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SAR图像电磁散射特性的因素

目录

一、表面形态/介电性能/波段/极化方式/入射角的影响

(1)表面粗糙度

(2)复介电常数

(3)波长

雷达波段介绍

(4)入射角

(5)极化方式

二、雷达波束被反射、散射、穿透和吸收的影响

三、地物目标因各向散射能量分布的影响

四、典型地物的散射特性


一、表面形态/介电性能/波段/极化方式/入射角的影响

不同地物目标、位置、地物结构、表面形态、介电性能,对雷达波束(电磁波束)的反应不同。不同雷达波段、极化方式、入射角也会使地物在图像上形成不同的色调和纹理。

雷达图像的灰度是地物目标后向散射回波强度的表现形式,而后向散射通常以雷达后向散射截面积σ和后向散射系数σ0来表达。

(1)表面粗糙度

它是决定会波振幅的主要因素。

  • 当反射面是光滑表面,则发生镜面反射,一般情况下几乎没有回波信号,只有当雷达波束垂直于这类地物表面时,才能受到强的回波。
  • 当反射面稍微粗糙,则被反射的能量不再完全集中在反射线方向,而是朝各个方向,此时称为漫反射或散射
  • 当反射面非常粗糙,可以向所有方向比较均匀地反射能量,没有镜面反射了,即各向同性散射,此时雷达接收到的回波较强,如森林。

一般情况下,粗糙表面在图像上的色调是亮色调,稍微粗糙表面是灰色调,光滑表面呈暗色调。

静止水面、机场跑道、平铺的道路、平屋顶都可认为是光滑表面,一般没有雷达回波,除非雷达波束入射角很小,接近垂直投射。
草地、森林、裸地等一般属于粗糙面。

(2)复介电常数

复介电常数越高,反射雷达波束的作用越强。复介电常数与水分含量有关,水分含量低时,雷达波束穿透力大,反射小,这是因为水的介电常数比大多数天然物质都高,而介电常数高,反射越强。

(3)波长

按波长可以衡量地物表面有效粗糙度,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则表面很少有显得粗糙的

雷达波段介绍

雷达波段(radar frequency band) 指雷达发射电波的频率范围。其度量单位是赫兹(Hz)或周/秒(C/s)。大多数雷达工作在超短波及微波波段,其频率范围在30~300000兆赫,相应波长为1mm~10m,包括甚高频(VHF)、特高频(UHF)、超高频(SHF)、极高频(EHF)4个波段。

资料表明,星载SAR观测的后向散射波既包含目标表面发射波,还包含穿透得到的回波。(1)波长越长、穿透能力越强,这种穿透作用在稠密作物或树木的情况下特别明显,从而产生多路径反射,从而形成了极化旋转。1GHz频率以下,虽然大气对电磁波的吸收不明显,但是存在明显的极化旋转效应。且在1GHz频率以下,由于通信和电视等占用频道,频谱拥挤,一般雷达较少采用,只有少数远程雷达和超视距雷达采用这一频段。(2)频率越高的微波,其成像效果越接近光学图像,物体的细节和边缘特征越明显,因此肉眼看上去更“好看”。但并不是一味的强调高频段就是好的,这还要看你关心的地物特性是什么。波长越短对地表各种变化越敏感,干涉条纹越密集,一些因素引起的相位去相干会严重地限制短波长雷达监测的有效性。高于15GHz频率时,空气水分子吸收严重;高于30GHz时,大气吸收急剧增大,雷达设备加工困难,接收机内部噪声增大,只有少数毫米波雷达工作在这一频段。因此星载SAR的工作频段适宜选择L、S、C、X波段。

 “高分三号”卫星就是配备了C波段SAR的雷达遥感卫星。电磁波按照波长由长到短排列,依次是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X射线)、伽玛射线(γ射线)、贝塔射线(β射线)、阿尔法射线(α射线),能量则由低到高。在无线电波当中,微波被称为“超高频电磁波”,频率在300MHz-300GHz之间,波长在1毫米到1米之间,在雷达或卫星通信领域对无线电频段进行了划分,其中C波段属于微波的范畴,频率4.0- 8.0GHz,波长75-37.5mm(厘米波)。作为微波,C波段具有易于集聚成束、高度定向性以及直线传播的特性,基本性质表现为穿透、反射、吸收,对于玻璃、塑料和瓷器,几乎是穿越而不被吸收,对于水和食物等就会被吸收发热,而对于金属而言则会被反射。C波段通常用于通信卫星,低频率的C波段在阴雨天气不会出现类似KU波段的雨衰现象。

波长越长穿透能力就越强,如波长大于2cm的雷达系统不会受到云的影响。如下为几个雷达频率的应用:

L波段适合对淡水和穿透地下目标的观测。而更短波长C/X波段在海冰、土地冲蚀、地质结构和构造等方面观测质量较好:C波段适合观察海洋上的强目标;X波段适合对冰的观测和分类,以及对海面污染情况的观察;对于海洋咸水,小于X波段的电磁波的穿透深度几乎是零。

对旱涝灾害监视,采用L波段或C波段来观测土壤湿度是一种有效的空间遥感手段。观察海洋上的强目标,从信号相干性和灵敏度而言,C波段是最佳的选择。

冰雪识别,小型特征,使用X-band;地质制图,大型特征,使用L-band;叶面渗透,最好使用低频率,如P-band;一般情况,C-band是折中波段。
 

(4)入射角

入射角减小(即俯角的增大),目标表面有效粗糙度增加,目标散射能量分布的范围也增加。

 对于大尺度粗糙表面,如山地、平地,山坡朝向雷达波束的面在图像上是亮的,背向雷达波束的坡面呈现暗色调。

(5)极化方式

当地物表面非常粗糙,回波与入射角无关(地表散射各向同性)时,HH(水平)、VV(垂直)极化方式基本没差别;当表面光滑时,HH的回波比VV的小。在近垂直入射时,HH、VV差别消失,对于房屋建筑,HH回波通常比VV大。
交叉极化的回波通常比同极化低

二、雷达波束被反射、散射、穿透和吸收的影响

地物目标在被雷达波束照射后,有以下几种情况:反射、散射、穿透和吸收,通常是这几种情况并存,要看哪个起主导作用。

  • 若被地物目标吸收,则没有回波信号
  • 穿透地物,则一部分发生反射和散射,从而形成回波信号

三、地物目标因各向散射能量分布的影响

地物目标因各向散射的能量分布不同,形成散射分布图,当指向雷达那部分能量(后向散射能量)最大时,就形成了较强的信号。
也就是说,反射雷达波若不朝向雷达天线,则接收不到回波信号。

地物只有其某一表面垂直于雷达波束时(此时回波信号最强),就会产生反射,且反射方向正好指向雷达天线。所以,地物目标的角度越接近垂直于雷达波束,反射回雷达方向的电磁波越多。下图展现了角反射效应,会产生强回波信号。

四、典型地物的散射特性

  1. 水面、水泥路面、柏油路面,对于波长较短(3cm)的雷达波束入射时,镜面反射,几乎无后向散射回波,当接近垂直入射时,信号才很强。
  2. 海面上的油污对表面张立波的阻尼左右,减弱了雷达回波强度,因此油污覆盖的海面在雷达回波图像上呈黑色,海面上的杂物呈现为亮点。
  3. 冰雪,没融化时的冰层和水面一样,是光滑的,回波信号弱,在雷达图像上呈黑色;融化时,海面有浮冰块,不再是光滑表面,因此镜面反射大大减弱,粗糙度增加,雷达回波增强,在图像上夹杂着亮点。
  4. 农作物,农作物的散射回波是植物与土壤回波的叠加,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接近垂直入射角时的回波信号中,农作物的影响与形状、密度、方向、含水量等有关。例如,小麦对入射角很不敏感,即入射角的变化对回波影响很弱;水稻由于田中有水,在接近垂直入射角时散射强度变大。
  5. 土壤,土壤的散射特性与入射角、地表粗糙度、含水量等有关。当土壤粗糙度较大,则此时入射角对土壤的散射影响很弱。
  6. 岩石,整块的可构成角反射器,碎块堆积造成不同的粗糙度。
  7. 铁路、田埂为强散射目标,呈现亮线;公路、水渠为弱散射目标,呈现暗线;高速公路路面散射弱,两侧及中间的护栏散射强,呈现为斑纹。
  8. 硬目标,大多数为人工目标,如桥梁、输电线、房屋等,它们的回波信号很强,在图像上往往表现为一系列亮点或一定形状的亮线。
  9. 金属、高介电常数材料的地物,入射波的极化方向不一定与目标的长度方向平行,但只要有一个电场分量与它平行,就会产生谐振效应,形成强的回波。

参考链接:

​​​​​​电磁散射特性与SAR影像之间的关联,典型地物的散射特性_今天你发际线后移了嘛的博客-CSDN博客_典型地物的散射特性

全球分辨率最高的C波段雷达卫星,过于先进无法展示的高分三号!

合成孔径雷达c波段与波段的成像区别,具体的地物哪个精度更高呢? - 知乎

L / C / X,不同波段对星载SAR成像的影响

SAR基础知识点学习_小陆同学LLR的博客-CSDN博客_sar入射角

  • 5
    点赞
  • 28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