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这里是元宇宙研究圈,我是柴米~
元宇宙+心理学的论文你有没有读过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宇宙之所以如我们所见,可能正是因为我们身处其中。”
——丹·胡珀《时间的边缘》
1 元宇宙缘起
元宇宙(metaverse)是近期的热点话题,很多人在疑惑为什么该话题为何会突然成为热点。其实不然,用中国的一句俗语来说,元宇宙的提出者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目前公认是在1992年,美国著名的赛伯朋克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科幻小说《雪崩》(Snow Crash)中首次提出了“元宇宙”(metaverse)这一概念。在这部科幻小说中,作者描绘了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的虚拟数字世界即“元界”,每个现实世界中的人在这个“元界”中都拥有一个虚拟分身,人们可以通过控制这个虚拟分身来实现他们的意志。因此,“元宇宙”这一概念与“虚拟世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概念密切相关。
事实上,“元宇宙”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两千多年前在《齐物论》中描绘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在梦中化身蝴蝶,以胡蝶的身份体验了梦境世界,而梦醒时分却又无法分辨此刻究竟身处何方。这种泯除了醒与梦之间彼我区分的认知,被庄子称为“物化”,实际上是模糊了虚拟与现实边界的“元宇宙”。
庄周梦蝶
近现代以来,这种试图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最先受到科幻小说家们的热烈追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人将其体现在具体的设备当中,并进而提出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概念。
1933年,劳伦斯·曼宁(Laurence Manning)在短篇小说《觉醒者》(The Man Who Awoke)中描绘了一个人们要求与一台机器连接的时代,这种机器用电脉冲取代了所有感官,进而创造性地提出了“虚拟生活”(virtual life)的概念(刘崇进, 吴应良, 贺佐成, 叶雯, 张云霏, 2019)。
1957年,美国摄影师莫顿·海利希(Morton Heilig)利用在电影中的拍摄经验设计出了传感影院(sensorama simulator),这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诞生的第一台虚拟现实设备(Arafa, 2017)。
1987年,美国VPL(Virtual Programming Language)公司的创立者雅龙·拉尼耶(Jaron Lanier)正式提出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概念,并且很快便被业界普遍接受而成为一个专有名词(Kurt, 2007)。在1990年与汪成为的信件往来中,钱学森将“virtual reality”翻译成一个“中国味特浓”的词组——“灵境”。
钱老部分书信手稿
然而,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元宇宙”并没有像现今这样引发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讨论,甚至也尚未企及“虚拟世界”或“虚拟现实”的热度。而“元宇宙”之所以会在2021年“突然涌现”“焕发生机”并迅速成为当今社会最火爆的概念之一,无外乎有两个可能的原因:
第一,若要最大限度地将虚拟与现实融为一体,少不了关键技术的支撑,除了能提供沉浸式体验的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等以外,还需要采用数字孪生技术搭建现实的镜像世界,依靠大数据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生成虚拟原生的赛博文化,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虚拟世界经济体系等。这些技术在上世纪末才刚刚起步,直至近年才逐渐趋于成熟。
第二,2021年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也对元宇宙的火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2021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罗布乐思(Roblox)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正式上市;202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