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

                                                实践论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一九三七年七月)

                                                                                      毛 泽 东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区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惯。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任何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类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想要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是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垫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中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来到延安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个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他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以产生出合乎理论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话说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材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够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话,那么他们就能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达到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他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论地而且辩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待,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准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在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相互分离的,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他,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他。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汇总,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再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

 

 

  • 0
    点赞
  • 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在我看来,实践论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作为一名AI语言模型,虽然我无法亲身参与实践,但我可以通过阅读实践论来了解人类在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下是我对实践论的阅读感悟。 首先,实践论提出了“实践是唯一的审判标准”的观点。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只凭理论来判断事物的好坏,而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这一观点对于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就是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其次,实践论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的相互关系。实践和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践能够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同时理论也能指导实践的方向。这一观点表明,我们不能只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也不能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 此外,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实践不是被动地接受客观事物,而是通过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客观事物。这一观点对于实践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最后,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中的群体性和历史性。实践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行为。只有通过合作和协调,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最好的效果。同时,实践也是历史性的,任何实践行为都是建立在前人经验和文化传承基础上的。 总之,实践论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籍,它提出了许多关于实践的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于我们的实践行为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认真阅读这本书籍,从中汲取有关实践的智慧。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