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N 卫星通信】NTN的SSB波束探讨

1 概述

  SSB是同步广播信道,用于小区搜索,主系统消息的发送。NR协议中定义了多种SSB波束格式,简述如下。
  小区搜索是终端获取与小区的时间和频率同步并检测小区的物理层小区ID的过程。
  为了进行小区搜索,UE接收以下同步信号(SS):主同步信号(PSS)和次同步信号(SSS)。
  UE假设物理广播信道(PBCH)、PSS和SSS的接收场合采用连续符号,如[TS 38.211]中定义的那样,并形成SS/PBCH块。终端假设SSS、PBCH DM-RS和PBCH数据具有相同的EPRE。UE可以假设在SS/PBCH块中PSS EPRE与SSS EPRE的比值为0 dB或3 dB。如果终端没有提供专用的高层参数,终端可能会假设PDCCH DMRS EPRE与SSS EPRE的比值在- 8db和8db之间。
  对于具有SS/PBCH块的半帧,候选SS/PBCH块的第一符号索引根据SS/PBCH块的SCS确定如下,其中索引0对应于半帧中第一个Slot的第一个符号。
  截至到R17版本的NR协议一共定义了7种SSB Case,分别为:

  • CaseA - 15khz SCS:
    对于小于或等于3ghz的载波频率,一共有4个波束 。
    对于FR1内大于3ghz的载波频率,一共有8个波束。

  • CaseB - 30khz SCS:
    对于小于或等于3ghz的载波频率,一共有4个波束 。对于FR1内大于3ghz的载波频率,一共有8个波束 。

  • Case C - 30khz SCS:
    对于小于或等于3ghz的载波频率 一共有4个波束。对于FR1内大于3ghz的载波频率,一共有8个波束。

  • case D - 120khz SCS:
    对于FR2内的载波频率,一共有64个波束。

  • case E - 240 kHz SCS:
    对于FR2-1内的载波频率,一共有64个波束。

  • case F - 480khz SCS:
    对于在FR2-2内的载波频率,一共有64个波束。

  • case G - 960 kHz SCS:
    对于在FR2-2内的载波频率,一共有64个波束。

可以看出,截至到R17协议,最大的定义的SSB波束数目为64,主要是用于FR2频段。

2 小区半径与SSB波束的讨论分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1 卫星波束和半径示意图

  以小区半径100km、卫星高度800km为例,可以计算得到卫星覆盖整个区域的角度大概为14度左右。如果总的SSB波束数目为128,则每个SSB波束的波宽约为2度左右。100km的小区半径在NTN的初期我理解是比较小的,假如初期的时候小区半径是300km,或者500km呢,SSB波束的性能将成为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所以说可能需要更多的SSB波束的设计,从R17协议来看,R17版本的协议是不支持大于64波束的,所以各家厂商可能会在实验阶段设计私有的协议,来增加SSB波束的数目。比如说采用128 SSB波束、256 SSB波束、512 SSB波束等等。不过设计的SSB波束越多,对应的开销就越大,UE搜索SSB的周期就越长,也是有很多缺点的。个人认为一般选128或者256 SSB波束的可能性应该比较大一些,毕竟如果再多SSB波束,开销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从之前收集到的一些关于starlink的波束信息来看,starlink的波束数量比较少,所以starlink的每个波束覆盖范围是比较大的,终端的接收性能应该不会太好,具体细节不太清楚,因为starlink是封闭的协议。
  当然,R17的协议已经支持NTN,协议可能只定义了最大64个波束,而且是FR2的,具体如何去使用这些波束,让这些波束覆盖多大的范围,其实是各个厂家自己的系统方案设计的问题,实力强的公司可能采用32个波束覆盖了100000平方公里的范围,还能够不影响SSB的解调测量、用户接入;实力稍微弱的公司可能使用32波束就只能覆盖5000平方公里,否则就会影响用户接入了。这就是综合产品实力的差异,这些一般会在算法、天线设计、芯片能力、综合方案设计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再来看看38.821中讨论得LEO卫星的波束尺寸,直径是100km到1000km。如果使用64波束,或者使用更少的波束,波束性能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图2 卫星轨道与小区半径示意图

3 下行波束性能讨论

  R17的协议定义了UE上报GPS的过程,在用户上报GPS的位置后,给这个用户服务将会比较方便,直接根据卫星的当前位置和UE的位置,生成用户级的波束,将波束打向这个用户就可以了。问题的关键在于用户还未上报GPS位置之前,用户的下行性能如何保证,SSB波束数目有限,波宽设计相对也较宽,波束的增益将不会太大。在GPS位置未上报之前,用户的波束一般简单的方法是使用SSB的波束,当然此时传输的一般都是一些信令,gNodeB调度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的比较低阶的MCS;即便如此,这些低阶的MCS调度仍将耗费掉大量的RB资源。造成接入阶段的资源浪费和性能不佳。也许这也是卫星通信在波束方面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我理解这个问题在卫星小区半径较大时,问题更加严重,因为SSB波束就那么多,小区半径大,则意味这每个SSB波束的波宽将会越大,这样单个SSB波束的性能将会越差,随着部署的卫星小区越多,小区的覆盖范围约小,这个问题会得到缓解。但是那个时候小区间的切换就会更加频繁,可能在切换的时候将UE的GPS位置在小区间共享是一种必要的解决方式,这样,切换时,直接可以用GPS位置辅助生成指向给UE的波束,提升性能。

4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于R17 版本的NR协议,虽然支持NTN卫星通信,但是对于如何达成SSB的覆盖性能,协议其实是没有做那样细致的规范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交给了各个厂商自己去实现。不同的实现方式,可能性能会差异很大。下行传输的性能在终端GPS位置上报之前会是一个瓶颈,尤其是在大量用户在切换的时候,不过,切换的用户的GPS位置可以通过Xn接口传递,可能这也是部分解决问题的方法。

5 参考文献

www.3gpp.org

  • 6
    点赞
  • 1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2
    评论
SSB水平波束是指单边带(Single Sideband)水平波束,是一种用于通信和雷达系统的调制技术。3D仿真是指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和重现真实世界中三维物体的运动和行为。 要进行SSB水平波束的3D仿真,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个模拟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一个虚拟空间,通过计算机软件创建出一个类似于现实世界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我们需要建立和模拟各种元素,如发射器、接收器、波束以及其他必要的组件。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波束的特性进行建模和仿真。这包括波束的形状、方向、传输特性和功率等参数。通过调整这些参数,我们可以模拟出波束在空间中的传播和衰减情况。 在模拟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波束和目标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包括波束的反射、散射和干扰等效应,以及目标物体对波束的响应和接收情况。通过模拟这些相互作用,我们可以预测和评估波束的性能和效果。 最后,我们需要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这包括波束覆盖范围、目标探测距离、信号强度和误差等指标。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对SSB水平波束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 总之,进行SSB水平波束的3D仿真需要建立一个模拟环境,并对波束的传输特性和与目标物体的相互作用进行建模和仿真。通过分析和评估仿真结果,可以对系统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这种仿真方法可以为SSB水平波束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