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毕业七年后,在王秒老师的指引下,我过了流利说的最高级,先后用英语学会了微积分,前端开发,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硕士毕业(之前是大专学历)。上完硕士之后,又在B站上发布了一门168课的在线课程 ——《用python学统计学》,之后又再一次成功转型人工智能,这些都是学好英语带来的。如有疑问,请加微信momokkdh
。
1、开场
有很多学习英语的方法,他们都互有优势,因为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也不是英语专业。中间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请大家多包涵指正。
上学的时候,我的英语是能力很普通,属于中下水平,大一第一个学期,我考四级的分数是429分,比及格高出3分,当时是426分及格。之后考了一次六级,没有及格,就是这样了,之后顺利毕业。从毕业到 2017 年的时候,7年过去了。一点也没有长进。
2017年的时候,当时我已经29岁了,才第一次在英语学习上开窍,所以朋友们,如果你小于29岁,你是幸运的,如果你大于29岁,但,只要不是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候,躺在床上,对自己英语水平不满,那就还来得及。
当然,不学英语,也可以过好这一生的,英语只是让你变得更好一个工具。就像学好语文,能让你变得更好一样。如果你对自已经很满意了,那就足够了。如果你像我一样不太满意,那我们就开始吧。
2、个人定位
我这个人做事不太记成本,或者说对成本不太敏感。反应会比别人慢半拍,所以,如果做错了,并不能很及时地发现,并且改正。但相反,如果做对了,就算当时看不到结果,还是会不停地去做。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遇到一个好老师,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能让我少走,比别人【更多】的弯路,节省【更多】的时间。所以,我为什么非常感谢当时带我的王秒老师。
3、为什么要提升听力呢?
先从【英语流利说】开始,【英语流利说】其实叫【英语流利听】比较合适,因为在国内,是很少机会说英语的,但是听懂却非常重要。
对于两种输入方式 —— 听力和阅读来说。我觉得听力,更重要一些,因为我从事软件这个行业,要学不少老外的视频课程。对于其它的行业,也是可以通过【提升听力】,来向国外的老师学习。比如心理学,金融,法律,管理,医疗,数学,物理,工程。
从信息量来说,【语音】所带来的效率,相对阅读来说会更高,一般美国人说话,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输出最大量,最密集,最精确的知识,比图像要更精确。美国人平均每分钟能说 180 个单词,但是每分钟让我们去阅读180个英文单词,会更困难,消耗更大。而且相对阅读来说,听力更被动一点,可以使用更少的脑力,就能get到对方的大概意思,比看书要快一些,所以听力对我来说,更容易接受一些。
所以,如果你的听力理解水平不够,比如别人说100个单词,你只能听懂10-20个,那这10~20个单词,并不会形成对原意的理解,相反,还会引起大脑不适,这些单词会被当作噪声处理掉。
如果你在看视频,打开中英文字幕的话,这就更麻烦了,中英文【双】字幕的视频,有时候会帮助你,但很多时候,会带来麻烦,因为中文的逻辑,与英文的正好相反。当你边看视频,边看中英文字幕的时候。
你的脑子要同时处理,听力理解,阅读,对比,合并理解等等,所有这些过程,当反应过来之后,老师已经往下,说了好几句了。所以,最好在看视频的时候,直接听懂原话,是最高效的。
所以,要是学好了听力,就是一步到位,帮助我们的脑子减轻负担,所以当听力理解能力不够的时候,一定要千方百计去提升。
但【听】和【说】又是一对,在国内很少有机会说英语,但是可以用【说】来检验是否听懂了,如果说不出来,就代表没听懂。所以 ——【说】是一种高效的【外显工具】
在学习方面,【外显工具】非常重要,因为对于一个知识点来说,到底学没学会,它藏在脑子里面,是看不见,也听不到,更摸不着,是无形、无声、无色的东西。不是你认为学会就学会了,最好有一个【外显工具】把它具体形象化。
比如,当你在读一本数学书的时候,怎样检验是否已经读懂了。这时候的【外显工具】可以是相应的题目,如果能做出来,就代表读懂了。也可以是自己的对公式的推导过程。
看一本非虚构的书。可以按看的次数来简单计算,也可以按花了多少时间去简单计算,也可以按做了多少笔记去计算,也可以按写了多少【想法】计算,比如毛主席看书的时候,就喜欢边看书,边写自己的想法。写的想法越多,代表他对这本书懂得越多。这时候【写想法】就是一个【外显工具】。
回到我们听力问题上,是否听懂的【外显工具】就是会【说】。说出来,就是给【听懂】赋予了一个声音,声音是可以被听到的。所以【听懂】就被【具体化】了。
4.1 肌肉记忆
