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面向对象
-
理解隔离变化
- 从宏观层面来看,面向对象的构建方式更能适应软件的变化,
- 能将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减为最小
-
各司其职
- 从微观层面来看,面向对象的方式更强调各个类的“责任”
- 由于需求变化导致的新增类型不应该影响原来类型的实现——是所谓各负其责
-
对象是什么?
- 从语言实现层面来看,对象封装了代码和数据。
- 从规格层面讲,对象是一系列可被使用的公共接口。
- 从概念层面讲,对象是某种拥有责任的抽象。,
-
产业强盛的标志,接口标准化!
面向对象设计原则
常见原则
- 依赖倒置原则(DIP:Dependency Inversion Principle)
- 高层模块(稳定)不应该依赖于低层模块(变化),二者都应该依赖于抽象(稳定)。
- 抽象(稳定)不应该依赖于实现细节(变化),实现细节应该依赖于抽象(稳定)。
- 开放封闭原则(OCP:Open Closed Principle)
- 对扩展开放,对更改封闭。
- 类模块应该是可扩展的,但是不可修改。
- 单一职责原则(
SRP
:Single responsibility principle
)- 一个类应该仅有一个引起它变化的原因。
- 变化的方向隐含着类的责任。
- 里氏替换原则(
LSP
:Liskov Substitution Principle
)- 子类必须能够替换它们的基类(IS-A)。
- 继承表达类型抽象。
- 接口隔离原则(
ISP
:Interface Segregation Principle)- 不应该强迫客户程序依赖它们不用的方法。
- 接口应该小而完备。
- 优先使用对象组合,而不是类继承
- 类继承通常为“白箱复用”,对象组合通常为“黑箱复用”。
- 继承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封装性,子类父类耦合度高。
- 而对象组合则只要求被组合的对象具有良好定义的接口,耦合度低。
- 封装变化点
- 使用封装来创建对象之间的分界层,让设计者可以在分界层的一侧进行修改,而不会对另一侧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实现层次间的松耦合。
- 针对接口编程,而不是针对实现编程
- 不将变量类型声明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类,而是声明为某个接口。
- 客户程序无需获知对象的具体类型,只需要知道对象所具有的接口。
- 减少系统中各部分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高内聚、松耦合“的类型设计方案。
将设计原则提升为设计经验
- 设计习语 Design Idioms
- Design Idioms 描述与特定编程语言相关的低层模式,技巧,习惯用法。
- 设计模式 Design Patterns
- Design Patterns主要描述的是”类与相互通信的对象之间的组织关系,包括它们的角色、职责、协作方式等方面。
- 架构模式 Architectural Patterns
- Architectural Patterns描述系统中与基本结构组织关系密切的高层模式,包括子系统划分,职责,以及如何组织它们之间关系的原则。
GOF-23 模式分类
- 目的来看:
- 创建型(Creational)模式:将对象的部分创建工作延迟到子类或者其他对象,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对象创建时具体类型实现引来的冲击。
- 结构型(Structural)模式:通过类继承或者对象组合获得更灵活的结构,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对象的结构带来的冲击。
- 行为型(Behavioral)模式:通过类继承或者对象组合来划分类与对象间的职责,从而应对需求变化为多个交互的对象带来的冲击。
- 从范围来看:
- 类模式处理类与子类的静态关系。
- 对象模式处理对象间的动态关系。
从封装变化角度对模式分类
重构获得模式 Refactoring to Patterns
- 面向对象设计模式是“好的面向对象设计”,所谓“好的面向对象设计”指是那些可以满足 “应对变化,提高复用”的设计 。
- 现代软件设计的特征是“需求的频繁变化”。设计模式的要点是“寻找变化点,然后在变化点处应用设计模式,从而来更好地应对需求的变化”.“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应用设计模式”比“理解设计模式结构本身”更为重要。
- 设计模式的应用不宜先入为主,一上来就使用设计模式是对设计模式的最大误用。没有一步到位的设计模式。敏捷软件开发实践提倡的“Refactoring to Patterns”是目前普遍公认的最好的使用设计模式的方法。
重构关键技法
- 静态 -> 动态
- 早绑定 -> 晚绑定
- 继承 -> 组合
- 编译时依赖 -> 运行时依赖
- 紧耦合 -> 松耦合
“组件协作”模式:
- 现代软件专业分工之后的第一个结果是“框架与应用程序的划分”,“组件协作”模式通过晚期绑定,来实现框架与应用程序之间的松耦合,是二者之间协作时常用的模式。
- 典型模式
- Template Method
- Strategy
- Observer / Event
Template Method 模式
动机(Motivation)
- 在软件构建过程中,对于某一项任务,它常常有稳定的整体操作结构,但各个子步骤却有很多改变的需求,或者由于固有的原因(比如框架与应用之间的关系)而无法和任务的整体结构同时实现。
- 如何在确定稳定操作结构的前提下,来灵活应对各个子步骤的变化或者晚期实现需求?
