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访谈】尤肖虎院士:我们完全有可能用基础理论带动6G技术真正上一个台阶...

人类诞生之初信息交互便存在了,它使得文明可以延续,并加速了人类的协同进化进程,使人类踏上了更广阔的疆域。在1948年香农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奠定现代信息科学的数学基础之后,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科技企业,形成了蓬勃发展的ICT产业,信息技术和产业的结合日益紧密。

科学技术的进步让信息流动在世界各个角落,覆盖生产、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完成了从“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领”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在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的演进中,6G通信技术又成了需要抢占的新高地。许多人不禁发问:6G技术能否突破管道?它离普通人还有多远?

茶思屋科技网站有幸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尤肖虎教授做客#茶思大师汇#栏目,深度阐释6G网络的技术挑战和架构思考,就是否有新的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来支撑6G研发、6G网络架构如何创新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点击下方,回顾直播精彩谈话

茶思屋网站现将尤肖虎院士深刻全面的见解,整理成文字材料供您阅读,期待能激发更多人的思考,点燃更多思想火花。

#1

基础理论能否继续突破?

我们完全有可能用基础理论带动6G技术

真正上一个台阶

6G技术的发展可能不是靠一个层面,而是多个层面上相互结合。第一个层面要从基础理论方面来探求新的突破。第二个层面,是从需求本身引出了技术发展的新维度,比如说引入了感知之后,我们还要应用于工业互联网。多个层面上相互结合,形成整体性的突破,才是未来的解决之道。

香农信息论不是完美的,基础理论还能继续突破。

似乎现在业界,包括学术界和工业界,认为香农信息论已经发展到非常完美了,没有什么可做的了。我个人认为实际情况不是这样。首先香农信息论,它是无穷码长才能得到容量界,而我们实际世界系统实现是有限码长的。有限码长的性能的界,咱们的系统能不能达到?这个基本的问题,就没有回答。Arikan发明了Polar码。理论上,当编码长度趋向于无穷长的时候,Polar码是可以趋向于容量界。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我们实际系统都是有限码长的。要多长的码长才能比较好逼近香农界呢?Arikan在2020年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一个新的码,叫PAC码(Polar-Adjusted Convolutional code)。他在那里面给了一个曲线,10的20次方码长还没有真正趋向于容量界。所以他在那篇文章里面给出了一句话:极化码现在看来远不是完美的。这些东西可能并不为公众所知,甚至是不为很多科研工作者所知。我们的编码,即使在现有的码长相对比较长的情况下,也远不是完美的。那怎么样是完美的呢?没有答案。这就是基础理论的问题了。

b5f99789562f497aece5f524aa925cee.png

*PAC编码策略(图片来源:M. Rowshan, A. Burg, and E. Viterbo, “Polarization-adjusted convolutional (PAC) codes: Sequential decoding vs list decod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vol. 70, no. 2, pp. 1434-1447, Feb. 2021.)

现在6G又要超低延时,但是,超低的时延就意味着超短的码长。做通信的人都知道,编码是一个block、一个block,你必须把一个block接收完了之后,才能够获取信息。这就带来时延。码长越长,时延就越大。到了5G时代,实际上我们已经触及了短码,也就是编码的块长是接近100的量级。但是在短码这个领域,理论基本上是缺失的。我举几个例子。Shannon当初提出了香农信息论,后来他1959年在贝尔实验室BSTJ学报上面又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揭示了有限码长情况下,它能获取的最大可靠速率是多少,最好的误块率是多少。但是它那个界,包括2010年MIT的Yury Polyanskiy提出的有限码长效应,基本上都是在200以上的码长,那些界才是准确的。如果说6G编码的码长到了200以下,甚至几十、几个比特,理论的界都没有。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话说,现在的香农信息论做到极限了,没有任何基础性的突破可以去做了。中国人很聪明,数学功底也很好,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把一些基础理论的问题,包括过去做得不够好的,比如中长码、编码,再加上MIMO,短码等做好,这些方面一旦取得一些实质性的突破,就有可能带来6G性能的大幅提升。因为现在没有客观的参考,都是靠仿真相互比、横向比,没有一个绝对的参考。所以,我们未来的目标就是要把这些绝对的参考给找到,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包括人工智能,来寻求能够逼近这些性能界的实现方式,再工程实现。我们完全有可能从基础理论来带动6G技术真正上一个台阶。

#2

移动通信的变革在哪里?

6G的定位又是什么?