【说】这一块,又可以利用肌肉记忆这个概念,来增加对语音语调的,记忆时间长度,肌肉记忆这个词,最近几年有些被滥用了,按我个人的经历来说,其实真正在【用】到肌肉的地方,才会有肌肉记忆,比如体育运动,键盘的简单打字,和口腔发音,我在学习流利说的时候,对于难的句子经常会卡住,要练习十几分钟。练习完之后,会感到舌头发麻,抽筋。但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脑部会记住口腔肌肉,对特定单词句子的【用力】和发音过程。这就是肌肉记忆。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住单词的语音语调,进一步更好地检验是否听懂了。
所以在国内虽然没有机会【说】英语,但是【说】出来是把【听懂】形象化最好的办法。所以一定要边听边说。只听不说,是不行的。
4.2、语伴机制
当时在学流利说的时候,用了【语伴机制】,当时我是小组长,我们组,被我带得很活,还记得有一天,一个组员晚上加班到12点钟,才回家,我问对方打不打卡,他说:“有点累”。我说:“不要问自己累不累,而要问自己想不想?”,他说: “想”,之后就打上了卡。
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非常友好的伙伴环境当中,相互促进的,最后我们组每个人,都拿到了很好结果,最少的都提升了两级。所以语伴机制很重要。当时要是我自己一个人的话,效率肯定没那么高。
5、听力提升之后的结果
学完了流利说,总共花了400多个小时,从最开始的3级到7级,总共跨过5个等级。学完这个课,对我来说,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决定。之后,耳朵这个器官就打开了,对输入的理解比例,大大提升。
100个单词里面,能听懂40-50个了,虽然还是没有全懂,但可以根据这40~50个单词,构建大概的意思了。
所以,在学完流利说,最后一课之后,我还向流利说的客服反馈,说:“能不能再多加一些 TED 课程进去”。但很遗憾,最后他们并没有加,要不然,我的听力水平,可以更上一个台阶。
所以我想在这里给自己挖一个坑,也许有一天,我会做一个,高阶版的流利说app。帮助朋友们,达到英语母语级别的听力水平
6、阅读
听力上去之后,就想着提升一下原著阅读能力,因为英语阅读是另一个世界。对于我自己来说,学了二十几年英语,要是没有阅读原著,是很遗憾的。
通过阅读原著,可以学到更多的词汇,并且适应句子的结构。更重要是,原著所包含的知识本身。因为国外的专业教材,做得都很丝滑,比如线性代数,统计学。比国内的同济大学出版那些书,要高出很多。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系统学英语的书,书名叫《把你的英语用起来》。用起来就是,用英语来干别的事,比如用英语来娱乐,或者学别的科目。作者推荐第一个娱乐活动,就是看小说,看原著小说。它里面,介绍了一种 #透析# 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很适合提升词汇。
这个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对于一本原著,每两页查一个单词就行,不要多,选你最想查的那个词。一个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大致会使用近似的语言,所以相同的单词会在前后重复多次出现。你可以在前面,一直忽略遇到的这些新词,没有关系,直到真正想查的时候再去查,这样子,因为在前面已经出现了很多次,最后再查一次就记住了。
如果没有读过原著,建议刚开始不要去看非虚构的书,因为这些书没有故事性。而【人】都是喜欢故事的,小说里面故事最多。
我在看第一本原著的时候,为了减少对原著的恐惧,是先把中文版的买过来了,注意,不是中英文混合版。
当时买了一本书是,全网都在推荐的《冰与火之歌》系列的第一本《权力的游戏》,先把中文翻译版看了一遍,这样就知道,大致的剧情了。
然后再把英文原著买过来了,因为先懂了大致的剧情,就算某一些句子读不懂,也不影响我,知道大概意思,看这个小说的时候,我做了一些心理建设,当时就是这样想的。每天看完一页原著,作为最主要任务,其它的工作,生活都算是额外赚的。如果今天看完【一页】原著,就算是成功了,如果没看完一页,就算其它的事,做得再好,今天也算是失败的。
所以,养成习惯之后,看书页数自然就上去了,后面我看到了一本 atomic habits,也就是原子习惯。在这本书里说,养成习惯和【数量】没有关系,只和【频率】有关系。
比如,在一周里面,如果只看一天书,这一天看了7页,这样子做是不会养成习惯的,但是反过来,一周看7天,每天只看1页,这样子,每天都能形成对大脑的刺激,就养成了看书的习惯。
就这样,我从最开始每天看一页,慢慢到每天看5页,再到最多的时候,每天看50页原著。所以最快时候,15天就看完一本了。
《冰与火之歌》,整个系列,整整有5千多页,300多万字,我是用了半年时间看完的,看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是在浪费时间,也没觉得时间过得很慢。看完这套书,让我的词汇量从,5000多涨到了8000多。
这本书对应的美剧,相信很多朋友都看了,觉得不怎么样,因为它只是把原著当中,最低俗那一部分拍出来了。到现在还是比较推荐这套书的。之后我又看了《魔戒》三部曲,感觉这个原著比较适合小孩,并没有电影好看。后来又看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兴起与衰落》,《第22条军规》,《火星救援》等等
