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建设及应用方案(WORD)

​声明

因转载众多,无法找到真正来源,如标错来源,或对于文中所使用的图片、文字、链接中所包含的软件/资料等,如有侵权,请跟我们联系删除,谢谢。将在收到信息后第一时间进行删除。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仅用于行业知识分享,供个人学习参考,不得作商业用途。

方案获取方式见文末

目录

1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框架与平台 3

1.1智慧设计思路 3

1.1.1新基建智慧城市设计理念 3

1.1.2新基建智慧城市设计目标 4

1.1.3新基建智慧城市设计方法 4

1.2智慧架构框架 6

1.2.1新基建智慧城市业务架构模型 7

1.2.2新基建智慧城市应用架构模型 8

1.2.3新基建智慧城市数据架构模型 9

1.2.4新基建智慧城市分析架构模型 10

1.2.5新基建智慧城市技术架构模型 11

1.3智慧支撑平台 11

1.3.1新基建智慧城市支撑平台互联互通 11

1.3.2新基建智慧城市支撑平台逻辑结构 12

1.3.3新基建智慧城市支撑平台部署结构 13

1.4智慧基础设施 14

1.4.1智慧设施之信息通信设施 14

1.4.2智慧设施之传统设施智能化 15

1.5智慧保障体系 15

1.5.1新基建智慧城市战略治理体系 16

1.5.2新基建智慧城市运维管理体系 16

1.5.3新基建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17

1.5.4新基建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 17

2 ***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建设和运营 17

2.1智慧实施思路 17

2.1.1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原则 18

2.1.2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19

2.1.3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任务 22

2.1.4新基建智慧城市实施方式 23

2.2智慧运营体系 24

2.2.1新基建智慧城市保障机制 24

2.2.2新基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27

2.2.3新基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29

2.2.4新基建智慧城市创新中心 30

2.2.5面向对象运营创新协同 31

2.2.6新基建智慧城市数据开放 31

2.2.7新基建智慧城市平台安全 33

2.2.8智慧开放与安全的结合 35

2.2.9***智慧产业引导 36

2.3智慧实施路径 38

2.4智慧重点应用 39

2.4.1新基建智慧城市民生服务 39

2.4.2新基建智慧城市城市管理 40

2.4.3新基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41

2.4.4新基建智慧城市政务治理 42

2.4.5新基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 43

2.5新基建智慧城市方案蓝图 45

2.6新基建智慧城市商业运营 45

2.7新基建智慧城市服务实施 45

1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框架与平台

顶层设计部分,构思框架与平台,定义设计思路,明确架构和设计方法论,设计智慧支撑平台和智慧基础设施,明确智慧保障体系。

1.1智慧设计思路

基于智慧设计理念和设计目标,定义设计方法。

1.1.1新基建智慧城市设计理念

设计理念包括:

  • 以人为本

  • 人城共生

  • 宜居宜业

  • 开放创新

以人为本,体现人民城市为人民,以市民为中心进行设计,从人自身的健康、责任、家庭、职业等方面支持人更好的发展;支持人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有更和谐的关系。

人城共生体现人与城市的关系是动态相辅相成的,是生态进化发展的,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去保证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宜居宜业是智慧城市的特性,通过智慧使能城市提供更好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从而使城市宜居宜业。

开放创新是智慧城市持续发展的保障,城市与其他城市是相互关联的,城市是一个省及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组成部分,城市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能量和物质,以开放的态度和方式去建设和运营,才能更好的发展;创新包括基于技术的创新、数据增值服务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创新才能加快城市的发展速度,提升发展质量。

1.1.2新基建智慧城市设计目标

智慧设计目标包括:

  • 面向服务对象:面向市民、企业,面向城市

  • 提升效率质量:提升办事效率,提升治理能力

  • 促进信息公开:通过公开透明促进政府流程优化

  • 数据引领发展:融合基础数据和产业数据,科学发展

  • 形成智慧架构:夯实网络基础,整合信息资源,构建智慧应用,优化保障体系

1.1.3新基建智慧城市设计方法

顶层设计有架构框架、支撑平台、基础设施三个层次,架构框架指导支撑平台建设,支撑平台基于基础设施形成一体化的平台。通过三个层次的设计明确静态结构,其中架构框架可以从业务架构模型、应用架构模型、数据架构模型、技术架构模型四个角度来设

