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要素×气象服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发挥数据要素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与强度提升,对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多个领域构成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与气象服务的乘数效应,构建基于数据融合的智能决策体系,对于有效降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防范化解重点行业和产业的气候风险,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行动计划要求

降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支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数据与气象数据融合应用,实现集气候变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转移的智能决策新模式,防范化解重点行业和产业气候风险。支持气象数据与城市规划、重大工程等建设数据深度融合,从源头防范和减轻极端天气和不利气象条件对规划和工程的影响。创新气象数据产品服务,支持金融企业融合应用气象数据,发展天气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和气候投融资新产品,为保险、期货等提供支撑。支持新能源企业降本增效,支持风能、太阳能企业融合应用气象数据,优化选址布局、设备运维、能源调度等。

二、智能决策

首先,通过深度整合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多元数据与精细化、实时化的气象数据,可以构建起气候变化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转移的全链条智能决策模式。这种模式能够精准捕捉气候变化对各行业的潜在影响,如农业生产中的作物产量波动、水资源供需失衡、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剧等问题,从而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提供科学、前瞻的决策依据。例如,通过融合土壤湿度、作物生长周期、历史产量等农业数据与气象预测数据,可精确预估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指导农户适时调整种植结构和灌溉策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的气候风险。

三、城建规划

将气象数据嵌入城市规划与重大工程建设全过程,有助于从源头上防范和减轻极端天气与不利气象条件对城市功能、基础设施稳定运行以及公众生活安全的影响。比如,在城市规划阶段,通过对历史气象数据的深度挖掘与未来气候情景模拟,可科学评估城市热岛效应、内涝风险、风灾风险等,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增强城市韧性。在重大工程项目设计与施工阶段,融合实时气象监测数据与工程进度数据,可实现对极端天气的精准预警与应急响应,确保项目安全高效推进,如合理安排高温、低温、强降雨等特殊天气下的施工计划,避免因天气因素导致的工程延误与质量隐患。

四、衍生服务

创新气象数据产品服务,推动其在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有利于开发出天气指数保险、天气衍生品和气候投融资等新型金融工具,为保险业、期货业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这些产品不仅能帮助相关企业、农户等主体有效分散、转移因极端天气引发的经济损失,还能激发市场对气候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推动形成气候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机制。以天气指数保险为例,其赔付标准直接与特定气象指标(如降雨量、温度、风速等)挂钩,当实际观测值超过约定阈值时自动触发理赔,既简化了传统保险产品的理赔流程,又解决了因极端天气导致的损失难以准确量化的问题,深受农业、旅游业等受气候影响显著行业的青睐。

五、全产业链运营

针对新能源行业,尤其是风能、太阳能产业,充分融合气象数据可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优化全产业链运营。具体而言,通过对长期气象观测数据的分析,可精准筛选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区域进行项目选址,提高发电效率;结合短期及中长期气象预报,可动态调整设备运维计划,预防因极端天气导致的设备损坏;运用气象大数据进行电力需求预测与发电量调度优化,有助于平抑清洁能源输出的波动性,提升电网稳定性。例如,风电场可根据风速、风向等实时气象信息,精准控制风机叶片角度和转速,最大化捕获风能,同时减少因过载运行导致的设备损耗。

六、科研创新与技术升级

数据要素与气象服务的深度融合,不仅在实践应用层面推动了经济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提升,更在科研创新和技术升级层面孕育着新的突破。通过加大对气象数据挖掘、分析、模拟等前沿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可加速气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我国在全球气候研究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一方面,强化气象大数据基础科学研究,探索复杂气候系统演变规律。利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解析海量气象观测数据,揭示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机理、演变趋势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在关联,为精准预测、早期预警提供科学理论支撑。同时,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整合气候学、地理学、生态学、经济学等多领域数据,构建综合性气候影响评估模型,深入剖析气候风险对各行业、各地区的差异化影响,为制定适应性策略提供精细化、差异化的科学依据。
另一方面,促进气象信息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网络化、透明化的气象服务体系。例如,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气象监测设备的全面互联,提升数据采集的实时性、准确性;借助云计算平台实现大规模气象数据的高效存储、处理与分发,满足用户对气象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引入区块链技术确保气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构建可信的气候风险管理信息平台,提升金融市场对气候相关金融产品的接受度与信心。

七、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大背景下,数据要素与气象服务的深度融合也为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等各方搭建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桥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气象数据共享计划,推动全球气象观测数据的开放、透明流动,有利于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提升全球气候风险防控能力。同时,鼓励国内企业、科研机构与国际同行开展技术合作、项目共建,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气象数据处理、分析、应用技术,提升我国气象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此外,倡导并参与制定国际气象数据标准与规范,推动气象数据跨境流通的规则统一,消除数据壁垒,促进全球气象服务市场的公平竞争与健康发展。通过举办国际气象数据应用论坛、研讨会等活动,搭建全球气象数据创新应用的交流展示平台,分享成功案例与最佳实践,推动气象数据在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价值得到更广泛的认可与应用。

八、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面对数据要素与气象服务深度融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气象服务能力、推动气候风险管理创新的关键。应着力培养一批既精通气象科学知识,又具备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算法等现代信息技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气象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人才保障。同时,通过设立气象数据科学研究中心、气象科技创新实验室等机构,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引领气象数据应用领域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
在教育培训方面,应将气象数据科学纳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相关专业或方向,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与数据分析能力。定期举办气象数据应用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气象工作者、企业管理者、政策制定者等社会各界对气象数据价值的认识与应用能力。通过设立气象数据创新创业大赛、气象数据应用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激发全社会对气象数据创新应用的热情与创造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九、法规政策与监管环境

为保障数据要素与气象服务深度融合的顺利推进,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政策与监管环境。应加快出台气象数据保护、共享、交易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气象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权益归属,规范气象数据采集、处理、使用的行为,保护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同时,建立气象数据质量监管体系,确保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提升气象服务的公信力。
此外,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投入气象数据的开发利用,如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支持,激发市场活力。建立气象数据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维护市场秩序,防止数据垄断、数据滥用等行为。通过设立气象数据争议解决机制,妥善处理数据权益纠纷,保护数据主体的合法权益。
总结来说,数据要素与气象服务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我国气象服务能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途径。未来,应在科研创新、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法规政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我国气象服务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全球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 25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