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了解】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爱企查
前言
今天写《【行业分析】矿泉水行业》的时候,简单从两个三方平台获取信息,不过毕竟是第三方平台,我不了解的话我心里不放心,于是简单了解一下查企业的第三方平台。
11月22写《【企业分析】索菲亚》的时候用了三个平台查数据,于是先从这三家展开了解。
目前我简单从爱企查以及萝卜投研,这两个渠道来获取信息。虽然借助了这两个第三方平台,但是这些第三方平台是整合了不错的一手数据的平台,我自己去搜集一手数据会花费大量时间。
文章目录
笔记
自媒体文章
信息来源: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三查”大战,谁能抢夺C端市场?
2019年7月30号写。
商业查询,硝烟再起。
近日,北京市海淀法院网发布一则消息,商业信息查询平台“天眼查”运营商将“企查查”运营商告到法院,并索赔520.45万元,原因是企查查在广告中用到了“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这句广告语,而这句广告语的首创者正是天眼查。
作为商业查询领域两家头部平台,企查查和天眼查的战争自2014年开始。2014年成立的国内第一家商业查询平台企查查,在2015年便宣布率先盈利。晚于其半年成立的天眼查直到2017年才开始商业化。而到了2018年3月,有数据称,天眼查的用户已经超过一亿,全面实现细分市场第一的成绩,后来者反而居上。另一家也于2014年成立的公司启信宝则称在B端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
伴随着行业白热化,一场“三查大战”正在上演。
2018年之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城市的地铁、楼宇等广告位,天眼查和企查查轮番上演着广告大战。有数据称,天眼查投入的宣传资金近2亿元,企查查则与新潮传媒合作霸屏全国100个城市的新潮电梯电视。
广告竞争的背后,是商业查询这个小众行业的C端市场争夺战。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燃财经(ID:rancaijing),企业征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市场,而这其中又分企业信用评级、企业大数据、企业信息查询等不同维度的细分领域。绝大部分做企业征信的公司均面向B端开展业务,B端激烈的竞争,倒逼着商业信息查询公司必须做出差异化,向C端争夺市场。
小众的商业查询生意
2014年3月,在国家宣布计划公开政府层面企业工商信息之后,做体育SaaS类产品的杨京在主业外研发了一款引流工具,并改名企查查,开始推出商家工商信息查询服务。
这是国内出现的第一家商业信息查询类创业公司。其核心原理是通过爬虫技术从国家工商信息网站等政府机构官方网站,以及互联网公开数据中爬取企业信息,进而形成商业信息报告,提供给B端企业和C端用户使用。
2个月后,即2014年5月,启信宝也在苏州成立。到了同年10月,拥有海外工作背景和著名大厂工作经验的科学家柳超创办天眼查。
柳超曾是河南省理工科高考第一名,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拥有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硕士与博士学位,后担任美国自然科学基金数据挖掘方向的专家评委。相比另外两家同类型公司的创始团队,柳超的背景足够耀眼,也使得日后其公司的发展路线有别于另外两家。
“三查”历次融资信息 单位:元 制图 / 燃财经
在最初的几年,争夺战似乎更多是在企查查和启信宝之间展开。
2015年9月,杨京接受猎云网采访时称,企查查当时已积累C端用户150万,平台的DAU查询量已达到15万,系统自查询量达到200万。就在这一年,企查查也摸索出一条商业化变现道路,即面向C端的查询基本是免费的,而盈利点在B端,企查查会给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并收取服务费。
杨京称,2015年6月份,其B端销售额已突破150万元,自2015年公司就开始盈利。这也是三家公司中最早盈利的。2016年,企查查的用户量已在1800多万,日活在100万以上。
启信宝则是在2015年9月被合合信息以3000万元价格收购。彼时,启信宝市场总监张康祥透露,启信宝已有全国7500万家企业的信用信息,基本可以覆盖所有在工商局注册过的企业,排名其后的公司仅拥有3000万家数据。启信宝已为1000多家客户提供企业信息查询服务,其中不乏京东万象、四大银行之一。
尽管公布的数据维度不同,但都有领先对手的意思。
相比而言,天眼查的系统直到2015年底、2016年初才上线。成立后的天眼查并没有着急进行商业化,而是做了一些技术上的改进。用柳超的话来说,天眼查投入了大笔资金在核心技术——ACID图数据库的研发上。或许这是柳超作为技术出身的强项。
此后,天眼查追赶而至。2017年8月,柳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拿百度指数来做衡量,天眼查已是行业第二名的5倍,第三名的9倍,日均访问在千万级。天眼查从2017年4月开始商业化,5月份便实现月盈亏平衡,柳超称当年底其营收达到6000万元。
实际上,在2016年初,国内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曾多达四十多家,此后行业开始分化,并逐渐发展成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相比个人征信市场号称有千亿市场规模,国内的企业征信市场规模不足百亿。甚至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7年我国信用服务市场规模仅为37.3亿元。
一位征信行业从业者徐然告诉燃财经,企业征信本身是一个小众市场,这个小众市场又分为企业信用评级、企业大数据公司、企业信息查询等几个维度。仅企业信用领域,国内持企业征信牌照的公司就达130多家,企业大数据公司更是为数众多。这样来看,留给企业信息查询这个细分领域的市场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企业征信持牌企业都是做B端业务,就连作为美国三大征信巨头之一的益博睿征信公司在中国扎根十几年后,目前在中国一年的营业额也就一两个亿。B端的竞争非常激烈。”徐然说。
而目前随着B端竞争的加剧,此前靠B端业务进行商业化的商业信息查询平台,也需要考虑差异化的方式。
争夺C端市场
在商业信息查询这个小众的市场里,各公司的商业模式差别并不大。所有商业信息查询公司均是通过爬虫技术在公开网站爬取商业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加工,形成商业信息报告对外出售。数据来源、技术模式、商业变现方式、客户群体均呈现同质化状态。这意味着,竞争在进一步加剧。
2018年,这场竞争开始进入白热化。
2018年初,媒体在报道中称,天眼查收录了全国超1.4亿家社会实体信息(公司、社会组织、律所等),包含上市信息、企业背景、企业发展、司法风险、经营风险、经营状况、知识产权等80种数据维度。而彼时百度统计,天眼查用户已经超过1亿。
当时天眼查已经形成两条收入线:C端收入主要是会员费形式,用户充值后可查看详细搜索结果,包括企业联系方式等信息;在B端则多为大客户定制或者接口调用费。天眼查称,其C端占比略大,而B端的代表性客户有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KPMG毕马威)以及互联网中的58赶集等,大客户客单价在几百万元。
柳超称,这些数据采集自开放和共享的政府公共数据,覆盖2000多个数据源网站,然后再经历数据清洗、数据聚合、数据建模等流程,包含数千项数据指标与上万个数据模型,最后可视化的呈现出来。
此前曾主要依靠B端带来收入的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又发现了一座宝藏——C端付费用户。
获得C端市场,最好的方式便是打广告。
也正是此时,天眼查、企查查和启信宝的商业广告开始霸占各大城市地铁广告位、电梯广告位。
天眼查在地铁里的户外广告
在起诉文件中,天眼查运营公司北京金堤公司称,其于2014年11月首创“查公司,查老板,查关系”这句广告语,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城市,投入了近2亿的资金,进行大范围宣传和推广。
而在企查查以往的报道中称,其在全国28座城市投放了楼宇广告、地铁广告,整合多媒体资源头条、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