计,支撑平台可以从外部互联互通和内部结构关系两个视角去看,基础设施重点关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静态结构落实到支撑平台上,平台的动态行为需要四个体系来保障,包括战略治理、运维管理、安全保障、标准规范。

顶层设计应该重点响应平台整合、数据融合、共享交换、应用智慧、分析决策的需求。

平台整合:为支撑智慧城市未来信息化发展,需加强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运维保障。需建设符合未来10到20年业务发展需要的高性能、高可用、智能化、节能环保的云数据中心,以满足各信息系统计算、存储、安全和管理需要,实现设备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

数据融合:在数据层面需要人口数据库、企业法人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三大库,但需要在数据层面进行更广更深的整合,提供城市公共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以全面支撑***市政府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挖掘应用。因此,需要通过充分对各政府部门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进行集中、转换、装载,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真实的、有序的、综合的城市基础数据库,并根据各部门的实际业务需求,构建多个针对业务分析应用的数据“集市”。

共享交换:需要建立信息资源采集、处理、交换、共享、运营和服务的机制和规程,实现分布在各业务部门机关的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交换、共享和应用。***市迫切需要建立信息共享与交换机制,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政府部门各业务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应用智慧:智慧应用建设需建立在智慧城市整体框架和结构之上,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实现智慧应用的统一规划与运维,实现数据的统一存储和挖掘。需要紧密围绕便民惠民服务、城市综合管理、产业发展规划等层面展开,建设对应的各类智慧应用系统,如公有云、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逐步实现城市信息化向智慧化的转变。

分析决策:部署大数据分析平台,推进便捷、高效的数据可视化关联分析,将已有的信息化业务系统中的各类数据以信息、图形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各部门、各机构将大量的、未知质量的、低关联性的、低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少量的、易于理解的、高关联性的、高价值的可操作的有价值信息。

1.2智慧架构框架

架构框架从业务、应用、数据、技术四个角度进行设计,通过业务架构模型与战略规划和业务规划进行衔接,通过应用架构模型确定智慧应用的设计模式,通过数据架构模型支撑业务和应用,打通各业务之间的数据孤岛,加强基础数据的共享和更新,支持数据的动态交换;通过技术架构模型,支撑业务、应用和数据的要求,衔接支撑平台和基础设施。

1.2.1新基建智慧城市业务架构模型

如果把智慧城市看成人,那么智慧中心就是城市的大脑,智慧设施就是城市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及运动系统,智慧应用就是城市的各类功能系统。智慧中心、智慧应用、智慧设施形成城市的躯体,那么人民城市为人民就是城市的灵魂,围绕人和市民、法人和企业、城市运行服务者和管理决策者提供服务,是智慧城市的关键。

智慧业务架构模型就是“业务123N”:

  • 一体化平台支撑(智慧设施)

  • 两中心运营创新(智慧中心)

  • 三条线融会贯通(智慧灵魂)

  • 多应用融合协同(智慧应用)

1.2.2新基建智慧城市应用架构模型

经过对各类智慧应用总结提炼,综合各类业务应用提供个性化互动功能对不同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结合数据资源整合和大数据分析趋势,综合各类业务数据进行数据化运营。通过智慧应用架构模型,支撑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应用架构模型有以下三个层次:

  • 个性化互动

  • 产品化服务

  • 数据化运营

个性化互动层面提供社会服务,为市民和企业提供一号、一窗、一网的服务,从而达成人人通的目标;为城市运行服务人员提供一格、一单、一站的服务,使他们的任务尽量简单高效,从而达到班班通的目标;为城市管理决策人员提供数据监测和分析的统一入口,从而到达数数通的目标。

数据化运营层面提供数据支撑,为业务提供探索发现风险、规则、模式等功能,提供分析、预测、仿真等工具进行知识性决策,形成数据指标体系为服务对象和业务应用服务。

产品化服务层面支撑业务管理,各类智慧业务应用可以充分利用感知互动设施、互联互赖管道、智能优化工具,快速高效的构建应用。

1.2.3新基建智慧城市数据架构模型

通过数据架构模型,支撑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城市基础信息库支撑各类应用,建设服务数据库服务各类服务对象,按业务领域建设业务数据库动态整合数据,同时形成动态数据仓库便于按业务主题的分析,形成信用库和风险库帮助应用更加智能;整合感知数据、视频、互联网数据、档案文件、内容和知识管理库形成统一的内容库,进行非结构化数据的理解、分析和利用。

