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原理及模型建立

本文详细介绍了偏最小二乘回归(PLS)的概念,包括其与主成分分析(PCA)和典型相关分析(CCA)的联系与区别。PLS旨在寻找X和Y矩阵间的最佳线性关系,同时最大化方差和相关性。通过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PLS逐步构建投影向量,形成回归模型。在过程监控中,PLS能够提供对输入和输出变量的全面分析,特别是在存在多重共线性和非线性关系时,PLS展现出优越性。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随着对数据驱动的工业检测与诊断方法的逐步深入,过程监测的多元统计需要总结的东西越来越多,那么今天来整理一下。

内容较多,理论较复杂,建议细品,你品!最好推一遍~

It’s time to conclude PLS!!!

PCA和偏最小二乘(PLS)是从数据中描述正常情况的首选方法。

天气热,冰凉一下吧~


偏最小二乘法(PLS)

基本原理

偏最小二乘多用于寻求两个矩阵(X和Y)的基本关系,也就是一种在这两个向量空间中对协方差结构建模的隐变量方法。

偏最小二乘模型将试图找到X空间的多维方向来解释Y空间方差最大的多维方向。

偏最小二乘回归特别适合当预测矩阵比观测的有更多变量,以及X的值中有多重共线性的时候。通过投影预测变量和观测变量到一个新空间来寻找一个线性回归模型。

公式

偏最小二乘回归 ≈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 典型相关分析 + + + 主成分分析

特点

与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相比,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特点是:
(1)能够在自变量存在严重多重相关性的条件下进行回归建模;
(2)允许在样本点个数少于变量个数的条件下进行回归建模;
(3)偏最小二乘回归在最终模型中将包含原有的所有自变量;
(4)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更易于辨识系统信息与噪声(甚至一些非随机性的噪声);
(5)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中,每一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将更容易解释。
在计算方差和协方差时,求和号前面的系数有两种取法:当样本点集合是随机抽取得到时,应该取1/(n-1);如果不是随机抽取的,这个系数可取1/n。

在过程监控中,PLS类型的监控,包括非线性PLS,使用质量数据指导过程数据的分解,并提取与产品质量最相关的潜在变量。由于使用了质量数据,在质量相关性方面的诊断能力得到了增强,误报率降低。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 CCA 的知识。在CCA中,我们将X和Y分别投影到直线得到U和V,然后计算u和v的Pearson系数(也就是Corr(u,v)),认为相关度越大越好。形式化表示:

M a x : R ( U , V ) = a i T C o v ( x , y ) b j Max: R_(U,V)=a_i^TCov(x,y)b_j Max:R(U,V)=aiTCov(xy)bj
S . t : V a r ( U ) = V a r ( V ) = 1 S.t: Var(U)=Var(V)=1 S.t:Var(U)=Var(V)=1

其中a和b就是所需要的投影方向,只需要求得 R ( U , V ) m a x R_(U,V)_{max} R(U,V)max即可。其中运用拉格朗日乘数法求解,具体可参考上面CCA链接。

关于CCA的缺点:对特征的处理方式比较粗糙,用的是线性回归来表示U和X的关系,U也是X在某条线上的投影,因此会存在线性回归的一些缺点。我们想把PCA的成分提取技术引入CCA,使得U和V尽可能更多的携带样本的最主要信息。Most important thing!CCA是寻找X和Y投影后U和V的关系,通过系数矩阵求其最优解使得 R ( U , V ) R_(U,V) R(UV)最大,显然不能通过该关系来还原出X和Y,也就是找不到X到Y的直接映射。这也是使用CCA预测时大多配上KNN的原由吧。(关于KNN算法后续本菜研究后更新)

PLS兼顾了PCA和CCA,解决了X和Y在投影上映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如上图所示,假设对于CCA,X的投影直线是 p 1 p_1 p1,那么CCA只考虑了X的绿色点与Y在某条直线上投影结果的相关性,丢弃了X和Y在其他维度上的信息,因此不存在X和Y的映射。

然而,PLS回归会在CCA的基础上引用了PCA投影的办法,使得丢失部分得以映射。图上的原始蓝色点表示的是绿色点和红色点的叠加,故先对X的绿点 t 1 t_1 t1对Y做线性回归, Y = t 1 r 1 T + F Y=t_1r_1^T+F Y=t1r1T+F;同理,再对X的红色点 t 2 t_2 t2对Y的剩余部分 F F F做线性回归, F = t 2 r 2 T + F ′ F=t_2r_2^T+F' F=t2r2T+F;这样Y就是两部分回归的叠加。

这样的话,当我们接受一个新 X ′ X' X的时候,我们就会得到绿色点 t 1 t_1 t1和红色点 t 2 t_2 t2;然后,再通过两者的 r r r即可求得还原出 Y Y Y。从而可实现了X到Y的映射。