这里有一个选书的小建议:如果你要选第一本英语原著,一定要选自己喜欢的。至少对这本书有看第2遍的动力,比如说《权力的游戏》。作者写这套书,总共花了二三十年,从写作时间,和畅销的时间的维度上看,好像就值得试一试。
如果你看别的,也建议买系列的,最好这个系列有好几本,看完第一本之后,接着看第二本,这样子就更不容易中断了。因为要是书比较好的话,你又特别喜欢其中的剧情,那么就总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些年来,虚构小说和非虚构的原著加起来,我总共读了40多本。
有的朋友问,你有这个水平,是不是会优先看英文原著?我的回答是,要看是什么样的书,和看书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是故事小说,我会看原著,因为这时候我主要目的是学英语,扩充词汇量,外加一些娱乐。
如果是技术理论和数学,我会把中英文都打开,先中文为主,看不懂了,再对比英文原著看。
因为这时候我的目的是,学技术理论。
比如,有一本书叫《线性代数及其应用》,对于自学者来说,本来挺难的,因为线性代数这门课的门槛,本来就很高。但是我们脑子当中的认知的资源,又是非常有限的,学数学已经够难了,我不会再加上学英语这个负担了。所以会以中文为主,不懂的地方,再对比英文看。所以我在看,一些翻译著作的时候,能找出了不少翻译的错误,或者不流畅的地方。
在读了原著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翻译的作者是会骗人的,比如,冰与火之歌,里面有一句话是小恶魔,对他前妻的一个内心独白,小恶魔感叹自己的前妻说:She loves your coin, not your cock。中文版却翻译成了【他爱的是你的钱,而不是你这个人】
这样的翻译是让我非常愤怒,那个译者胆子太大了,原文的押韵,被翻译没了,也就算了。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把”重点”给忽略了。给所有的中文读者,都戴上了墨镜。
7、用英语 – 学技术和数学
有了听力和阅读的底子之后,就真正开始使用英语了。因为面对工作地点变动,原来在北京是有一些 Ruby 的工作。但回到二线,很少有Ruby的工作了,于是就探索要找一个前端开发的工作。
在国内某网站上花了8000多块,买的课拿到手之后,几乎是惨不忍睹,更不要说学会了。白浪费了那么多钱,不过这就是探索的成本。
之后我在油管上,找到了一个教【前端】的老外。从油管来到了udemy这个网站. 买了这个老外的课程,只花了10美元,也就是70块人币,就学会了前端。
8、学微积分
在成功转型为前端开发之后。我开始学习微积分,因为我一直是有考研这个想法。但是,我的数学能力又很差,要考研的话,对于理工科,数学1是必过科目。但数学是我从小的恶梦,很少有及格的时候,我高中最差的时候,数学模拟考试是考过 25 分(满分150)。
所以当我工作之后不久,就把同济大学的那套《高等数学》买来了,当我看到这本书之后,非常绝望,非常地怀疑自己的智商。考研这个想法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因为看到这样的书,根本就学不会高等数学。
在高等数学当中,比重最大是微积分,但是,当我再一次在 udemy 这个网站上,看到老外教的微积分的时候,感觉特别详细,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教,考研的想法再一次被点燃了。
老师其实应该叫科普工作者,发现定理和公式的是数学家,并不是这些科普工作者,所以科普工作者,也就是老师解释定理的方式,是比较自由的,只要不违背定理本身,和定理所代表的本质含义就行。而对于自由度来说,国外的老师做得更好一点。
我看到这个微积分的在线课程,特别简单易学,讲得非常丝滑,丝滑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一个方程有两个子表达式 —— 【子表达式1】 和 【子表达式2】在做下一步等式化简的时候,如果只是化简【子表达式1】,这个老师就肯定不会化简【子表达式2】,就算【子表达式2】只是变了一下正负号,也不会去化简它。国内的数学老师,大多都有跳步的通病。
看到这么好的材料,让我再一次看到了希望。虽然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考研,但我也定了一个次要目标 —— 就是考不上也没关系,就当是提升一下,自己的数学水平。
因为我在内心问了这个问题: 这辈子,我的数学水平,逻辑水平,是不是就这样算了?当时我对自己的回答是否定的,不能就这么算了。于是我开始规划:以一年为期,先搞定数学,再搞专业课,
由于我担心自己的自控能力差,时间利用率不高,为了提高效率,于是我在一个叫 coach.me 的网站上,找了一个伙伴,就像流利说的语伴机制一样。
这位伙伴是一个化学博士,在国外的大企业干几十年,之后退休了。然后我雇佣她的时候,一周的费用是35美元,也就是,相当于一天四十块钱。
经过了十个月的学习之后,演算的稿纸大约用了2000多页,我学会了正确的求导数,微分,偏导数,偏微分,明显感到自己逻辑能力提高了。
数学是我【前半生】的心理阴影,学会了微积分,让我信心大增,一下就感觉到,人生豁然开朗。因为只要找到对的方法和资源,我最差那一科都能学会,那还有什么是学不会的呢?