1.2.4新基建智慧城市分析架构模型

基于城市信息资源数据库,充分利用传统数据分析和大数据分析手段,通过分析创新业务功能。可以充分综合利用描述性分析、预测性分析、规范性分析、认知性分析等为业务服务。

利用智慧城市物联感知采集和大数据分析获得的新数据,采用新方法,更加充分的进行信息资源分析利用,

1.2.5新基建智慧城市技术架构模型

基于分布在城市各个位置的信息通信技术设施,基于云计算理念,形成统一的资源层、平台层、应用层形成统一的智慧支撑平台。

1.3智慧支撑平台

智慧支撑平台基于基础设施,在技术架构模型指导下进行设计;从与外部环境的互联互通和内部结构关系两个视角进行设计;内部结构关系包括逻辑结构和部署结构。

1.3.1新基建智慧城市支撑平台互联互通

支撑平台需要与各级政务网络、基础设施网络、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等进行互联互通。

平台需要与各级政务信息化平台互通,能够与国家各部委及河南省政务信息化平台进行信息互通和流程互动;逐步整合***市级和所属各区政务信息化应用和各类城乡管理信息化应用。

平台与互联网连接,为市民和企业提供服务,借助网站、移动APP、微信、支付宝等渠道提供服务,同时能够进行信息发布和信息公开,能够与市民和企业进行信息互动,能够进行舆情监控。

平台与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服务提供商连接,与交通、市政等设施管理部门连接,与智能楼宇连接,通过基础设施智能化创新城市服务和管理。

平台与产业发展第三方平台(包括全球化、全国性、地域性平台)连接,帮助物流、制造、电商等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智慧产业的发展。

1.3.2新基建智慧城市支撑平台逻辑结构

支撑平台通过智慧运营应用连接云、管、端,将分散的各类智慧基础设施形成一个整体,尤其是物联网和各类物联感知设备及移动设备,同时连接创新中心、运营中心、现场执法车辆、移动执法设备更好进行管理。

智慧支撑平台除了通过桌面连接用户提供智慧应用和服务之外,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支撑随时随地的服务,并且可以位置感知;通过车载智能设备可以拓展移动终端的功能,甚至打造移动监控指挥站;城市安装大量感知控制设备,可以采集信息并且控制设备做出行动;视频摄像头统一进行管理,减少重复建设,而且可以进行联动。

1.3.3新基建智慧城市支撑平台部署结构

智慧支撑平台通过网络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到社区和村。

公有云数据中心和政务云数据中心在市级集中部署,智慧运营中心市与区县两级协同,视频监控需要在区县级进行存储;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在各级都可以进行连接;物联感知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从区县层面接入。

1.4智慧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需要先进坚强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基于这些设施形成智慧支撑平台。

1.4.1智慧设施之信息通信设施

智慧城市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需要政务云数据中心、公有云数据中心、城市通信网、城市物联网、大数据服务平台、应用使能平台。

通过“二云二网二平台”可以形成智慧支撑平台,进而支撑运营中心和各类智慧应用。

1.4.2智慧设施之传统设施智能化

通过物联网和各类专用网络,连接经过改造的智能设备和新添加的感知设备,可以大大加强城市的实时感知和数据采集能力,甚至可以进行中心化的控制和调度。物联感知设备和设施主要包括:

1.5智慧保障体系

架构框架指导,基于基础设施形成的智慧支撑平台,静态结构需要动态行为保障机制。通过战略治理、运维管理、安全保障、标准规范四个方面的体系保障平台更好的运行。

1.5.1新基建智慧城市战略治理体系

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应该响应城市发展目标和业务要求,与城市业务战略匹配;智慧架构框架应该持续优化,通过架构进化和支撑平台完善,提升城市智慧支撑能力;智慧建设会有多个项目群交叉进行,通过项目管理、项目群管理、项目组合管理保障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智慧支撑平台运营应该基于成熟的方法进行流程管理、资产管理、问题管理;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探索业务创新。

1.5.2新基建智慧城市运维管理体系

通过运维管理体系保障运行资源供应和系统运维管理,保障智慧应用的高性能、高可用、高可扩展、高可管理;基于统一的软件交付平台进行业务服务交付和各类智慧应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平台、应用遇到问题时,可以进行应急响应。