用一种综合性的、普适性的、无所不在的移动数字基础设施来支撑全社会和全行业的发展

移动通信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根据我的观点,实际上每十年,我们有一次标准的升级换代,但是每二十年有一次应用对象或者是应用使命的大变革。比如说1G到2G,完成了每个人到处都可以打电话。3G、4G实际上是真正实现了每个人走到哪都可以上网,完成了第二个使命。到了5G时代,实际上我们正在发生第三次的角色转变。它不单单是为人提供电话服务,或者是互联网平台服务,而是变成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数字基础设施。它既能够为老百姓提供相应的互联网服务,也能为企业ToB的应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个角色,从4G时代迈向5G,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并且这种趋势非常明显。比如说,物联网的终端在我们国家已经超过了手机终端的数量,并且会发展地非常迅速。物联网将来5年、10年之后,可能会远远超过我们现有的手机终端数。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用一种综合性的、普适性的、无所不在的移动数字基础设施来支撑全社会和全行业的发展?我认为这是移动通信历史上第三次的使命大变革。这个变革可能需要5年、10年,也可能需要10年甚至20年才能完成。但是我相信这个使命是能够完成的,尽管道路可能会比较曲折。

5G有些方面太强,有些方面又太弱了。

5G ToC可能没有特别亮眼的应用。我们原来寄希望于AR、VR、全息,由于非通信技术,比如说眼镜、全息等等并不是太成熟,所以没有给ToC的用户带来新的体验。

但是在ToB上面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是商业模式,另外就是技术的适配性。5G当初设计的是挺好,但是后来发现它和真正的应用还并不是非常完美的匹配。比如说,IoT应用可能能力太强了,所以我们现在反过来要去做5.5G的Reduced Capability。但是对有些ToB的应用又可能太弱了。比如说大上行,从终端传到网络上的能力不够。工业现场网络,要求非常低的时延。比如说光纤的工业现场网络,它的时延是远远低于一毫秒的,5G又不能支持。所以它有些方面太强,有些方面又太弱,导致其不能精准适配ToB的这些应用场景。

但是,这恰恰是为5G到6G演进带来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窗口。我们要抓住5G向6G演进的窗口,把ToC业务和ToB业务识别出来、做好。如果我们在6G大规模的商用之前,能够更多的去试错——5G可能前期试错试得还不充分。过去1G、2G到4G,基本上是外国人试错比较多。到了5G时代,基本上是中国人率先为全世界试错。因为人类对这种客观世界的认识,有时候不是那么百分之百准确,难免有偏差。不能说因为5G碰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就不勇敢地走下去,我们应该走下去。

在研究6G的时候,我觉得第一步就是要解决5G现有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作为6G的首要、必须研发目标。其次才是把它的功能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去扩展。我觉得只要踏踏实实,把握应用适配的精准性,再加上我们一些人机接口,大家都看到了苹果的眼镜,包括马斯克做了人形机器人等,这些都显示出一些非常好的前景。如果再给予一些时间,这些好的应用就能够真正成熟起来,我相信5G的困境就会过去,6G的光明未来就会到来。

#3

6G会不会取代云?

6G一定会建筑在云上面,但6G不会取代云

我们在研究6G的时候,有三个基本的观点。第一是超越连接。实际上6G不单单提供连接服务,还提供感知服务、AI服务、数据服务、安全服务等等一系列的服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综合的移动信息服务。

第二个就是要超越地面,要按需覆盖,不是按人口覆盖。过去移动通信系统基本上是按人口覆盖,但是很多物联网的应用占比越来越大,可能就导致它和人的覆盖不完全一致,所以要实现按需覆盖,甚至是按地域进行覆盖。

第三个方面是超融合,也就是跨界融合。你需要数据,因为只有数据,才能够实现模型的嵌入。你需要把工业网络,或者是运行网络(Operational Network)的特性在必要的时候嵌进去,比如说我们的基站,具有时间敏感特性和确定性特性。在有线网络实现确定性网络,这个已经研究了很多年了。我们是不是需要把这些性能延伸到基站,延伸到空口,这就是“O” 。那么IT和CT的融合,这已经是很多年了。我们的网络虚拟化,切片,基于容器,基于Docker,基于Kubernetes,这些都已经在蓬勃应用了。当然还有算力、智算,这些方面都要在网络,特别是在6G里面加以融合,我们叫做DOICT的超融合。所以是超越连接、超越平面、然后DOICT超融合,三超。

那么对未来,我们也是有这么一个愿景。将来的6G,更多的是数实融合、天地融合、DOICT融合,这三个融合可能是最大的一个特征。特别是从客户的角度去看它,而不是从技术研发的角度去看它。从应用者的角度去看它,可能这三个融合可能会更加突出。

6G会不会取代云?6G一定会建筑在云上面,但6G会不会取代云?我说不会取代。我们的6G,更多的是最后一跳,就是为用户最靠近的那一跳来提供综合服务,包括刚才我提到的连接服务、智算服务、存储服务、安全服务、定位的感知的服务。而对于那些大的数据中心,咱们全国到处都在建智算中心等等,咱们取代不了人家。用移动通信网络内部的若干个P来取代人家千P万P,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各自的定位不一样。未来的移动通信网络,是在网络的边缘提供面向客户的非常精准的综合性服务。它可能不需要太多算力,也不需要太强大的人工智能。在网络边缘去训练大模型可能不需要,这些工作还是靠云最上层的那些来完成。完成了之后,和边缘的网络实现一个协同,所以各自有各自的定位,应该是一个互补的,而不是一个取代的关系。

#4

通信网络内生智能的道路在哪?

