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背景与科学依据
-
AD病理与微管缺陷的关联
阿尔茨海默病(AD)的核心病理机制涉及神经元微管网络的稳定性丧失,导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形成以及轴突运输障碍。研究显示,微管拓扑缺陷(如螺旋晶格畸变、局部解聚)的密度超过 1 0 3 / mm 2 10^3/\text{mm}^2 103/mm2时,神经元功能显著受损。传统药物(如多奈哌齐)仅能缓解症状,无法修复微管结构。 -
CdSe/ZnS量子点的独特优势
- 光控精准性:量子点(QDs)可通过近红外光(NIR)激活,产生局域化电场调控离子通道开闭,逆转Aβ寡聚体诱导的膜去极化。
- 亚纳米级靶向:3-4 nm的CdSe/ZnS量子点可穿透血脑屏障(BBB),特异性结合tau蛋白或Aβ寡聚体,抑制其纤维化延伸(TEM成像显示纤维长度减少50%以上)。
- 多模态功能:量子点的荧光特性支持实时活体追踪(如转盘共聚焦显微镜),同时其表面可偶联抗体或光敏蛋白(如Channelrhodopsin),实现“诊断-治疗”一体化。
- 光控精准性:量子点(QDs)可通过近红外光(NIR)激活,产生局域化电场调控离子通道开闭,逆转Aβ寡聚体诱导的膜去极化。
二、灵长类动物实验设计(2025年方案)
1. 实验模型选择
- 转基因非人灵长类(NHPs) :采用携带APPswe/PSEN1dE9双突变基因的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模拟AD早期病理(Aβ斑块沉积前微管损伤)。
- 对照分组:
- 治疗组:静脉注射Tat-CdSe/ZnS量子点-抗体复合物(靶向Aβ42和磷酸化tau) + 近红外光控系统(波长808 nm,脉冲频率10 Hz)。
- 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或自由态量子点(无光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