1.5.3新基建智慧城市安全保障体系

通过信任服务体系保障智慧平台和应用的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和访问控制、日志管理和系统审计,保证信息机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通过信息安全治理保障用户隐私和信息扩散范围;进行网络安全防护,防止各类网络空间的攻击;同时进行容灾备份设计,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1.5.4新基建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

制定智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更多业务智慧化;制定技术、应用、管理、安全等的标准规范体系,保证智慧的兼容性和规范性。

2 ***智慧城市行动计划:建设和运营

行动计划部分,谋划建设与运营,定义实施思路,明确运营机制体系和实施路线图,对智慧重点应用进行设计。

2.1智慧实施思路

基于智慧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识别建设任务,定义实施方式。

2.1.1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原则

根据***实际情况,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遵循以下原则:

  •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 覆盖全市,分步实施

  • 基础先行,统一建设

  • 创新应用,重点突破

  • 健全体系,确保安全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规范标准、统筹协调等工作;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在竞争性领域坚持市场化推广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格局。

覆盖全市,分步实施:按照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整体布局覆盖全市的智慧城市服务体系。在市县乡三级同步实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各项惠民便民智慧应用按照功能特点和行业性质分步实施,共同推动全市城乡管理精细化、工作便捷化、生活智慧化。

基础先行,统一建设:以数据整合和资源共享为切入点,整合各部门基础数据,分析梳理、归类融合,支持跨部门数据资源的共享和应用;统一规划,集约化建设覆盖市县乡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数据支撑、业务管理、社会服务应用的多层体系,加强数据资源开发和综合应用,优化各类资源配置,支撑各领域智慧应用体系建设。

创新应用,重点突破: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部门业务的融合,加强商业模式与行业应用的创新。按照“急用先行、民生优先”的原则,突出应用惠民、应用兴业,优先安排关系产业与民生的智慧应用,分步骤、有序推进重点智慧应用建设,以重点领域示范带动智慧城市整体建设。

健全体系,确保安全: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理念,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在新技术、新业务、新应用环境下智慧城市建设安全可靠。

2.1.2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围绕着人民幸福、城市宜居、产业繁荣的智慧发展愿景,智慧建设目标定义如下:

  • 智慧基础先进稳定

  • 智慧平台开放安全

  • 智慧应用惠民善政

  • 智慧运营协同高效

  • 智慧产业创新发展

智慧基础先进稳定:到2021年,建成***政府“政务云”和“公有云”,完善两个云中心的分工合作机制,实现全市智慧应用的统一承载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无线城市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无线宽带网络实现城乡全覆盖,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超过100Mbps;全市范围内的水、电、气、暖、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感知和监控水平大幅提升。

智慧平台开放安全:完善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实时统计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信息、信用信息和宏观经济五大基础数据,统筹管理全市各部门的公共基础数据;出台数据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细化“非行政许可”目录、商事登记数据目录等信息化资源,构建围绕城市政务服务、企业商事服务和公众服务的政府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全面加强。基础信息网络、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确保重大信息安全零事故。

智慧应用惠民善政:到2021年,智慧应用全面推广,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等行业应用水平全面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在线率达到80%以上,信息共享需求满足率达到90%以上,业务协同需求满足率达到70%以上,行政审批项目有线、移动网上办理比例达到95%(即办件除外),非涉密信息公开达到100%,基本消除信息孤岛,打破条块分割;班班通、人人通终端覆盖率100%,基础教育资源上网率超过80%;居民健康卡卡管中心建设完成,城市、农村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100%的三级医院和90%以上的县级医院使用符合标准规范的电子病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到99%以上。

智慧运营协同高效:建立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統(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化技术,形成城市管理决策“一张网”和“一张图”。将公安、城管、交通、安监等部门的视频监控设备纳入“一张网”,对各级交通路口、市区出入口、人员聚集区、重要的产品生产基地等实施动态监控管理。依托“政务云”和“公有云”两个云计算中心,对城市数据进行挖掘、清洗、分析、处理和应用,

为公共安全、环境监测、交通旅游、经济运行等城市关键领域的精细管理决策描绘出“一张图”。智慧城市建设采用国家倡导的创新商业模式和合作运营机制,通过PPP模式将智慧城市与资本市场嫁接,组建智慧城市运营主体,解决建设期巨额投资及运营期升级换代、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智慧城市运营主体定位为智慧城市运营商,是智慧城市重要建设和运营平台,既担负着信息安全、信息惠民的职责,也担负着智慧城市在统一标准和规范下良好建设运营的职责,保证智慧城市长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智慧产业创新发展:构建智慧产业快速发展、两化深度融合、优势产业创新突破、新兴产业全面推进的发展态势。到2021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大数据产业链。

