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程的实现可以分两类:用户级线程,内核级线程和混合式线程。
1. 用户级线程
- 用户线程在用户空间中实现,内核并没有直接对用户线程进程调度,内核的调度对象和传统进程一样,还是进程(用户进程)本身,内核并不能看到用户线程,内核并不知道用户线程的存在。
- 不需要内核支持而在用户程序中实现的线程,其不依赖于操作系统核心,应用进程利用线程库提供创建、同步、调度和管理线程的函数来控制用户线程。
- 内核资源的分配仍然是按照进程(用户进程)进行分配的;各个用户线程只能在进程内进行资源竞争。
- 用户级线程内核的切换由用户态程序自己控制内核切换(通过系统调用来获得内核提供的服务),不需要内核干涉,少了进出内核态的消耗,但不能很好的利用多核CPU。
- 每个用户线程并不具有自身的线程上下文。因此,就线程的同时执行而言,任意给定时刻每个进程只能够有一个线程在运行,而且只有一个处理器内核会被分配给该进程。
优点:
线程的切换无需陷入内核,故切换开销小,速度非常快;
缺点:
- 系统调用的阻塞问题:对应用程序来讲,同一进程中只能同时有一个线程在运行,一个线程的阻塞将导致整个进程中所有线程的阻塞;
- 由于这里的处理器时间片分配是以进程为基本单位,所以每个线程执行的时间相对减少。
2. 内核级线程
- 内核线程又称为守护进程,内核线程的调度由内核负责,一个内核线程处于阻塞状态时不影响其他的内核线程,因为其是调度的基本单位。这与用户线程是不一样的;
- 这些线程可以在全系统内进行资源的竞争;
- 内核空间内为每一个内核支持线程设置了一个线程控制块(TCB),内核根据该控制块,感知线程的存在,并进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进程,只是创建、调度的开销要比进程小。
- 内核线程切换由内核控制,当线程进行切换的时候,由用户态转化为内核态。切换完毕要从内核态返回用户态,即存在用户态和内核态之间的转换,比如多核cpu,还有win线程的实现。
优点
- 在多处理器系统中,内核能够同时调度同一进程中多个线程并行执行到多个处理器中;
- 如果进程中的一个线程被阻塞,内核可以调度同一个进程中的另一个线程;
- 内核支持线程具有很小的数据结构和堆栈,线程的切换比较快,切换开销小;
- 内核本身也可以使用多线程的方式来实现。
缺点
即使CPU在同一个进程的多个线程之间切换,也需要陷入内核,因此其速度和效率不如用户级线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