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习设计模式,有些基础知识是我们必须要先知道的,设计模式是关于类和对象的一种高效、灵活的使用方式,也就是说,必须先有类和对象,才能有设计模式的用武之地,否则一切都是空谈,那么类和对象是从那冒出来的呢?这时就需要比23种设计模式更重要更经典的GRASP模式登场了。
GRASP
(General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Software Patterns)
中文名称为“通用职责分配软件模式”,GRASP一共包括9种模式,如何决定一个系统有多少对象,每个对象都包括什么职责,GRASP模式给出了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初学者应该尽快掌握、理解这些原则,因为这是如何设计一个面向对象系统的基础。可以说,GRASP是学习使用设计模式的基础。
1、Infomation Expert(信息专家)
信息专家模式是面向设计的最基本原则,是我们平时使用最多,应该跟我们的思想融为一体的原则。也就是说,我们设计对象(类)的时候,如果某个类拥有完成某个职责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那么这个职责就应该分配给这个类来实现。这时,这个类就是相对于这个职责的信息专家。
例如: 常见的网上商店的购物车(ShopCar),需要让每种商品(SKU)只在购物车内出现一次,购买相同商品,只需要更新商品的数量即可。如下图:
针对这个问题需要权衡的是,比较商品是否相同的方法需要放到哪个类里来实现呢?分析业务得知需要根据商品的编号(SKUID)来唯一区分商品,而商品编号是唯一存在于商品类的,所以根据信息专家模式,应该把比较商品是否相同的方法放在商品类里。
2、Creator(创造者)
实际应用中,符合下列任一条件的时候,都应该由类 A 来创建类 B,这时 A 是 B 的创建者:
a、A 是 B 的聚合
b、A 是 B 的容器
c、A 持有初始化 B 的信息(数据)
d、A 记录 B 的实例
e、A 频繁使用 B
如果一个类创建了另外一个类,那么这两个类之间就有了耦合,也可以说产生了依赖关系。依赖或耦合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但是他们带来的问题就是在以后的维护中产生连锁反应,而必要的耦合是逃不掉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正确的创建耦合关系,不要随便建立类之间的依赖关系,那么该如何去做呢?就是要遵守创建者模式规定的基本原则,凡是不符合以上条件的,都不能随便用 A 创建 B。
例如:因为订单(Order)是商品(SKU)的容器,所以应该由订单来创建商品。如下图:
这里因为订单是商品的容器,也只有订单持有初始化商品的信息,所以这个耦合关系是正确的且没有办法避免的,所以由订单来创建商品。
3、Low coupling(低耦合)
低耦合模式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尽可能地减少类之间的连接。
其作用非常重要:
a、低耦合降低了因一个类的变化而影响其他类的范围。
b、低耦合使用类更容易理解,因为类会变得简单,更内聚。
下面这些情况会造成类 A、B 之间的耦合:
a、A 是 B 的属性
b、A 调用 B 的实例的方法
c、A 的方法中引用的 B,例如 B 是 A 方法的返回值或参数。
d、A 是 B 的子类,或者 A 实现 B
关于低耦合,还有下面一些基本原则:
a、Don’t Talk to Strangers 原则
意思就是说,不需要通信的两个对象之间,不要进行无谓的连接,连接了就有可能产生问题,不连接就一了百了了。
b、如果 A 已经和 B 有连接,如果分配 A 的职责给 B 不合适的话(违反信息专家模式),那么就把 B 的职责分配给 A。
c、两个不同模块的内部类之间不能连接,否则必招报应!
例如:Creator 模式的例子里,实际业务中需要另一个出货人来清点订单(Order)上的商品(SKU),并计算出商品的总价,但是由于订单和商品之间的耦合已经存在了,那么把这个职责分配给订单更合适,这样可以降低耦合,以便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如下图:
这里我们在订单类里增加了一个 TotalPrice() 方法来执行计算总价的职责,没有增加不必要的耦合
4、High cohesion(高内聚)
高内聚的意思是给类尽量分配内聚的职责,也可以说成是功能性内聚的职责。即功能性紧密相关的职责应该放在一个类里,并共同完成有限的功能,那么就是高内聚合。这样更有利于类的理解和重用,也便于类的维护。
高内聚也可以说是一种隔离,就像人体由很多独立的细胞组成,大厦由很多砖头、钢筋、混凝土组成,每一个部分(类)都有自己独立的职责和特性,每一个部分内部发生了问题,也不会影响其他部分,因为高内聚的对象之间是隔离开的。
例如:一个订单数据存取类(OrderDAO),订单即可以保存为 Excel 模式,也可以保存到数据库中;那么,不同的职责最好由不同的类来实现,这样才是高内聚的设计,如下图:
这里我们把两种不同的数据存储功能分别放在了两个类里来实现,这样如果未来保存到 Excel 的功能发生错误,那么就去检查 OrderDAOExcel 类就可以了,这样也使系统更模块化,方便划分任务,比如这两个类就可以分配到不同的人同时进行开发,这样也提高了团队协作和开发进度。
5、Controller(控制器)
用来接受和处理系统事件的职责,一般应该分配给一个能够代表整个系统的类,这样的类通常被命名为“XX处理器”、“XX协调器”或“XX会话”。
关于控制器类,有如下原则:
a、系统事件的接收与处理通常由一个高级类来代替。
b、一个子系统会有很多控制类,分别处理不同的事务。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