2.1.3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任务

基于智慧建设目标,定义智慧建设任务如下图: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加快建设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网络基础设施、云服务平台、大数据资源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及社会信用体系,推动城市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及“信用***”服务水平。

(二)推进便民惠民服务

以信息惠民为宗旨,深入推进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信息化,同步实施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教育等重点项目,分步推进智慧社区、智慧养老等服务项目。加快手机客户端“我的***”APP上线实施,整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务信息及便民服务信息,利用“政府公益服务”、“城市运营频道”、“我的智慧生活”三大板块向公众精准推送个人服务及信息,让市民通过智能手机轻松享受个性化和便捷化的综合信息服务,实现政府群众同平台互动,促进智慧生活应用全民共享。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围绕城市管理精细化、可视化发展需求,着力打造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和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同步推进智慧政务、智慧城管、智慧公安、智慧法院、智慧工商、智慧安监、智慧水务等重点项目实施,按应用性质特点分步推进智慧交通、智慧食药监、智慧环保、智慧节能、智慧气象等项目,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深度应用。

(四)智慧产业全面发展

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数字化、网格化、智能化产品及服务的产业形态,同步实施智慧物流、旅游、电子商务、农业、畜牧业等智慧应用,分步部署工业云、大数据产业、物联网产业及智能制造,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进智慧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带动城市经济高端化发展。

2.1.4新基建智慧城市实施方式

新基建智慧城市实施从规划、建设、管理到优化形成全生命周期闭环,通过运营中心和创新中心协同,进行一体化支撑平台的集中建设,应用由点到线,由面及体,逐步形成多维相互关联协同的全智能协同应用。

2.2智慧运营体系

通过机制保障智慧运营,通过评价指标评价业务成效。通过运营中心和创新中心协同,数据开放和平台安全结合,构建运营智慧应用,并且进行智慧产业引导。

2.2.1新基建智慧城市保障机制

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需要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等保障机制。

其中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标准建设、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宣传推广、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几个重点保障任务描述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工作,作出重要决策,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负责统筹协调、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项目建设等工作。各县全力支持配合智慧城市建设。要建立纵向连接市县乡、横向连接各部门的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各智慧应用牵头部门,各县及相关单位积极配合,做好业务迁移和数据共享,开展智慧应用建设、使用。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由州委、州政府督查室联合成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督查组,加强督促检查,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不到位的单位,由督查组提出整改意见,对落实不到位、推诿扯皮的单位或部门实行通报批评。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适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相关联络制度,定期分析智慧城市发展动态,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推动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二)统一标准建设:要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智慧城市及大数据应用总体框架,遵循统一标准,确保技术中立、功能可拓展。任何单位不得设置技术壁垒,阻碍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凡是不符合标准、不支持集成和共享的系统不得启动建设、不得投入使用。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对信息技术推广、大数据发展应用、智能产品研发、智能平台打造等给予资金扶持。

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运用市场机制,从产业链集成的角度进行战略性投资和科学化管理,培育并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创新力的,涵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和信息技术及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集团。依据有关规定,按照PPP模式选择有实力、信誉度高的全国知名信息化企业与市信息化投资有限公司及本地通讯运营商、其他社会资本方共同组建***智慧城市运营公司,对我市公有云计算中心、城市智能运营中心(IOC)、智慧城市展示体验中心及N项智慧应用等整体项目进行总体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市智慧城市运营公司通过直接投资、融资租赁以及产业投资基金等各种方式对不同项目进行投资建设,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以满足智慧城市建设需求。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全面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大力引进高水平复合型的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及商业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引进省内外专家(团队)和海外人才。建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高校院所、园区、企业和社会办学机构,联合建立各类智慧城市建设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强化对现有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和引进人才的教育培训,为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五)深化宣传推广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报刊、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各种媒介渠道,大力开展智慧城市宣传,普及信息化知识,增强民众的信息化意识。积极推广智慧城市最新成果和成功应用案例,支持举办各类专业论坛、专业会展等活动,引导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专家学者和广大市民参与智慧城市建设。打出智慧城市这张***的新“名片”,吸引国际、国内大型智慧城市高峰论坛、博览会、年会等与信息化相关的高规格、高层次的重大活动在***举办,提高“新基建智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建立智慧城市和大数据采集、管理、应用等标准规范体系,指导我州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推进各项智慧应用运营、管理规范的建立和实施,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强行业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发挥标准规范的技术支撑作用。研究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统计制度和社会评估体系,依托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定期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跟踪分析、评价评估。