Network for AI与AI for Network

Network for AI和AI for Network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不矛盾。比如说我们在云端搞一个大模型,在手机侧也搞一个比较大的模型,这都是在两端的,都是over the top,在协议栈上都是在最顶层,它是典型的Network for AI。所以这一类的蓬勃发展也很正常。

但是我们做通信,更多的是AI for Network。就是AI能够给通信网络的设计和运营能带来哪些变革性的作用。所以这个层面上的工作就不能靠over the top的做法去做。比如说ChatGPT,直接把ChatGPT拿来去做网络优化,做网络的内生智能,那显然就是不合适的。因为ChatGPT不知道网络内部的行为特征,它也从来没有接触到网络内部的相应数据。相当于你根本没学过,就用ChatGPT去做网络的内部的内生智能,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第一不可能把大模型直接拿来做网络内生智能。第二,把ChatGPT这种大模型拿来也不经济,因为移动通信的网络成本已经足够高,功耗已经足够大,强算力强智能就意味着高能耗,不可持续发展,高成本。所以不可能把ChatGPT这种大模型嵌到网络内部去做。

在路线走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发展真正适合自己的内生智能路线。

网络是人为设计的东西,数据有非常强的逻辑性。不像自然语言,翻过来覆过去说,语言、顺序都不一样,但是都能相互理解。网络内部都是机器本身的交互,是网络节点之间的交互,它有天然的、非常强的逻辑性。

我们怎么样利用这个逻辑性,而不是靠蛮力。把这种逻辑性很好地利用起来,可能大数据问题就变成了小数据问题。然后我们也不需要太多算力,就能够把网络的内生智能做了。

前期我们一直在探索所谓的知识图谱,要做网络内生的智能,或者是某一个维度的自动驾驶,或者是KPI的优化。这个KPI和网络内部的哪些数据是有关的?把它精准地辨识出来,对这些数据用算力去算就行了。这样的话就把它从大数据问题变成一个小数据问题。网络内部既具有了智能,非常绿色化,又可以支持实时特性。

另外我们可能还要发展一些网络孪生等技术,来避免神经网络不能百分之百正确的情况。咱们都知道ChatGPT,问十个问题它能答对了八个,其他两个不怎么正确,有时候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但是网络的优化,内生的智能不允许这样,否则网络就瘫掉了。所以不是简简单单的把ChatGPT搬到网络内部就可以。需要发挥我们自己的聪明才智,需要利用网络本身的特点,需要克服神经网络或者是AI算法不能百分之百正确的问题,还要让网络百分之百不能出问题。

大模型有天然的优势,但也有天然的缺点所在。通信网络本身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将来的网络要低能耗的,要轻量化的,要实时性的,要电信级的,甚至比电信级还要高,到工业现场网络是十的负十二次方的可靠性。这些怎么可能简简单单的就靠一个ChatGPT就能解决呢?不可能的。所以在通信网络内生智能方面,一定会有它非常区别于ChatGPT的另外一条道路,才能真正满足通信网络内在的发展需求。

Cloud AI还是Network AI?

有些应用是对时间敏感的,是mission-critical application,也就是任务关键型应用,这些应用就不能放在云端去做,只能放在边缘端去做。因为,第一你放得越远,时延越大。第二,过的跳数越多,网络的可靠性越差。所以,对这种mission-critical application,就应该放在网络的边缘,甚至是放在企业的内部去做。

我们传统的移动通信,无论是运营商还是设备制造商,都要改变的一个观念就是“我的所有东西都不能动”。咱们从传统的2G开始做起,一个网络做好了之后,你只有弄一个SIM卡插进去用的份,没有其他任何能动的份。这种传统现在一直在延续着。但是ToB的行业,非常丰富,具有多样性,差异化非常大。我们怎么样建立一个生态,这个生态就像咱们终端,自己可以定义APP,自己可以下载APP。特别是在边缘网络侧,能不能让客户、工厂自己就能够去定义?然后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怎么能够帮助它形成一个类似于APP Market,让人家自己就能够很方便地去定义它的应用?如果说有一天,这种生态建立了之后,我相信5G/6G的ToB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

END

编辑 | 易舒雯

校对 | 孙黎

排版 | 韩静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