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Task3优化基础模型-偏差与方差理论

本文深入探讨了模型选择中的过拟合问题,强调了训练误差与测试误差的差异。通过引入均方误差和交叉验证,解释了如何评估模型的泛化能力。L1和L2正则化(岭回归与Lasso回归)作为防止过拟合的手段被提出,展示了它们在特征选择和压缩估计中的作用。最后,给出了使用Python的sklearn库实现正则化模型的例子。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我们使用数据集去估计模型的参数,如线性回归模型中的参数w,那么这个数据集我们称为训练数据集,简称训练集。我们在回归问题中使用训练集估计模型的参数的原则一般都是使得我们的损失函数在训练集达到最小值,其实在实际问题中我们是可以让损失函数在训练集最小化为0,如:在线性回归中,我加入非常多的高次项,使得我们模型在训练集的每一个数据点都恰好位于曲线上,那这时候模型在训练集的损失值也就是误差为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但是这种拟合下却也不是最完美的,容易造成过拟合,这类的模型只是在训练集上的误差较小,但在测试集上的误差通常比较大,而我们往往希望在测试集上的表现比较优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通常将训练集分解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这里我们引进均方误差的概念;

均方误差

M S E = 1 N ∑ i = 1 N ( y i − f ^ ( x i ) ) 2 MSE = \frac{1}{N}\sum\limits_{i=1}^{N}(y_i -\hat{ f}(x_i))^2 MSE=N1i=1N(yif^(xi))2
其中 f ^ ( x i ) \hat{ f}(x_i) f^(xi)是样本 x i x_i xi应用建立的模型 f ^ \hat{f} f^预测的结果。我们的目标是使得我们建立的模型在测试集上的测试误差最小。但往往测试集是不容易获取的,一些观点认为通过训练误差最小化来选择模型也是可行的。这种观点表面看上去是可行的,但是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一个模型的训练均方误差最小时,不能保证测试均方误差同时也很小。对于这种想法构造的模型,一般在训练误差达到最小时,测试均方误差一般很大!如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当我们的模型的训练均方误差达到很小时,测试均方误差反而很大,但是我们寻找的最优的模型是测试均方误差达到最小时对应的模型,因此基于训练均方误差达到最小选择模型本质上是行不同的。正如上右图所示:模型在训练误差很小,但是测试均方误差很大时,我们称这种情况叫模型的过拟合
均方误差通过分解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E ( y 0 − f ^ ( x 0 ) ) 2 = Var ⁡ ( f ^ ( x 0 ) ) + [ Bias ⁡ ( f ^ ( x 0 ) ) ] 2 + Var ⁡ ( ε ) E\left(y_{0}-\hat{f}\left(x_{0}\right)\right)^{2}=\operatorname{Var}\left(\hat{f}\left(x_{0}\right)\right)+\left[\operatorname{Bias}\left(\hat{f}\left(x_{0}\right)\right)\right]^{2}+\operatorname{Var}(\varepsilon) E(y0f^(x0))2=Var(f^(x0))+[Bias(f^(x0))]2+Var(ε)
也就是说,我们的测试均方误差的期望值可以分解为 f ^ ( x 0 ) \hat{f}(x_0) f^(x0)的方差、 f ^ ( x 0 ) \hat{f}(x_0) f^(x0)的偏差平方和误差项 ϵ \epsilon ϵ的方差。为了使得模型的测试均方误差达到最小值,也就是同时最小化偏差的平方和方差。由于我们知道偏差平方和方差本身是非负的,因此测试均方误差的期望不可能会低于误差的方差,因此我们称 Var ⁡ ( ε ) \operatorname{Var}(\varepsilon) Var(ε)为建模任务的难度,这个量在我们的任务确定后是无法改变的,也叫做不可约误差。那么模型的方差和偏差的平方和究竟是什么呢?所谓模型的方差就是:用不同的数据集去估计 f f f时,估计函数的改变量。 一般来说,模型的复杂度越高,f的方差就会越大。

模型的偏差是指:为了选择一个简单的模型去估计真实函数所带入的误差。假如真实的数据X与Y的关系是二次关系,但是我们选择了线性模型进行建模,那由于模型的复杂度引起的这种误差我们称为偏差,它的构成时复杂的。偏差度量了学习算法的期望预测与真实结果的偏离程度,即刻画了学习算法本身的拟合能力。偏差度量的是单个模型的学习能力,而方差度量的是同一个模型在不同数据集上的稳定性。“偏差-方差分解”说明:泛化性能是由学习算法的能力、数据的充分性以及学习任务本身的难度所共同决定的。给定学习任务,为了取得好的泛化性能,则需使偏差较小,即能够充分拟合数据,并且使方差较小,即使得数据扰动产生的影响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般而言,增加模型的复杂度,会增加模型的方差,但是会减少模型的偏差,我们要找到一个方差–偏差的权衡,使得测试均方误差最小。