2.2.2新基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面向智慧城市提的服务和功能、平台和能力,定义S.M.A.R.T新基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对产出层、平台层、投入层的评价,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新基建智慧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参照国家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结合全球智慧城市实践和***实际情况进行定制,体系既关注智慧牵引的业务能力评价,也关注智慧牵引的业务成效评价。

智慧牵引的业务能力评价包括:

  • 创新能力创新组织,生态合作;应用创新,技术研究;业务模式,商业模式

  • 机制保障组织,制度,人才,资金;项目建设,运营管理

  • 信息资源利用能力基础建设与维护;动态采集与利用;信息开放与共享

  • 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业务连续性保证,信息安全保护和隐私保护,信任服务

智慧牵引的业务成效评价示意图如下,可以根据业务领域和业务指标进行调整:

2.2.3新基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

智慧运营中心作为城市大脑,协调各个部门,保障业务运营的敏捷高效,决策的快速优质,整体效能的优化。能够预见问题,消问题于无形;洞察信息,进行最佳决策;善用资源,提高运营效率。

主要功能包括:

  • 数据监测与可视展示

  • 预警通知与事件处理

  • 指挥调度与应急处置

  • 决策优化与监督评价

通过智慧总体规划,确定了智慧城市“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也就是Why、What、How。通过运营中心,将智慧落地,解决智慧城市“谁”“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做事情的问题,也就是Who、When、Where。

建设智慧运营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将城市的人、事、物、空间等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将全州各部门业务系统以及行政服务部门部署在不同设备、不同系统采集到的城市基础信息,融合成统一的数据视图,实现终端感知和各系统的互联互通,统一监控城市的环境、交通、治安、公共服务、舆情等城市运行体征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分析和仿真预测,把城市管理模式从被动应对事件转变成有预见性地主动、提前规避问题,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实现全市统一的快速应急响应和协同指挥调度,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和公共安全水平。加强国家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应用,调用数字化城管中心、110综合指挥中心、120调度管理中心、电子警察管理中心和水利防汛指挥中心以及123开头的各类服务电话等资源,构建高效统一的城市应急响应系统。

建设协同数据共享平台、专题事件预测预警和辅助决策系统,针对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民生等重点领域,加快开发应急系统大数据价值,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高城市安全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市突发事件提前预警、应急联动部门高效协同、应急资源快速调度。

2.2.4新基建智慧城市创新中心

智慧创新中心除承担智慧成果展示和用户体验之外,是进行创新的承载平台。功能包括:

  • 智慧成果展示与用户体验

  • 智慧战略治理与架构优化

  • 智慧科技应用创新与探索

  • 城市治理与服务模式创新

其中展示体验中心,通过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展示和交流手段,向参观者介绍可见、可触、可应用的智慧城市产品和应用案例,宣传普及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应用价值,切身体验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便捷、舒适的生活和工作模式,从而真正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推动城市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方面跨越发展。

2.2.5面向对象运营创新协同

运营中心的业务运营和创新中心的各类创新围绕着人民和市民、法人和企业、城市运行服务者面向三类服务对象的三条主线组织各类业务。

在产业的创新和运营方面,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基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服务企业的同时,促进政府治理模式的改革。

2.2.6新基建智慧城市数据开放

通过数据开放促进智慧生态培育,提高智慧应用水平。包括以下要点:

  • 城市信息公开(城市内部开放,公开透明)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项目信息,动态监管信息;审批信息对申请人可见

  • 政务数据共享(政府内部开放,条块融合)基础信息库共享,业务数据数据交换,服务数据整合;客体动态数据共用

  • 大数据产业培育(外部受控开放,增值服务)连接带来增值(资源整合):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分析带来增值(洞察优化):政务治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数据开放需要以下任务支撑:

(一)完善城市基础数据库:建立完善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实时统计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地理信息、信用信息和宏观经济五大基础数据,统筹管理全市各部门的公共基础数据,收集和补充公安、人社、住建、民政、工商、质检、国税、统计、人民银行、道路、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与自然人、法人、地理信息、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的基础信息,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搭建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设,出台数据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相关制度和标准,建立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细化“非行政许可”目录、商事登记数据目录等信息化资源,构建围绕城市政务服务、企业商事服务和公众服务的政府大数据平台,为政府监管、企业服务、公众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集成、管控和服务支撑。完善政府“政务云”与社会“公有云”分工合作机制,按照数据交换标准和接口规范,实现跨部门、跨网络、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交换共享,提高数据资源利用水平。