当然,只学一门是考不上研究生的,所以当时也没有去考。
这让我学到了一个经验,最好找一个伙伴一起学习,如果他比你厉害,那就更好了,像我找的这个老奶奶,他是化学博士,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数学是一个必须要过的一个坎儿,所以他会懂得我的心路历程:学起来大致会怎么样,会遇到哪些困难。
虽然他在数学的内容上,给不上太多的帮助,但是他大致能理解我的这个学习过程。比如,在最开始的时候,她就给我指明,你要实现一个目标,就需要培养出一个新的,对应的习惯。
还有,在中途的某一天,经过计算之后,按我当时的进度,离目标太远了。当时我非常焦虑,并且告诉了她,我的焦虑,让她协助我制定一份更紧凑,更 intensive 的计划。结果她用学习曲线告诉我,不用太焦虑,只要坚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算用相同的学习时间,也可以达到更高的效率,她说我的进度算法是有问题,这让我放下了焦虑。这些对我帮助很大。
当然,在我之前的学习的过程当中,也有被一些大V,名人带偏的时候,之前我在上大学的时候,走过一个很大的坑,是听了新东方的俞老师说的,当然不是老俞的问题,主要是当时我太年轻了,自己没用好,这个坑大致是这样的,他说了一段很生动的话,关于看书的好处。
他说:“读书多了,是可以由【量变】引发【质变】的,这些年我看了很多书,虽然都忘了,但是和没看过的书的人是不一样的。就像谈过恋爱之后又分手了,虽然又变成了单身,但和从来没谈过恋爱的人,是不一样的。”
我一直都记得这一段话,从那以后,我就以看书的【量】为准,因为俞老师说【量变】会引发【质变】。很快看了很多技术书,虽然看不懂,看完又忘了。但我在心里,时刻提醒自己,俞老师说过的,【量变是会引发质变的】。我的整个大学生涯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好多年一直在期待质变的产生。
多年以后,我苦苦等待的质变没有发生。某一天才想明白:【俞老师是学英语的,同样一本书,需要理解的资源少,而需要记忆的东西多。而我是搞技术的,技术书不一样,需要<理解>的资源多,需要<记忆>的东西少,一个算法,一个公式,虽然量很少,但是遇到一个难的问题,一周都未必能理解】。比如:用计算机求一个线性回归方程,的最小二乘解。公式非常简单,但理解起来很麻烦。
而且理工类和文科类不同的是,理工类是连续性的堆叠起来的,要是基础没学好,上面的全是抽象画。
【量变引发质变】这种事,只会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发生。当然,在这里不是贬低学文的同学,因为在文科里面,也是有思想史这一类很抽象的东西。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在选择导师和指路人的时候,要谨慎。
如果是提升专业能力方面,最好跟着,这个【特定行业】里的人学习,而不是跟着某某名人,某某玩流量的大 V 学习。去听他们生动的 ”金玉良言“。
因为对一般的真正行业专家,他们在圈外都是默默无闻的。他们的专业知识,其实没有那么生动。但是很硬核。不要像我一样,用学英语的方法,去学专业技术,浪费了多年的青春。
9、英语语法
当我年龄再大一些的时候,变得更有耐性了,觉得应该学习语法了,之前一直都很抵触语法,因为以前耐性不够,很不喜欢背诵语法规则,而且看的书少,脑子里面没有内容,对语法的学习是很痛苦的。内容都没有,还谈什么规则和语法呢?
所以在学完流利说之后,还有我阅读的那些书,总共40几本原著吧,它们就成了我的内容语料库有了这些基础之后,就可以学习一些语法规则了。
语法的学习方法,其实不是去背这些规则,而是去做题,这是当时王渊源老师说的,他当时推荐的书是《剑桥英语在用》English grammar in use,这本书是有单独的手机应用的,我在手机app store上,买了这个app。做完两遍之后,感觉又忘了,所以又把两套一模一样的实体书买来,又分别做了一遍,所以总共来回做了四遍,又花去了一年的时间,总算是把语法学得还可以了。
所以,这就是系统性学习花的时间,流利说学完花了400个小时,阅读大约600小时,语法200个小时。总共大致就是1200个小时左右。
10、现在的问题
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从哪去找这么多时间? 找时间的方法,就是四个字【节流开源】。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节流。现在时代的洪流就是碎片化,很多人都无法对抗这种洪流,小视频很生动,能带来视觉上感官的快乐。大家都知道里面没有一点知识,它们只是信息。【信息】不等于知识,因为知识都是成体系的。
2018 年我关掉了所有的推送信息,微信朋友圈,公号,头条,抖音,直到2024年,才第一次用上了抖音。当时我打开抖音的时候,发现自己错过了一个叫作小视频和直播的时代,但是却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这样说不是为了,说明我有多清高,只是想说,如果你有另一件特别特别想做的事情,其实可以马上脱离,小视频带来的即时快乐(instant gratification)。
而且,最好关掉所有的系统推送,因为【不能让手机推送,告诉你,应该看什么,什么时候看,让手机成为你的主人。而应该是自己决定,打开哪些应用,什么时间打开】所以,哪个应用推送越厉害,就关掉哪个,其实你看那些信息,几乎没有一样和自己相关,即使相关,你也改变不了。所以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不相关,和无法改变事情上面,而是去做一件很普通,并且和自己的相关的小事。
所以【信息不等于知识】,而且【知识也不等于理解】,我相信大家的电脑硬盘当中,有很多很深刻的书,虽然它在【你的】电脑当中,但它们并不真正属于你,因为根本就没有看。只有看了的书,看懂了,理解了,才能为自己所用,才真正是你的。
但很遗憾,我们的学习速度是线性的,回顾我自己到现在的一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几本书。而且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会花几个月的时间,去看一本深刻的书了,
当我回顾到现在的一生的时候,会发现认真读了三遍以上的好书,没有几本,到目前就五本: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思考快与慢》,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囚徒健身》