MSE的估计

在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已经明确一个目标,就是:我们要选择一个测试误差达到最小的模型。但是实际上我们很难对实际的测试误差做精确的计算,因此我们要对测试误差进行估计

K折交叉验证

对训练误差修正得到测试误差的估计是间接方法,这种方法的桥梁是训练误差,而交叉验证则是对测试误差的直接估计。交叉验证比训练误差修正的优势在于:能够给出测试误差的一个直接估计。在这里只介绍K折交叉验证:我们把训练样本分成K等分,然后用K-1个样本集当做训练集,剩下的一份样本集为验证集去估计由K-1个样本集得到的模型的精度,这个过程重复K次取平均值得到测试误差的一个估计 C V ( K ) = 1 K ∑ i = 1 K M S E i CV_{(K)} = \frac{1}{K}\sum\limits_{i=1}^{K}MSE_i CV(K)=K1i=1KMSEi。5折交叉验证如下图:(蓝色的是训练集,黄色的是验证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测试误差能够被合理的估计出来以后,我们做特征选择的目标就是:从p个特征中选择m个特征,使得对应的模型的测试误差的估计最小。对应的方法有:

特征选择

C p C_p Cp统计量

前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模型越复杂,训练误差越小,测试误差先减后增。因此,我们先构造一个特征较多的模型使其过拟合,此时训练误差很小而测试误差很大,那这时我们加入关于特征个数的惩罚。因此,当我们的训练误差随着特征个数的增加而减少时,惩罚项因为特征数量的增加而增大,抑制了训练误差随着特征个数的增加而无休止地减小。具体的数学量如下:
C p = 1 N ( R S S + 2 d σ ^ 2 ) C_p=\frac{1}{N}(RSS+2d\hat\sigma^2) Cp=N1(RSS+2dσ^2)
其中 d d d为模型特征个数, R S S = ∑ i = 1 N ( y i − f ^ ( x i ) ) 2 RSS= \sum\limits_{i=1}^{N}(y_i-\hat{f}(x_i))^2 RSS=i=1N(yif^(xi))2为残差平和, σ ^ 2 \hat{\sigma}^2 σ^2为模型预测误差的方差的估计值,即残差的方差。再次基础上进行改进得到AIC和BIC统计量:
AIC赤池信息量准则: A I C = 1 d σ ^ 2 ( R S S + 2 d σ ^ 2 ) AIC = \frac{1}{d\hat{\sigma}^2}(RSS + 2d\hat{\sigma}^2) AIC=dσ^21(RSS+2dσ^2)
BIC贝叶斯信息量准则: B I C = 1 n ( R S S + l o g ( n ) d σ ^ 2 ) BIC = \frac{1}{n}(RSS + log(n)d\hat{\sigma}^2) BIC=n1(RSS+log(n)dσ^2)

最优子集选择:

(i) 记不含任何特征的模型为 M 0 M_0 M0,计算这个 M 0 M_0 M0的测试误差。
(ii) 在 M 0 M_0 M0基础上增加一个变量,计算p个模型的RSS,选择RSS最小的模型记作 M 1 M_1 M1,并计算该模型 M 1 M_1 M1的测试误差。
(iii) 再增加变量,计算 p ( p − 1 ) 2 \frac{p(p-1)}{2} 2p(p1)个模型的RSS,并选择RSS最小的模型记作 M 2 M_2 M2,并计算该模型 M 2 M_2 M2的测试误差。
(iv) 重复以上过程知道拟合的模型有p个特征为止,并选择p+1个模型 { M 0 , M 1 , . . . , M p } \{M_0,M_1,...,M_p \} {M0,M1,...,Mp}中测试误差最小的模型作为最优模型。

向前逐步选择:

最优子集选择虽然在原理上很直观,但是随着数据特征维度p的增加,子集的数量为 2 p 2^p 2p,计算效率非常低下且需要的计算内存也很高,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显然不适用。因此,我们需要把最优子集选择的运算效率提高,因此向前逐步选择算法的过程如下:
(i) 记不含任何特征的模型为 M 0 M_0 M0,计算这个 M 0 M_0 M0的测试误差。
(ii) 在 M 0 M_0 M0基础上增加一个变量,计算p个模型的RSS,选择RSS最小的模型记作 M 1 M_1 M1,并计算该模型 M 1 M_1 M1的测试误差。
(iii) 在最小的RSS模型下继续增加一个变量,选择RSS最小的模型记作 M 2 M_2 M2,并计算该模型 M 2 M_2 M2的测试误差。
(iv) 以此类推,重复以上过程知道拟合的模型有p个特征为止,并选择p+1个模型 { M 0 , M 1 , . . . , M p } \{M_0,M_1,...,M_p \} {M0,M1,...,Mp}中测试误差最小的模型作为最优模型。