模式定义
- 定义一个操作中的算法的骨架 (稳定),而将一些步骤延迟(变化)到子类中。Template Method使得子类可以不改变(复用)一个算法的结构即可重定义(override 重写)该算法的某些特定步骤。——《设计模式》GoF
结构(Structure)
- 每个模式的核心,注意稳定部分和变化部分划分,变化和稳定之间力量的关系
要点总结
- Template Method模式是一种非常基础性的设计模式,在面向对象系统中有着大量的应用。**它用最简洁的机制(虚函数的多态性)**为很多应用程序框架提供了灵活的扩展点(子类继承父类,对父类的虚函数进行override),是代码复用方面的基本实现结构。
- 除了可以灵活应对子步骤的变化外,“不要调用我,让我来调用你”的反向控制结构是Template Method的典型应用。
- 在具体实现方面,被Template Method调用的虚方法可以具有实现,也可以没有任何实现(抽象方法、纯虚方法),但一般推荐将它们设置为protected方法。
- 虚函数面向对象里面最核心的晚绑定机制
- 虚函数的底层实现为虚函数指针
Strategy 策略模式
动机(Motivation)
-
在软件构建过程中,某些对象使用的算法可能多种多样,经常改变,如果将这些算法都编码到对象中,将会使对象变得异常复杂;而且有时候支持不使用的算法也是一个性能负担(无用代码占用高级缓存,可能是需要执行的代码存到主存或硬盘中,导致运行变慢)。
-
如何在运行时根据需要透明地更改对象的算法?将算法与对象本身解耦,从而避免上述问题?
-
要有时间轴的概念,静态通常很难看到问题
-
引用同样具有多态性,但是用于实现会有一些毛病
-
片段级别的代码复用叫拷贝粘贴,我们指的代码复用是编译、测试、部署后的代码原封不动的是二进制意义的代码复用
模式定义
- 定义一系列算法,把它们一个个封装起来,并且使它们可互相替换(变化)。该模式使得算法可独立于使用它的客户程序(稳定)而变化(扩展,子类化)。——《设计模式》GoF
结构(Structure)
要点总结
- Strategy及其子类为组件提供了一系列可重用的算法,从而可以使得类型在**运行时(多态调用)**方便地根据需要在各个算法之间进行切换。
- Strategy模式提供了用条件判断语句以外的另一种选择,消除条件判断语句,就是在解耦合。含有许多条件判断语句的代码通常都需要Strategy模式。
- 如果Strategy对象没有实例变量,那么各个上下文可以共享同一个Strategy对象,从而节省对象开销。
- 注意:
- 条件是绝对不变的情况下,使用 if else 的,不适用策略模式
- 其他情况看到 if else ,80%的可能,能够运用上策略模式
Observer 观察者模式
动机(Motivation)
- 在软件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为某些对象建立一种“通知依赖关系” ——一个对象(目标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所有的依赖对象(观察者对象)都将得到通知。如果这样的依赖关系过于紧密,将使软件不能很好地抵御变化。
- 使用面向对象技术,可以将这种依赖关系弱化,并形成一种稳定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软件体系结构的松耦合。
模式定义
- 定义对象间的一种一对多(变化)的依赖关系,以便当一个对象(Subject)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所有依赖于它的对象都得到通知并自动更新。——《设计模式》GoF
结构(Structure)
要点总结
- 使用面向对象的抽象,Observer模式使得我们可以独立地改变目标与观察者,从而使二者之间的依赖关系达致松耦合。
- 目标发送通知时,无需指定观察者,通知(可以携带通知信息作为参数)会自动传播。
- 观察者自己决定是否需要订阅通知,目标对象对此一无所知。
- Observer模式是基于事件的UI框架中非常常用的设计模式,也是MVC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C++的最佳多线程使用,多重继承中只有一个父类,其他的都是接口类
- 是MVC架构的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单一职责”模式:
- 在软件组件的设计中,如果责任划分的不清晰,使用继承得到的结果往往是随着需求的变化,子类急剧膨胀,同时充斥着重复代码,这时候的关键是划清责任。
- 典型模式
- Decorator
- Bridge
Decorator 装饰模式
动机(Motivation)
- 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过度地使用继承来扩展对象的功能”,由于继承为类型引入的静态特质,使得这种扩展方式缺乏灵活性;并且随着子类的增多(扩展功能的增多),各种子类的组合(扩展功能的组合)会导致更多子类的膨胀。
- 如何使“对象功能的扩展”能够根据需要来动态地实现?同时避免“扩展功能的增多”带来的子类膨胀问题?从而使得任何“功能扩展变化”所导致的影响将为最低?
模式定义
- 动态(组合)地给一个对象增加一些额外的职责。就增加功能而言,Decorator模式比生成子类(继承)更为灵活(消除重复代码 & 减少子类个数)。 ——《设计模式》GoF
结构(Structure)
要点总结
- 通过采用组合而非继承的手法, Decorator模式实现了在运行时动态扩展对象功能的能力,而且可以根据需要扩展多个功能。避免 了使用继承带来的“灵活性差”和“多子类衍生问题”。
- Decorator类在接口上表现为is-a Component的继承关系,即 Decorator类继承了Component类所具有的接口。但在实现上又 表现为has-a Component的组合关系,即Decorator类又使用了 另外一个Component类。
- Decorator模式的目的并非解决“多子类衍生的多继承”问题, Decorator模式应用的要点在于解决“主体类在多个方向上的扩展 功能”——是为“装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