很惭愧。所以,这个时候,我还是会经常问自己,是不是就这样算了?如果内心的回答说: 不能就这样算了,那么一有空,就会定下计划去改变。
当然这和认知有关,认知越深刻,越详细,就更会向着目标前进,也不用太多的计划,和逼自己,也不会太在乎手机上这些即时快乐(instant gratification)。
建议看看《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大致就明白,你的脑子是怎样运行的。当然,这本书有点难,要是有统计学的知识,会更容易看懂一点。之前我是很容易被情绪左右的一个人,在读完这本书几遍之后,又对着原著,一句一句翻译了一遍,才对自己的脑子当中的系统1(system 1),比较了解。之后就有一定的理论支持了,当有理论支持之后,做起事来就非常容易了。这就是时间节流,限制自己的时间流向不该去的地方。
另一个就是时间开源,开源就是找一个自己特别想做的事。如果这个事对你来说足够重要的时候,你会想尽各种办法搞到时间,你可能吃饭在想它,走路在想它,甚至是做梦都在想它。这时候就会发现很自然,就会找到很多时间来做它。
11、硕士
当我的英语听力,阅读、和语法水平,都提升得差不多的时候,就有很多自信了,这时候一直让我耿耿于怀的学历问题,还没有解决,我还是个大专生,这时候我已经32岁了。虽然在公司也混到了一个技术小头头。
但当时我大致感觉到,这个行业已经到了平台期了。当时,我在给一个市局做系统的时候,发现他们总共有50多套系统,常用的只有两三个。这让我开始怀疑,之前做的那些工作,是否还有意义。
另一件事,是有一天在网上,又看到了这个叫 scott young 的加拿大人,好几年前就在知乎上听过他的故事,后来他写了本书叫《极速学习》ultra learning。应该很多朋友都知道他的故事。
他用一年的时间,学会了麻省理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4 门课,这是很有诱惑力的,因为他是经济专业,要学计算机,其实是跨专业的。没想到一年就学完了。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我还没有这个能力去模仿他。
当我的英语水平上来之后,就有些自信了。而且我是软件专业的,软件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两个专业之间,有些课是重叠的,他用一年时间读完本科。那我就下定决心,用两年的时候读完研究生,虽然他有英语作为母语的优势,但我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优势。
我要是【一个人】自学的话,肯定是管不住自己的,至少效率会很低,所以,我就找了一家留学中介,相当于又一次给自己找了一个语伴。在线上,开始上硕士的课程。因为我也是有家有室的人了,不可能只身跑到国外去上大学,不管是经济方面,还是家庭方面,要是出去的话,都说不过去。
当中介那边联系到我的时候,我还是纠结了好几天,因为领导刚跟我许诺,要我承担更大的责任,将来会给我相应的回报。但当时我怀疑这个行业已经到平台期了,甚至开始下降,于是决心不再投太多的精力进去了。
所以和家人商量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要读研。于是就开始选课,在全职的情况下,每周上完课之后,还会有两个大作业,挑战还是挺大的。
在专业课方面,整体给我的收获就是,跟着老师学了一下,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两门课,虽然没怎么听懂,但大概知道了,这两门课的学习路径是怎样的。
还有就是,这让我扩大了视野,让我看到国外的教育系统大致是怎么样的,实验和作业真的很多。
在非技术方面让我收益最大的,是一本叫《项目管理》的课,因为这门课使用的教材,是我很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在很多年前看的时候,并没有怎么看懂,到了这个年龄,有一定的生活和社会经历,才非常适合阅读。我来回又看了四遍,听了好多遍。
从这本书,我明白了,逻辑很重要,但情感也是很重要的。跟家人,朋友,客户和情感。里面提到了 emotion bank,也就是情感账户。做了一件正面的事,就相当于往账户里面存了一笔,负面就相当于取了一笔。所以时常要尽量往里面存上一笔,这样遇到难事,关系倒退的时候,也有挽救的机会。
这本书还提到了,倾听的原则——listen first。这帮助我学会了,怎样和孩子去沟通,让我改变了原来的,命令式地教育方法。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学完这个硕士课程之后,让我熟悉了美国的大学教育体系,这样子,在将来,我就可以学更多的课程了。因为我还看中了麻省理工(MIT)这一块肥肉。麻省理工有一个课程开放网站,叫 OCW (open course ware),里面的课程都是免费的。将来,我想作为一名科普作者,去解释里面的课程。
当然,最后的一个收获就是,硕士读完之后,让我不再为自己的大专学历耿耿于怀了。我知道,将来如果我在回顾一生的时候,不会再为学历这个事操心了。后来终于毕业了,皱纹长了不少,这就是付的代价,这样的代价,我欣然接受。
12、英语吵架的语速
拿下了硕士之后,总感觉自己水平可以再高一点,流利说的听力的课程很多年前,就学完了,
很长一段时间,也找不到进步的方法,在某一天又从一本叫作《我在100天内自学英文翻转人生》的书,学到了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叫 ls100
。l s
这两个字母分别代表 listen
和 speak
,也就是听说的意思,100 代表 100 次。所以 ls100
,代表【听说100次】的意思,听说什么100次呢? 听说电影。因为电影台词是不管是从语速,或者是语音语调,还有内容相关度上来说,都是最贴近美国人说话的场景的。按这种方法,把一部电影听说了100次之后,大约花了两个月时间,让我第一次跟上了,美国人吵架的语速。
下面是电影《怦然心动》里面的吵架,大致是意思是,爸爸有一个残疾的弟弟,放在私立疗养院接受疗养,而疗养会花很多钱,妈妈因为弟弟疗养,花了太多钱,感觉生活太累,自己的孩子还跟着一起贫穷。于是想把弟弟送到政府疗养院。爸爸是坚决不同意,于是发生了争吵,我念一下哈:
Trina: No, I’m tired of living like this, Richard. I’m tired of having to take temp jobs just to make ends meet.
