发脾气,对家长的要求一律用“不”来回答。作为育儿第一拦路虎,这个期间被家长们称为“可怕的2岁”。
7至9岁是“中间叛逆期”,这时候孩子们常常顶撞家长,如:“妈妈你来啊,你也做不到嘛”。
对待这两个叛逆期,平井信义有不同的养育建议。
1、第一叛逆期(2-3岁)
他们在学了2年左右后,感觉自己啥都会了,自主性进入一个飞跃式发展的阶段。但他们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能力,非要做了才知道自己是否力所能及。
在尝试、失败、再尝试、失败...的过程中,他们总有收获成功的那天。除了增加技能,孩子们也能逐步提升自己的判断力。
这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给予孩子更多独立完成事项的机会。比如穿衣服、洗脸、盛饭。在孩子失败的时候,提示正确的做法,不断鼓励他们再次尝试,因为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悄悄驻扎的。
那么,孩子反复失败,大声哭泣怎么办呢?急于抚慰往往令他们更急躁。
等他们自己平静下来之后,抱抱他们,夸他们懂事,表现出对他们能控制情绪的喜悦。孩子们会感觉到尊重与信赖,情绪也会逐渐稳定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失败多次,造成很多麻烦。但是不要着急,想想我们自己小时候,不也是这么一塌糊涂吗?时时提醒自己也曾是小孩,我们就不会对孩子那么苛刻了。
在这个阶段,若是对他们进行严厉责备,会导致很多问题。情绪不稳定、自卑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都会接踵而来。
因此,考虑到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把我们的时间安排提前一点,给出收拾烂摊子的空间。让“可怕的2岁”变得不再可怕。
2、中间叛逆期(7-9岁)
这个阶段,孩子们已经长大很多,也积累了诸多生活经验,逐渐形成了看待事物的一套价值观。虽然不成熟,但是他们心中已形成了一个参考系。
他们爱顶嘴,不愿意做的事情就说“那你来啊“,“你也做不到嘛”。许多爸妈都被气得七窍生烟。
平井信义提到,这其实是提升他们自我反省能力的重要时期。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除了自己领悟外,往往需要身边的人给出参照系。
这时候,顺着孩子的建议,我们自己做一遍。如果不成功,就坦然承认自己也做不到,表达出诚恳的反省态度。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一点点增加反省能力,对自己形成更好的认知。对待自己的得失成败,也会养成坦然而诚恳的态度。
在这两个叛逆期中,我们如果用宽容、友善的态度陪孩子成长,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他们会收获更稳定的情绪,与我们建立更牢固的信任关系。到了青春期,在遇到各种烦恼、对异性产生好感时,他们或许会觉得,父母是可以放心沟通的对象,而不会对我们紧闭心门。我们也就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这个“精神断奶期”,更从容地成长。

写在最后
在《平井信义育儿法》这本书里,平井老爷子把他毕生的经验娓娓道来,针对育儿过程中的各类困难,他给出了许许多多建议,体现了“不责骂的智慧”。
算上孙子辈,平井信义一共养育了11个子女,专注研究孩子已逾50年。他怀着自由的精神和宽松的心态,以培养孩子“自主性”和“体贴他人”之心为目标,不停地实践着总结着。他让我们看到,“好孩子”和“坏孩子”不能看表面,而是要探究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也让我们看到,那些令人受益终生的能力,就藏在日常养育的点滴之间。
他告诉我们,育儿不要操之过急,怀着美好的心情,我们终究能帮他们成为有担当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不妨时时眺望一下天上的白云,听听开水沸腾的美妙声音,试着静静地欣赏美丽的花朵。
莫把养孩子看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而是当作跟孩子一起走一程的修行。珍惜相遇,带着孩子们感受生活的美好。
如品一杯香茗,若是着急地一口饮下,美好只能流进胃里。若是不急,静静注入新沸的水,水汽带着茶香袅袅升起,深吸一口,那才是生活的馥郁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