(三)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归集、整合分散于各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人民银行和其他具有公共管理职能的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建立征信主体的信用信息综合信息系统,建设“信用***”综合门户网。通过在行政管理、公共服务中建立完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记录,形成信用档案,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构建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2.2.7新基建智慧城市平台安全

  • 网络空间安全:网络防护,打击网络犯罪

  • 信息资源安全:信任服务,容灾备份,隐私保护

  • 安全意识培养市民,企业,城市运行服务人员,城市管理决策人员;宣传推广

  • 智慧应用安全:全流程的安全能力

  • 智慧设施安全:数据中心,通信网络和物联网络,终端和感知设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自主安全可控的产品

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健全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强化要害信息资源安全保障,提升信息安全意识,确保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实现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一)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建立合理、有效的安全组织架构,配备和设立安全决策、管理、执行以及监管的主要责任人员岗位和机构,明确各级机构的角色与责任;建立网络安全责任制,规范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安全监管机制,加强信息安全测评和认证,切实提升信息安全基础防护、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对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环境下的重要信息系统等级测评、建设整改、安全加固等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开展对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关键技术、政策标准的基础研究;建设信息安全综合服务平台,满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公共领域网站的安全防护需求,实现自动检测网站漏洞、可疑文件和网站访问状况并进行主动防御、实时处理和预警,提供系统规划、建设、测评、加固、日常监测、数据挖掘和系统维护等服务,完善云计算服务安全管理。

(二)信息资源安全保障

完善网络安全设施,推动建设市级政务外网安全监管平台和安全接入防护系统,逐步归并缩减互联网接入口,强化重要信息资源安全防护,加强金融、人社、电力、交通、医疗等重点领域重要网站、数据资源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建立全市统一的云灾备中心,集中提供规范、专业化灾备服务,形成本地云中心、云灾备中心加异地云灾备中心的“两地三中心”灾备模式。

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证核心数据和关键信息的安全,完善信息安全保密制度,强化关键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在智慧城市建设时同步进行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实现智慧城市网络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

加强数字认证体系和安全应用建设。建设数字认证体系和电子签章等安全应用的推广,实现云计算平台以及政务、交通、通讯、能源、社区等信息系统的安全接入认证和用户认证统一管理,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设备、人员的认证接入安全和通讯安全。推进电子签章等数字认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实现政务和智慧城市等各信息系统的网上身份鉴别和无纸化办公服务,提高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降低资源消耗。

(三)网络安全宣传推广

加大信息系统规划、管理、维护等各环节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安全培训力度,提升全流程信息安全意识。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应用等新兴媒体渠道,举办网络安全宣传活动,加强网络安全日常宣传,切实提高市民网络安全保护意识。

2.2.8智慧开放与安全的结合

智慧建设与运营应该开放与安全相辅相成,面向服务对象进行三条线贯穿的开放服务与安全保护。

2.2.9***智慧产业引导

基于智慧创新中心进行智慧产业引导,包括:

(一)云计算产业

按照“大集中、大整合、大共享”的要求,引入社会资源,创新运营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手段,整合全市网络、软件和硬件等信息资源,建设服务于民生、政务、产业等多领域的政务云计算中心与公有云计算中心。

政务云通过较为全面的信息化业务迁移和数据汇聚,横向打通各部门之间信息壁垒,有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基础信息共享,提升政府信息化服务能力和决策水平。

公有云中心平台投入使用后,根据智慧应用的不同需求,采用分权分域机制,分别搭载工业云、医疗云、交通云等多朵云,支撑不同的智慧应用,推动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集中管理、应用系统集中部署、网络设施集中维护,强化跨部门信息交换应用和业务协同服务能力,挖掘开发大数据价值,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逐步将我市打造成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在“两化融合”政策实施和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下,整合行业主管部门、中介组织、信息服务商、行业专家等各方面资源,构建政府资助、企业运营的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电子产业园、孵化园、物流园区、大学科技园和小微企业创新园等各类园区信息化管理、公共政策服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智能制造云服务平台,为全市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政府服务、资源集成、力量整合和价值交互,实现企业自身能力提升和价值辐射,逐步完善***制造业价值体系,优化***制造业生态环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大数据产业