I’m tired of having to push a chair up against the washing machine just to keep the door shut.
I’m tired of having to borrow Mrs. Steuby’s vacuum cleaner every time ours breaks down.
I’m tired of…
Richard: Do you think this is the life I pictured for us?
sometimes we have to sacrifice to do the right thing.
We always end up agreeing that Devonhurst is the right thing for Daniel.
Trina: Or maybe we should start thinking what’s right for us.
Our daughter is suffering because we won’t fix up our own yard.
Richard: It’s not our yard.
Trina: How can you say that, Richard? How?
We’ve lived here for 12 years…and for 12 years we’ve been saying it’s temporary, but it’s not.
This is our home. Is it wrong to wanna live somewhere you can be proud of?
To have enough to send your kids to college?
Maybe it’s time we considered government care.
Richard: We are not moving my brother.
Trina: He’s more important than your own children?
Richard: How dare you!
Julianna: Dad!
Stop it, Dad! Please, just stop.
Richard: I’m sorry. Julianna, this is not your fault.
We’ll work this out, I promise.
我就用它的方法练习了两个月,让我第一次跟上了,英语母者的吵架的语速。
所以这就是目前的水平了,【你】也可以这个速度来衡量一下自己水平。如果你能听得【很】懂,应该就差不多是母语级别的听力水平了。当然,还需要有【量】的累积。
但是你以为我就此踏上了人生巅峰了吗?NONO,等着我的只是一次失业,2023年,软件行业整体非常差,我原来怀疑的事终于发生了,到了2023.10月的时候,公司大裁员,我就是其中之一,公司给了我 N+1。在这里还是很感谢公司的。说不心慌是假的,因为我还有房贷,家庭的开销也很大。
但我明白,一定要抓住这次机会,转行,所以一方面,我是心慌的,另一方面,又是期待的,我可以用这笔钱,来还房贷和家庭的开销
在家待上一年,一年当中除去休息的时候,就有300天,如果每天学习6个小时,那就是300 * 6,就是1800个小时,这是我在离开学校之后,拥有最多的学习时间,我可以用这些时间,做什么呢?如果用全部在流利说上,我可以过4次。如果用在看原著,可以看100本。如果读硕士,我可以过两次。
这么多时间,只要管住自己,就是另一次的腾飞。于是我下定决心要转人工智能,这时候,我决定再次,啃一下数学这块骨头,于是我学了《线性代数》和《统计学》以及《神经网络》这些东西,总共做了五本笔记。
并且花了半年时间,每天工作6个小时,总共花了将近1000个小时,制作了我的第一个产品,叫《用python学统计学》。
之所以制作这个统计学的课程,是因为统计学是一门文科理科通吃的学问。在读硕士的时候,老师就是从统计学,开始教数据分析这门课的。没有统计学的知识,根本就学不会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比如正态分布,大数定理,相关性这些东西。而且我对政治经济,也很感兴趣,之前经常看不懂图表,录这个课程,也是为了将来自己的兴趣打下基础。
现在刚好一年,我终于挺过来了,虽然钱也花完了,但好在,总算是过来了。上次和大家说最近有急事,其实就是正在学习人工智能的实战项目,准备出去找工作。
在投了500多份简历之后,终于有一家【技术】相关的公司让我去面试,并且之后录用了我,
虽然工资不高,但在这么恶劣的环境当中,成功转型,已经很满足了。
随着之前学习了那么久,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在不记成本地投入之后,终于赶上了人工智能这一波浪潮,因为人工智能,和数学与关系是很紧密的。
这次跟大家分享,算是我的第二个产品。
13、被别人说崇阳媚外怎么办?
在连续几年,课外学英语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这一类人,haters,我遇到过好几次,有一次,在火车上看英文原著,故事很精彩,我趴在窗台上看了好久。
这时候忍了很久的四个人,终于憋不住不了,其中一个男人开始指槡骂槐地说:”现在的小学生,古诗都没学会,就是去英语,英语学那么好有什么用”。大概意思就是拐着弯骂我,【崇阳媚外+数典忘祖】之类的云云
然后对面的一个女的就说她朋友英语专业,二外是法语: “收入也就那样吧“,诸如之类的云云,大概意思就是,学英语就是【崇阳媚外+没什么用】之类的云云。
我把书放下,在不到两米距离之内,盯着他们看了好一会,直到把他们盯得,全部闭嘴为止。在这个英语这个事情上,在学校之外,我花掉了 1200 多个小时的学习,他们以为使用【崇阳媚外】这种词,就能轻松地否定我。他们以为用自己,小脑袋里面的小尺子,就能轻松度量别人的长与宽。
在英语这个事情上,我秉持的态度是,它只是一个中性的工具,我个人是用它,从外国人那学科学与技术的。科学技术是全人类的公共财富,本来就超过国家的边界了,你会因为改良蒸汽机的瓦特,是英国人,而不去学习使用,和研发蒸汽机吗?你会因为芯片,是美国人发明的,不去学习研发一个吗?你会因为chatgpt,也是美国人发明的,不想自己去研究吗?语言都不通,怎么去获取第一手资料呢?
