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面码的基本原理与核心优势
表面码(Surface Code)是当前量子纠错领域最主流的拓扑编码方案,其核心思想是利用二维网格结构中的物理量子比特协同工作,通过稳定子测量(Stabilizer Measurement)实现错误检测与纠正。具体实现方式为:
- 物理布局:将数据量子比特(Data Qubit)与测量量子比特(Measurement Qubit)按棋盘格交替排列,形成d×d的旋转表面码(Rotated Surface Code),所需物理量子比特数为$ n = d^2 + (d-1)^2 $(例如d=3时n=13)。
- 稳定子操作:通过两类测量(X型与Z型稳定子)周期性检测比特翻转(Bit-flip)与相位翻转(Phase-flip)错误。测量结果形成错误链(Error Chain),通过联合查找算法(如Union-Find)定位错误位置。
- 码距与纠错能力:表面码的纠错能力由码距d决定,可纠正的错误链长度为 ⌊ d / 2 ⌋ \lfloor d/2 \rfloor ⌊d/2⌋,逻辑错误率随d增大呈指数下降。
二、错误率抑制的关键参数与实验验证
- 阈值与缩放规律:
- 表面码的物理错误率阈值(Threshold)约为1%,在低于该阈值时,逻辑错误率随码距d增大遵循$ p_L \sim \kappa \cdot (p/p_c)^{(d+1)/2} $的指数抑制规律。例如:
- 当物理错误率$ p = 10^{-3} ,码距 d = 17 时,理论逻辑错误率可低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