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工艺是什么?
AG玻璃又叫抗反射玻璃和防眩光玻璃,英文名为Anti-glare glass,是对玻璃表面进行特殊加工的一种玻璃。其特点是使原玻璃反光表面变为哑光无反射表面(表面凹凸不平)
■AG优点及优势
■常见的AG工艺
•喷涂AG •蚀刻AG •镀膜AG •贴膜AG
主要介绍喷涂AG和蚀刻AG
蚀刻AG:用氢氟酸溶掉玻璃表面层的硅氧,根据残留盐类的溶解度的不同,而得到有光泽表面或无光泽毛面。
蚀刻原理:
化学蚀刻的基本原理是使玻璃表面的硅氧层与氢氟酸或其盐类之间发生化学反应,通过玻璃表面进行的侵蚀反应,使玻璃表面的晶体结构呈现出凹凸不平的状态,以造成光的折射和散射,根据酸蚀后残留盐类溶解度的不同,使玻璃成为不透明无光泽的磨砂表面。化学反应简式如下:
式中,R为H+、Na+、K+、NH4+、Ca2+等离子,为了叙述方便,一下R用H+表示。硅氧层中的Si4+和O2-同时不断地受到新的正负电荷攻击,故易受到侵蚀。
上式中生成物 还可以继续与氢氟酸反应生成氟硅酸,如
反应物盐类主要有两大类:
(1)氟化物
易溶于水:钾、钠等碱金属氟化物;不溶于水:氟化钙、氟化钡、氟化铅。
(2)氟硅酸盐水中溶解度小:钾、钠、钙、钡、铅的氟硅酸盐;水中溶解度大:铵的氟硅酸盐。
在蒙砂剂的配方中,一般可根据需要添加一些预期能产生溶解度较小的盐类,如氟化钙、钡、铅盐和氟硅酸钾、钠、钙、钡盐,使其结晶于玻璃表面,形成起始晶核,并不断长大。玻璃表面被结晶盐覆盖的部分,阻碍了其与蒙砂剂的接触和进一步反应;而玻璃表面微被覆盖的部分,即结晶颗粒间的缝隙,仍暴露在蒙砂剂中,则受到侵蚀。覆盖部分处的盐结晶不断变化,未覆盖的缝隙处玻璃继续被侵蚀,即玻璃表面表面受到非均匀侵蚀,形成凹凸不平的无光泽表面。
蚀刻后玻璃表面性质:
(1)蚀刻后玻璃的表面性质决定于氢氟酸与玻璃作用后所生成的盐类性质、溶解度大小、结晶的大小,以及是否容易从玻璃表面清除。 若反应产物不断被清除,腐蚀作用均匀,可以得到非常光滑或有光泽的表面。
反应产物溶解度小,得到粗糙无光泽的表面;结晶大,使表面无光泽。
(2)玻璃的化学组成影响蚀刻表面的性质。
如玻璃中含氧化铅较多,则会形成细粒的毛面;含氧化钡,则形成粗粒的毛面; 含氧化锌、氧化钙或氧化铬,则呈中等粒状毛面。
(3)蚀刻液的组成也影响蚀刻表面。
蚀刻液中如含有能溶解反应生成盐类的成分,如硫酸,则可得到光泽的表面。 蚀刻液可在HF中加入NH4F、KF与水组成
蚀刻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