所以结论是【学人家的优点,不叫崇洋媚外。把别人的缺点当成优点】才叫崇洋媚外。什么样的缺点?比如有的人,把好莱坞的那些个人英雄的洗脑的电影,和【消除性别】之类奇葩文化,当作精华。
但是科技这方面,美国的基础打得很好,不管是理论还是硬件,软件,和创新方面都做得很好,在我们这个行业,在未来的20年,美国人依然是我们的老师,所以爱国就要理性地爱国,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14、运动员
当然你看我学这学那,可能会觉得会很累。说不累是假的,其实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因为一方面,要工作,还要照顾家,还要学习,要完成这些任务,没有足够的体能,是不行的。
因为我之前身体非常差的,我是有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治不好的风湿病,而且长在腰上,日日夜夜僵硬疼痛。很多年来,我都在对自己的肉体不满,甚至想过灵魂出窍,逃离这个肉体。
医生说到了40岁就不会再疼了。
但我可不想束手就擒,等到40岁再让这个【疾病】来判决我,所以我不会就这样算了,要提前加固身体的各个器官。而且当时有那么多事要做 —— 要工作,要照顾家,要学习,还要对抗新冠,所以扩张体能就成了刚性需求。
现在跑步的朋友是很多的。我跑步还有一个引子,就是有一次我去客户那出差的时候,工作之余上了一个跑步机,给我体验是非常好,因为很多年之前,在大学的时候,我是跑过步的,大学的时候的跑步,感觉是很痛苦的,会造成关节的不适,磨损得很痛苦,在小区楼下跑也是一样的。但客户的这个跑步机,没有让我感受到这个痛苦。
于是我开始做心理建设,那时候又正好在看了一本好书。《atomic habits》 也就是原子习惯,中文翻译版本叫《掌控习惯》,名字感觉翻译得怪怪的。相信很多人看过。里面说了一个概念叫 identity,也就是先定义你是什么样的人,找到自己的身份(identity),再行动。
又有一天,我在另一本书上看到类似的话,里面有一句,是法国皇帝拿破仑给法兰西帝国的身份(identity)定义,拿破仑说:“法兰西帝国不需要人承认,就像太阳不需要人承认一样。”
于是在跑步这件事上,受到了启发,我在心里对自己说:“邓明,你是运动员,不需要人承认,就要太阳不需要人承认一样。”
这就是我的身份转变,从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转变成了一个运动员。所以有了运动员这个身份认同之后,接着就是顺理成章地,开始做自己的本职工作了,【运动员】的工作就是每天运动嘛,因为没有不运动的运动员。
所以就开始准备设备,那一年除了开销,总共就攒了两万块钱,花掉一万买了一个跑步机,又花了800块买了个跑步鞋,开始了我的【系统性】的跑步之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很小,是每天跑 800m,也就是两圈,这样子运动所消耗的体力,正好不影响工作。
每天 800m,一年下来总计就200公里。结果那一年我双倍完成任务,跑了400公里。当然,电费也不便宜,总共花了 3000 多的电费。有一天跑步机不动了,售后师傅过来检查之后说:是马达坏了 —— 累坏的。由于还在保修期内,师傅帮我免费换了一个。
第二年体检的时候,大夫说你的心率不正常,只有53次每分钟,正常人都是80到90之间。当时我之前一直都体弱多病,听到这个之后感觉要凉凉,在经过一顿胡乱的自我怀疑之后,我问:跑步会不会导致心率变低?她说: “会的,【运动员】心率都低”。
从那之后我才知道了,跑步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让心肌变得强壮,其次才是腿和躯干。因为原来,心脏要每分钟泵 80 次才能满足全身供血需要,现在心肌更大之后,只用泵50次就行,工作负荷减到了原来的60%
在跑步机上跑了800km之后,已经养成了跑步习惯了,也可以很自信地出入健身房了。因为之前身体的原因,我是不太敢进出健身房的。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我就办了个卡。
从跑步的长度上来说,也从最开始的 800m,到2km,到10km,到42km,顺便完成了马拉松的梦想。之后,我又从跑步,换到了骑车,后来又加了力量体操,解锁了单臂俯卧撑。
在四年的时间,我总共跑了2000km,又骑了2000km,总共4000公里。之所以要用纯体力去完成这个距离,是因为这正好,它相当于中国最北的城市——漠河,到海南三亚的距离。
这些运动量为我的工作,和家庭,以及学习,提供了足够的体能,顺便把自己变成了【运动员】。我现在37岁了,体能比我24岁那一年还好。
15、脑力运动员
最近我听到一个词,叫【脑力运动员】,就是高强度用脑的人,会一直保持头脑灵活,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员,只到30多岁就差不多退役了。
但是脑袋这碗饭,可以一直吃到65岁,相信这里没有65岁的朋友,就算有65岁,那你还没有躺在病床上,回顾自己的一生呢,不是吗?我们看看 Trump,78岁了,还在冒着生命危险竞选总统。
如果你像我一样才 37 岁,那还差着41年呢。对于37岁年龄来说,是有学习优势的,理解能力是非常强的,虽然记忆力比不上小时候了。但理解力比记忆力更重要一些,而且有更多耐心了,而且现在可以借助各种外接设备,比如笔记,手机,电脑,来帮助我们弥补记忆力的不足。
所以不管你现在是30岁,40岁,还是50岁,不管你想学钢琴,心理学,编程,英语,数学,金融,或者写作,或者做一个好爸爸,或者好妈妈,或者当做一门生意,想学的任何一样想学的东西,一点都不算晚。