上述选择的标准是RSS最小,也可换成 C p C_p Cp统计量或AIC,BIC最小作为准则;除了向前法还有向后法,以及向前向后法相结合

压缩估计(正则化):

当特征的维度较高时,很容易发生过拟合,解决过拟合的办法除了刚刚讨论的直接对特征自身进行选择以外,我们还可以对回归的系数进行约束或者加罚的技巧对p个特征的模型进行拟合,显著降低模型方差,这样也会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将回归系数往零的方向压缩,这也就是为什么叫压缩估计的原因了。

  • 岭回归(L2正则化的例子):
    在线性回归中,我们的损失函数为 J ( w ) = ∑ i = 1 N ( y i − w 0 − ∑ j = 1 p w j x i j ) 2 J(w) = \sum\limits_{i=1}^{N}(y_i-w_0-\sum\limits_{j=1}^{p}w_jx_{ij})^2 J(w)=i=1N(yiw0j=1pwjxij)2,我们在线性回归的损失函数的基础上添加对系数的约束或者惩罚,即:
    J ( w ) = ∑ i = 1 N ( y i − w 0 − ∑ j = 1 p w j x i j ) 2 + λ ∑ j = 1 p w j 2 ,      其 中 , λ ≥ 0 w ^ = ( X T X + λ I ) − 1 X T Y J(w) = \sum\limits_{i=1}^{N}(y_i-w_0-\sum\limits_{j=1}^{p}w_jx_{ij})^2 + \lambda\sum\limits_{j=1}^{p}w_j^2,\;\;其中,\lambda \ge 0\\ \hat{w} = (X^TX + \lambda I)^{-1}X^TY J(w)=i=1N(yiw0j=1pwjxij)2+λj=1pwj2,λ0w^=(XTX+λI)1XTY
    调节参数 λ \lambda λ的大小是影响压缩估计的关键, λ \lambda λ越大,惩罚的力度越大,系数则越趋近于0,反之,选择合适的 λ \lambda λ对模型精度来说十分重要。岭回归通过牺牲线性回归的无偏性降低方差,有可能使得模型整体的测试误差较小,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 Lasso回归(L1正则化的例子):
    岭回归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是:将模型的系数往零的方向压缩,但是岭回归的系数只能呢个趋于0但无法等于0,换句话说,就是无法做特征选择。能否使用压缩估计的思想做到像特征最优子集选择那样提取出重要的特征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只需要对岭回归的优化函数做小小的调整就行了,我们使用系数向量的L1范数替换岭回归中的L2范数:
    J ( w ) = ∑ i = 1 N ( y i − w 0 − ∑ j = 1 p w j x i j ) 2 + λ ∑ j = 1 p ∣ w j ∣ ,      其 中 , λ ≥ 0 J(w) = \sum\limits_{i=1}^{N}(y_i-w_0-\sum\limits_{j=1}^{p}w_jx_{ij})^2 + \lambda\sum\limits_{j=1}^{p}|w_j|,\;\;其中,\lambda \ge 0 J(w)=i=1N(yiw0j=1pwjxij)2+λj=1pwj,λ0
    为什么Losso能做到特征选择而岭回归却不能呢个做到呢?(如图:左边为lasso,右边为岭回归)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椭圆形曲线为RSS等高线,菱形和圆形区域分别代表了L1和L2约束,Lsaao回归和岭回归都是在约束下的回归,因此最优的参数为椭圆形曲线与菱形和圆形区域相切的点。但是Lasso回归的约束在每个坐标轴上都有拐角,因此当RSS曲线与坐标轴相交时恰好回归系数中的某一个为0,这样就实现了特征提取。反观岭回归的约束是一个圆域,没有尖点,因此与RSS曲线相交的地方一般不会出现在坐标轴上,因此无法让某个特征的系数为0,因此无法做到特征提取。

sklearn实现

还是用波士顿房价的数据集举例:

向前法的实现:

#定义向前逐步回归函数
def forward_select(data,target):
    variate=set(data.columns)  #将字段名转换成字典类型
    variate.remove(target)  #去掉因变量的字段名
    selected=[]
    current_score,best_new_score=float('inf'),float('inf')  #目前的分数和最好分数初始值都为无穷大(因为AIC越小越好)
    #循环筛选变量
    while variate:
        aic_with_variate=[]
        for candidate in variate:  #逐个遍历自变量
            formula="{}~{}".format(target,"+".join(selected+[candidate]))  #将自变量名连接起来
            aic=ols(formula=formula,data=data).fit().aic  #利用ols训练模型得出aic值
            aic_with_variate.append((aic,candidate))  #将第每一次的aic值放进空列表
        aic_with_variate.sort(reverse=True)  #降序排序aic值
        best_new_score,best_candidate=aic_with_variate.pop()  #最好的aic值等于删除列表的最后一个值,以及最好的自变量等于列表最后一个自变量
        if current_score>best_new_score:  #如果目前的aic值大于最好的aic值
            variate.remove(best_candidate)  #移除加进来的变量名,即第二次循环时,不考虑此自变量了
            selected.append(best_candidate)  #将此自变量作为加进模型中的自变量
            current_score=best_new_score  #最新的分数等于最好的分数
            print("aic is {},continuing!".format(current_score))  #输出最小的aic值
        else:
            print("for selection over!")
            break
    formula="{}~{}".format(target,"+".join(selected))  #最终的模型式子
    print("final formula is {}".format(formula))
    model=ols(formula=formula,data=data).fit()
    return(model)

上述代码中pop() 函数用于移除列表中的一个元素(默认最后一个元素),并且返回该元素的值。举个例子:

list1 = ['Google', 'Runoob', 'Taobao']
list_pop=list1.pop()
print ("删除的项为 :", list_pop)
print( "列表现在为 : ", list1)

##删除的项为 : Google
##列表现在为 : [‘Runoob’, ‘Taobao’]

import statsmodels.api as sm #最小二乘
from statsmodels.formula.api import ols #加载ols模型
forward_select(data=boston_data,target="Pric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lm=ols("Price~LSTAT+RM+PTRATIO+DIS+NOX+CHAS+B+ZN+CRIM+RAD+TAX",data=boston_data).fit()
lm.summary()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岭回归的实现

sklearn.linear_model.ridge_regression(X, y, alpha, *, sample_weight=None, solver=‘auto’, max_iter=None, tol=0.001, verbose=0, random_state=None, return_n_iter=False, return_intercept=False, check_input=True)

  • 参数:
    alpha:较大的值表示更强的正则化。浮点数
    sample_weight:样本权重,默认无。
    solver:求解方法,{‘auto’, ‘svd’, ‘cholesky’, ‘lsqr’, ‘sparse_cg’, ‘sag’, ‘saga’}, 默认=’auto’。“ svd”使用X的奇异值分解来计算Ridge系数。'cholesky’使用标准的scipy.linalg.solve函数通过dot(XT,X)的Cholesky分解获得封闭形式的解。'sparse_cg’使用scipy.sparse.linalg.cg中的共轭梯度求解器。作为一种迭代算法,对于大规模数据(可能设置tol和max_iter),此求解器比“ Cholesky”更合适。 lsqr”使用专用的正则化最小二乘例程scipy.sparse.linalg.lsqr。它是最快的,并且使用迭代过程。“ sag”使用随机平均梯度下降,“ saga”使用其改进的无偏版本SAGA。两种方法都使用迭代过程,并且当n_samples和n_features都很大时,通常比其他求解器更快。请注意,只有在比例大致相同的要素上才能确保“ sag”和“ saga”快速收敛。您可以使用sklearn.preprocessing中的缩放器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最后五个求解器均支持密集和稀疏数据。但是,当fit_intercept为True时,仅’sag’和’sparse_cg’支持稀疏输入。
from sklearn import linear_model
reg_rid = linear_model.Ridge(alpha=.5)
reg_rid.fit(X,y)
reg_rid.score(X,y)

#0.739957023371629

Lasso回归的实现

class sklearn.linear_model.Lasso(alpha=1.0, *, fit_intercept=True, normalize=False, precompute=False, copy_X=True, max_iter=1000, tol=0.0001, warm_start=False, positive=False, random_state=None, selection=‘cyclic’)

  • 参数:
    alpha:正则化强度,1.0代表标准最小二乘。
    fit_intercept:是否计算模型截距。默认true。
    normalize:是否标准化,默认false。
    positive:是否强制系数为正,默认false。
from sklearn import linear_model
reg_lasso = linear_model.Lasso(alpha = 0.5)
reg_lasso.fit(X,y)
reg_lasso.score(X,y)

#0.7140164719858566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