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表面形态/介电性能/波段/极化方式/入射角的影响
不同地物目标、位置、地物结构、表面形态、介电性能,对雷达波束(电磁波束)的反应不同。不同雷达波段、极化方式、入射角也会使地物在图像上形成不同的色调和纹理。
雷达图像的灰度是地物目标后向散射回波强度的表现形式,而后向散射通常以雷达后向散射截面积σ和后向散射系数σ0来表达。
(1)表面粗糙度
它是决定会波振幅的主要因素。
- 当反射面是光滑表面,则发生镜面反射,一般情况下几乎没有回波信号,只有当雷达波束垂直于这类地物表面时,才能受到强的回波。
- 当反射面稍微粗糙,则被反射的能量不再完全集中在反射线方向,而是朝各个方向,此时称为漫反射或散射。
- 当反射面非常粗糙,可以向所有方向比较均匀地反射能量,没有镜面反射了,即各向同性散射,此时雷达接收到的回波较强,如森林。
一般情况下,粗糙表面在图像上的色调是亮色调,稍微粗糙表面是灰色调,光滑表面呈暗色调。
静止水面、机场跑道、平铺的道路、平屋顶都可认为是光滑表面,一般没有雷达回波,除非雷达波束入射角很小,接近垂直投射。
草地、森林、裸地等一般属于粗糙面。
(2)复介电常数
复介电常数越高,反射雷达波束的作用越强。复介电常数与水分含量有关,水分含量低时,雷达波束穿透力大,反射小,这是因为水的介电常数比大多数天然物质都高,而介电常数高,反射越强。
(3)波长
按波长可以衡量地物表面有效粗糙度,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则表面很少有显得粗糙的。
雷达波段介绍
雷达波段(radar frequency band) 指雷达发射电波的频率范围。其度量单位是赫兹(Hz)或周/秒(C/s)。大多数雷达工作在超短波及微波波段,其频率范围在30~300000兆赫,相应波长为1mm~10m,包括甚高频(VHF)、特高频(UHF)、超高频(SHF)、极高频(EHF)4个波段。
资料表明,星载SAR观测的后向散射波既包含目标表面发射波,还包含穿透得到的回波。(1)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这种穿透作用在稠密作物或树木的情况下特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