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RISC-V的话题在朋友圈里热度不断攀升,特别是即将在杭州召开的RISC-V中国峰会,更是引发了广泛关注。今天,边小缘就带大家一起深入了解RISC-V,探寻它的前世今生,揭秘它为何如此火爆!
说到RISC-V,就不得不先提CPU,即中央处理器,它是计算机系统的“心脏”,负责处理和执行所有的指令,驱动着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运行。而指令集架构(ISA),就像是这颗“心脏”的工作语言,它定义了CPU能够理解和执行哪些指令。
谈及CPU的指令集架构,两大主流流派赫然显现:
一是复杂指令集(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简称CISC)架构,其中x86作为代表,牢牢占据着传统PC市场的主导地位。x86架构擅长处理大数据任务,其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则掌握在英特尔和AMD等巨头手中。
另一流派则是精简指令集(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简称RISC)架构,它包括了ARM、MIPS,以及近年来备受瞩目的RISC-V。特别是ARM架构,在移动(手机)市场大放异彩,以处理快数据为主,如今也广泛应用于便携笔记本中。ARM架构的大部分知识产权归属于ARM公司。
而当面对需要同时兼顾数据传输速度与传输量的挑战时,x86和ARM这两大主流架构的胜任能力显得有所局限。此时,RISC-V架构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01
RISC-V
RISC-V前世今生
RISC-V的故事,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半个世纪前的计算机科学革命之中。
1974年,IBM着手探索构建每小时能处理百万个电话的交换机,其研究员约翰·科克(John Cocke)及其团队承担起设计适用于此的控制器的重任,初步估算至少需要6个MIPS处理器。然而,1975年IBM的电话交换项目遭遇搁置,处理器未能制成,但幸运的是,期间的研究成果得以延续,并在同年10月以801项目的名义重新启动。
在这个关键时刻,约翰·科克展现了他的卓越远见。在参与IBM 370 CISC系统的研究时,他发现了一个关键现象:占总指令数20%的简单指令承担了80%的程序调用工作,而复杂指令的使用频率却很低。这一发现促使他开始思考如何通过简化指令集来提高计算机性能,于是他首次引入了RISC架构。
RISC架构的核心思想是简化硬件设计,使硬件只执行有限且最常用的指令集,而大部分复杂的操作则通过成熟的编译技术由简单指令合成。该架构具有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种类少、寻址方式简单等特点,这使得RISC处理器能够以更高的速度执行操作。
为了实践这一革命性的理念,科克和他的团队全力以赴,终于创造了世界上首台采用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架构的原型机。这一成果不仅验证了RISC架构的优越性,让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还为后续RISC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克因此被誉为RISC架构之父,并在1987年荣获图灵奖。
在约翰·科克和他的团队致力于IBM 801项目的同时,由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资助的两个团队也在进行类似的精简指令集项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团队,在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