当然,最好是先学对自己来说,收益最大的,而且最好系统化的学习。说到系统化,对于专业知识来说,体系化做得最好的,还是大学。
我们一般人,一辈子只做一个专业,因为大学的时候只教一个专业。后面工作了,就没什么时间去系统性的学习另一个专业了,因为系统性地学习一个专业最少要上千个小时,如果每天学习1个小时,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学完。所以工作之后,很难系统性地学完一个新的专业,所以我们一般人一辈子只会做一个专业。
尽量在一个专业里面学习。最好是本专业的,或者相关专业,比如我是学软件的,现在在学人工智能。无非就是加了许多数学知识。我学的英语,也是为了更好地学专业课。
当然,如果你的战线是以10年为期,那就可以在保持,现有的专业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新开一个完全不相关的专业。
如果你想学专业课,也用不着再回到大学了,因为现在大学的课程都开放了,所以,如果你想学英语,可以去麻省的 MIT OCW 网站上,看看文学 literature 这个专业。他们也有计算机专业,数学专业。如果你是一名家长,想做一个好父母,可以去学教育学。可以不用和他们使用同样的教材,但是大纲尽力地靠近就行。
回顾一下,我的英语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比较系统的。你看我学了英语基础三项,就花掉了1200多个小时,如果按大学的英语专业课程表来说,也就1/3吧,还没有学习英美文化,写作这些课程?
所以千万不要三天两头上网一看,就被某某大V一带,就走偏了。
当然除了MIT还有别的,比如 udemy, udacity, khan academy, skills share, coursera,你会发现,从这些网站,随便拿出一门课,都会比那些挣流量的大V要强。
16、总结
所以简单总结一下:
第1
、要做一件事之前和过程中,做好足够的心理铺垫,和理论支持,多看书。 比如,我的跑步之前,和过程当中,我读了
- 《atomic habits》
- 《跑步圣经》
- 《太极跑》
- 《囚徒健身》
- 《can’t hurt me》
- 《力量训练基础》
这些书给我带来了充足的理论知识和心理支持。
第2
、伙伴很重要,比如流利说的语伴,以及陪我学微积分的老奶奶,以及读硕士的时候,每周老师索要作业(due date)
第3
、最好是系统性的学习。在学英语方面,要是只学听说,没有阅读量,就相当于小草没有土壤一样。学了语法之后,就相当于在绿地上,修建了四通八达的小路。
第4
、想学好任何一个东西,一般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都需要养成一个对应的习惯,这个习惯开始的时候要足够地【容易达成】而且【唯一】,一天之内不要试图去达成一个以上新习惯。
比如,我刚开始跑步的时候,为了制造出这个【容易达成】的环境,不是去健身房,也不是去小区楼下,而是买个跑步机,放在自己的厅里面。起床之后洗个脸,就可以上机了。而且,我最开始尝试跑2km,发现会影响工作,所以改成了1200m,发现还是会影响工作,就改成了800m.
当阅读原著的时候,每天只看一页。而且不设任何别的学习任务了。所以对于新习惯来说,一定要设计得足够容易,而且唯一。
第5
、外显工具很重要,我学流利说的时候,它是分级的,从 level1 到 level7,很清楚自己在哪一个水平。而且每天打完卡,也是一次外显。
练习阅读的时候,我尽量买实体书,读完了之后,就放在一个特定的箱子里面,像宝贝一样。这肯定比无形的电子书要好。
又比如在学数学的时候,我时刻都在做笔记,做总结,这样子,就算每天只做1页笔记,也能【看】到自己在进步。
17、后记:
现在的经济不太好,但肯定不会一直这么差一下,退一万步讲,就算一直这样差下去,也是需要技艺更精湛,知识更丰富的人,更爱探索的人,所以无论是要面对,更美好的未来,还是更大挑战,都需要【更好】的我们。所以我不会就这样【算了】。
有的朋友说,你学了这么久,搞得自己这么累,到底得到了啥。我想借用我的偶像 —— 刘慈欣的一句话,他说:有些人活着,穷尽全身的力气,就想要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这句话挺适合我的。
今天虽然说了这么多,但还有好多技术细节没有说,如果能对大家带来一些帮助,我会非常开心的。如果有什么要问的,请加我的微信momokkdh
私信问我,如果回复得晚了,请包涵。
图书与工具列表
== 思维与方法
- 《思考快与慢》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atomic habits》原子习惯、掌控习惯
- 《super human by habits》
- 《我在100天内自学英文翻转人生》
- 《把你的英语用起来》
- 《极速学习》ultra learning
- 《剑桥中级英语语法》
==运动 - 《跑步圣经》
- 《囚徒健身》
- 《太极跑》
- 《力量训练基础》
==工具 - 词汇水平测试: https://preply.com/en/learn/english/test-your-vocab
- 在线课程:udemy.com
- 教练网:coach.me
- 微积分课:krista king on udemy
https://www.udemy.com/user/krista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