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工程化动脉模型

三维工程化动脉模型是一种结合生物工程、计算流体力学(CFD)和3D打印技术的先进平台,用于模拟真实动脉的生理和病理环境,支持个性化医疗和疾病机制研究。以下从构建方法、应用场景和技术优势三方面详细阐述:

一、构建方法

  1. 数据获取与建模

    • 基于患者CT或MRI数据,通过CATIA®、MIMICS等软件生成三维动脉结构的IGS、CAM或STL文件。例如,提到IGS文件用于CFD模拟血流动力学,CAM文件制作Teflon®模具以铸造PDMS支架,而STL文件用于3D打印支撑结构,确保模型在生理位置的准确定位。
    • 在狭窄或病变区域(如下肢动脉、颅内动脉瘤),通过阈值分割和手动修正提取血管形态,构建参数化斑块模型,模拟狭窄程度和斑块扩展(如)。
  2. 支架与细胞培养

    • PDMS支架表面涂覆纤维连接蛋白,逐层组装成动脉壁的三层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模拟原生动脉的分层结构。显示,尽管工程化动脉的胶原含量低于原生组织(可能与培养时间短有关),但其内皮功能(如NO产生、单核细胞黏附)与真实动脉相似。
    • 动态培养系统(如生物反应器)可模拟脉动血流,验证内皮屏障完整性(通过Evan’s蓝染色和ZO-1蛋白表达)及脂蛋白(LDL、HDL)的跨内皮运输。

二、应用场景

  1. 疾病机制研究

    • 动脉粥样硬化:通过注射荧光标记的LDL和单核细胞,观察脂质内皮下积累及免疫细胞迁移。例如,显示TNFα或LDL预处理显著增加单核细胞附着,模拟炎症微环境。
    • 血栓形成与再狭窄:模型可用于评估支架设计的血栓形成风险,结合CFD预测壁剪切应力分布异常区域(如分叉处),指导优化移植血管的流体动力学。
  2. 个性化医疗与手术规划

    • 血管移植:基于患者CT数据铸造生物可植入移植物,减少血栓和再狭窄风险。例如,成功构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3D动态模型,制备个体化组织工程血管,其内径与CT测量结果无显著差异。
    • 手术模拟:三维模型(如颅内动脉瘤伴开窗畸形)通过有限元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壁剪切力),辅助预测破裂风险。

三、技术优势

  1. 多技术整合

    • CFD与实验结合:和强调CFD模拟可预测剪切应力梯度,指导模型优化;通过ANSYS Workbench分析狭窄血管的流速和切应力分布,验证病理影响。
    • 3D打印与生物材料:高分辨率打印(如4.5厘米级精度,)支持复杂解剖结构的快速成型,而PDMS支架提供机械可调的微环境。
  2. 患者特异性与可扩展性

    • 模型可根据个体血管几何特征定制,如重建主动脉根部时通过蒙版分割优化血管覆盖,确保模型准确性。
    • 参数化设计(如斑块扩展参数)和模块化结构(如可替换病变血管段,)增强了模型的灵活性和研究广度。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百态老人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