PLS算法

  1. 将X和Y经过标准化(包括减均值除标准差等)(此操作可参考 这里 的CCA算法)。
  2. 设X的第一个主成分为 p 1 p_1 p1,Y的第一个主成分为 q 1 q_1 q1,两者都经过单位化。(注意:这里的主成分并不是通过PCA得到的主成分)(~~菜鸡解释:~~这里主成分可简单的看成CCA系数矩阵中的第一系数成分,如 a 1 a_1 a1)。
  3. u 1 = X p 1 , v 1 = Y q 1 u_1=Xp_1,v_1=Yq_1 u1=Xp1v1=Yq1,这和CCA几乎一样,可得下面的期望的约束条件。
  4. V a r ( u 1 ) → M a x , V a r ( v 1 ) → M a x Var(u_1)\rightarrow Max,Var(v_1)\rightarrow Max Var(u1)MaxVar(v1)Max,代表在主成分分量上的投影,得到了期望的方差最大化值(貌似这样解释有点奇怪)。
  5. R ( u 1 , v 1 ) → M a x R_(u_1,v_1)\rightarrow Max R(u1,v1)Max,和CCA一样。
  6. 综合以上条件,可得 C o v ( u 1 , v 1 ) = V a r ( u 1 ) V a r ( v 1 ) R ( u 1 , v 1 ) → M a x Cov(u_1,v_1)=\sqrt{Var(u_1)Var(v_1)}R_(u_1,v_1) \rightarrow Max Cov(u1v1)=Var(u1)Var(v1) R(u1,v1)Max

简而言之,为了实现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基本思想,要求p1和q1的协方差最大,即求解下面优化后的目标函数:

M a x : < X p 1 , Y q 1 > S . t . : ∣ ∣ p 1 ∣ ∣ = 1 , ∣ ∣ q 1 ∣ ∣ = 1 Max:<Xp_1,Yq_1> \\ S.t.:||p_1||=1,||q_1||=1 Max:<Xp1,Yq1>S.t.:p1=1,q1=1

看似比CCA的简单,这里附上CCA的目标函数:

M a x : R ( U , V ) = Cov ⁡ ( U , V ) Var ⁡ [ U ] Var ⁡ [ V ] = C o v ( U , V ) = t k T C o v ( A , B ) h k = t k T Σ 12 h k S . t . : V a r ( U k ) = V a r ( t k T A ) = t k T Σ 11 t k = 1 , V a r ( V k ) = V a r ( h k T A ) = h k T Σ 22 h k = 1 Max:R_{(U,V)}=\frac{\operatorname{Cov}(U, V)}{\sqrt{\operatorname{Var}[U] \operatorname{Var}[V]}}=Cov(U,V)={t_k}^TCov(A,B)h_k={t_k}^T\Sigma_{12} h_k\\ S.t.:Var(U_k)=Var({t_k^T}{A})={t_k^T}\Sigma_{11}t_k=1, Var(V_k)=Var({h_k^T}{A})={h_k^T}\Sigma_{22}h_k=1 Max:R(U,V)=Var[U]Var[V] Cov(U,V)=Cov(U,V)=tkTCov(A,B)hk=tkTΣ12hkS.t.:Var(Uk)=Var(tkTA)=tkTΣ11tk=1,Var(Vk)=Var(hkTA)=hkTΣ22hk=1

上面CCA是一次求解的过程,而我们的PLS回归只是对目前的第一主成分做了优化计算,剩下的主成分还得再计算。

关于优化的目标求解的办法,和CCA一样,也是引用了拉格朗日乘数法来求解。(下面给出详细计算步骤)

首先,引入拉格朗日乘子:
L = p 1 T X T Y q 1 − λ 2 ( p 1 T p 1 − 1 ) − θ 2 ( q 1 T q 1 − 1 ) \mathcal{L}=p_{1}^{T} X^{T} Y q_{1}-\frac{\lambda}{2}\left(p_{1}^{T} p_{1}-1\right)-\frac{\theta}{2}\left(q_{1}^{T} q_{1}-1\right) L=p1TXTYq12λ(p1Tp11)2θ(q1Tq11)
分别对 p 1 p_1 p1 q 1 q_1 q1求偏导,
∂ L ∂ p 1 = X τ Y q 1 − λ p 1 = 0 ∂ L ∂ q 1 = Y τ X p 1 − θ q 1 = 0 \begin{array}{l} \frac{\partial \mathcal{L}}{\partial p_{1}}=X^{\tau} Y q_{1}-\lambda p_{1}=0 \\\\ \frac{\partial \mathcal{L}}{\partial q_{1}}=Y^{\tau} X p_{1}-\theta q_{1}=0 \end{array} p1L=XτYq1λp1=0q1L=YτXp1θq1=0
和CCA一样,可求得 λ \lambda λ θ \theta θ相等。

λ − 1 X τ Y q 1 = p 1 \lambda^{-1}X^{\tau} Y q_{1}= p_{1} λ1XτYq1=p1代入上面第二式子,可得
Y τ X X τ Y q 1 = λ 2 q 1 Y^{\tau}XX^{\tau} Y q_{1}= \lambda^{2} q_{1} YτXXτYq1=λ2q1
两边均乘以 p 1 p_1 p1 q 1 q_1 q1,再利用约束条件 ∣ ∣ p 1 ∣ ∣ = 1 , ∣ ