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语言常见面试题及答案(121~125)

算法学习4对1辅导论文辅导核心期刊以及其他学习资源可以通过公众号滴滴我


121、什么是命名实体识别?举例说明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场景。

命名实体识别呢,就是从一段文本中识别出特定类型的实体,比如人名、地名、组织机构名、时间、日期、货币金额等等。

比如说在这样一句话里“小明昨天去了北京,参观了故宫博物院。”通过命名实体识别,我们可以识别出“小明”是人名,“北京”是地名,“故宫博物院”是组织机构名。

在实际中的应用场景有很多哦。

一、信息抽取:从大量的文本中自动抽取关键信息。比如在新闻报道中,可以快速提取出涉及的人物、地点、事件等关键要素,方便进行新闻分类、事件追踪等。

二、智能问答系统:当用户提出问题时,系统需要识别问题中的实体,以便更好地理解问题并给出准确的答案。比如问题“周杰伦的哪首歌最火?”系统要识别出“周杰伦”这个人名实体。

三、机器翻译:准确识别命名实体可以提高翻译的质量。比如把“New York”正确地翻译成“纽约”而不是“新约克”。

四、知识图谱构建:通过识别文本中的实体,并建立实体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图谱。比如从大量的文本中识别出人物、公司、产品等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乔布斯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

122、什么是语言的歧义性?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如何解决语言歧义问题?

语言的歧义性呢,就是一句话或者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方式。

比如说“我去上课了,他也去上课了。”这里的“上课”可能是去学校里听老师讲课,也可能是去参加某种培训课程,或者是去上瑜伽课之类的,这就有了歧义。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可以用以下方法来解决语言歧义问题哦。

一、上下文分析:通过分析词语或句子所处的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含义。比如如果上文提到了学校、老师这些内容,那“上课”很可能就是去学校听课的意思。

二、统计方法:利用大规模的语料库进行统计分析。比如某个词在特定语境下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含义,就可以作为该词在这个语境下的正确解释。

三、机器学习算法:使用深度学习等机器学习算法,让模型学习大量的文本数据,从而能够自动判断词语的正确含义。比如通过训练一个神经网络,让它能够根据上下文准确地识别出有歧义的词语的具体意思。

四、知识图谱:借助知识图谱来消除歧义。如果知识图谱中明确了某个实体与特定概念的关系,那么在遇到有歧义的表述时,可以根据知识图谱中的信息来确定其正确含义。

总之呢,解决语言歧义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提高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准确性和智能性。😉

123、解释什么是语言模型?列举几种常见的语言模型。

语言模型呢,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能够计算一个句子出现概率的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句子在特定语言环境下是否合理,或者生成符合语言规律的新句子。

常见的语言模型有以下几种哦:

一、N-gram 语言模型
- 它是基于统计的语言模型。将文本分成一个个连续的 N 个词的片段,称为 N-gram。然后统计这些 N-gram 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来估计一个句子的概率。
- 比如“我喜欢吃苹果”,如果是 2-gram(也叫 bigram),就会统计“我喜欢”“喜欢吃”“吃苹果”这些片段在语料库中的出现次数,从而计算出整个句子的概率。

二、神经语言模型
- 利用神经网络来学习语言的统计规律。通常会把单词表示成向量形式,然后通过神经网络来学习句子中单词之间的关系。
- 比如 Word2Vec 和 GloVe 就是常用的词向量表示方法,而基于这些词向量可以构建神经网络语言模型,像循环神经网络(RNN)语言模型、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语言模型等。

三、基于 Transformer 的语言模型
- 像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和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就是非常著名的基于 Transformer 架构的语言模型。
- 它们通过大规模的语料进行预训练,可以学习到丰富的语言知识和语义表示,然后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上进行微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24、解释注意力机制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作用和原理。

作用

一方面,它能帮助模型聚焦于重要的部分。在处理长文本的时候,不是所有的词都同等重要哦。比如在理解一个句子的含义时,可能某些关键词对整个句子的意思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注意力机制,模型可以给这些重要的部分分配更多的“注意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建立不同部分之间的关联。比如在机器翻译中,源语言句子中的不同单词与目标语言句子中的单词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对应关系。注意力机制可以让模型动态地调整这种对应关系,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原理

想象一下你在阅读一篇文章,你的注意力会在不同的词语之间切换。注意力机制就像是给模型装上了这样一种“注意力切换”的能力。

通常,它会计算一个注意力权重。对于给定的一个任务,比如翻译一个句子,模型会根据当前的状态和输入的文本,为每个输入的词计算一个权重。这个权重表示这个词在当前任务中的重要程度。

然后,模型会根据这些权重对输入进行加权求和。这样,重要的词会在结果中占据更大的比重,而不重要的词则相对被弱化。

比如在一个循环神经网络(RNN)中使用注意力机制,在每个时间步,模型会根据当前的隐藏状态和输入序列,计算出一个注意力分布,然后用这个分布对输入序列进行加权求和,得到一个上下文向量。这个上下文向量包含了当前时间步模型最关注的信息,然后和当前的隐藏状态一起用于后续的计算。

总之,注意力机制让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更加智能和高效,能够更好地处理各种复杂的语言任务呢。😉

125、解释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对抗训练是如何进行的,有什么作用?

一、对抗训练的进行方式

一般来说,对抗训练是通过引入一个对抗扰动来让模型变得更加鲁棒。

  1. 首先,有一个原始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比如一个神经网络用于文本分类、机器翻译等任务。
  2. 然后,构造一个对抗攻击者。这个攻击者的目标是找到一个微小的扰动,加到原始的输入文本上,使得模型的输出发生错误。这个扰动通常是非常小的,以至于人类很难察觉文本的变化,但却能对模型产生很大的影响。
  3. 攻击者通过计算模型的梯度来确定如何添加扰动。具体来说,就是朝着让模型损失函数增大的方向去修改输入文本。例如,如果是文本分类任务,攻击者就想办法让模型把原本正确分类的文本错误分类。
  4. 一旦找到了这个对抗扰动,就把它加到原始输入文本上,形成对抗样本。
  5. 接着,用这个对抗样本去训练模型,让模型学会抵抗这种扰动,提高对对抗样本的鲁棒性。也就是让模型在看到对抗样本时也能正确地进行预测。

二、对抗训练的作用

  1. 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在现实世界中,输入的文本可能会受到各种噪声、恶意攻击等影响。通过对抗训练,模型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干扰,不容易被轻易误导。比如在垃圾邮件过滤任务中,攻击者可能会试图添加一些细微的干扰来绕过过滤器,而经过对抗训练的模型就能更好地识别出这些恶意邮件。
  2. 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对抗训练可以让模型学习到更一般的语言特征,而不仅仅是记住训练数据中的特定模式。这样,模型在面对新的、未见过的数据时,也能有较好的表现。
  3. 发现模型的弱点:通过对抗训练,可以揭示出模型的脆弱之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模型的工作原理,进而改进模型的结构和算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