加快大数据技术应用,推进大数据应用平台建设,推动数据资源汇集、挖掘、应用和开放共享,实施产业应用、公共服务等大数据工程,发展大数据产业链。以***市基础数据库及云平台建设项目为载体,积极与国内外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积极推进云服务模式在电力装备制造、电子商务、金融、生产安全、城市安防、医疗、生物医药等领域试点应用。推动云计算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技术和服务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应用,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引进一些大数据存储管理、分析处理先进企业,培育出大数据保障、系统集成服务、软件开发中小企业,形成大数据产业服务体系。

(三)物联网产业

积极推进物联网在智能电力、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全监管、智能食品溯源、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移动支付等领域的示范应用,组织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发展物联网产业。发挥***区位、市场、人力资源优势,以智能终端产业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加快配套企业集群式引进。积极推进变压器、开关设备、测温线缆、设备状态监测、网络保护装置、智能家居系统、网络计量系统的智能化,以及混凝土物流、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等智能化和供应链金融等增值服务。

(四)智慧应用

通过智慧引领,聚集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运维服务商、知名厂商进行智慧咨询规划、应用开发和运维管理,形成智慧生态环境。鼓励企业建设第三方平台,提供综合服务,同时为政务治理提供相关信息。

2.3智慧实施路径

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城市智慧运营中心、智慧门户、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工商展开建设并部分投入应用;到2021年,实现智慧城管、智慧安监、智慧教育、智慧水务、智慧环保、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智慧应用建成并投入使用;到2021年建成服务于民生、政务、产业等多领域的政府“政务云”与社会“公有云”相结合的两个云计算中心,继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和信息安全四大基础平台,依据城市政策要求结合实际需求拓展智慧应用,持续推进“惠民、善政、兴业”的智慧应用分批建设并投入使用。

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同步推进智慧应用、智慧中心和智慧基础设施。根据相互之间的支撑关系和协同关系定义各项目的进度。

2.4智慧重点应用

按照民生服务、城市管理、基础设施、政务治理、产业发展五大业务领域梳理重点应用。

2.4.1新基建智慧城市民生服务

以人为本,人民城市为人民。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的主动服务。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全面理解人与自身、家庭、社会、经济的关系,理解人与文化、科技的关系,综合医疗、教育、住房、文体、养老等服务。

智慧的民生服务体系及重点项目如下:

2.4.2新基建智慧城市城市管理

人城共生,宜居宜业。基于生态理念进行多层次的泛化城市管理,理解城市与自然、设施、社会、产业的关系,结合人与自然、城市、社会、经济的关系,多方共治、主动参与、科技支撑、模式创新。

泛化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包括传统的城市管理,也包括交通、市政部分业务,还包括环境保护、土地管理、规划管理、建设管理、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的主要内容。通过将城市划分成网格,网格区域内进行各类业务的综合监管。其目标和重点项目如下:

2.4.3新基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如人,逐步成长。城市基础设施随着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不断发展更新,支撑人口和产业的增长。

基础设施包括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智慧设施、产业设施。

其中,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的基石,其他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支撑。智慧的基础设施体系及重点项目如下:

2.4.4新基建智慧城市政务治理

改革,协调,发展,服务。进行高效的科学的政务治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智慧城市协同多个政府部门及各级政府部门共同发展。

智慧的政务治理体系及重点项目如下:

2.4.5新基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

开放,创新。通过智慧和第三方平台使能现代服务业和创业创新,支撑智慧的产业创新和营商,促进农业、制造、第三产业等现代化和国际化。

智慧的产业发展体系及重点项目如下:

2.5新基建智慧城市方案蓝图

新基建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可以分成六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为感知层、网络层、资源层、平台层、应用层次、综合层。初期建设主要关注资源层的公有云数据中心、平台层由公有云数据中心承载的大数据服务支撑平台和应用使能支撑服务平台、应用层15个业务专项应用、综合层的智慧运营中心和展示体验中心。

2.6新基建智慧城市商业运营

商业运营应该考虑商业运营范围、政府特许经营内容、联合体分工等。

2.7新基建智慧城市服务实施

新基建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服务包括系统集成、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平台建设、业务应用开发和技术运维、系统培训等。

  • 14
    点赞
  • 21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数字化建设方案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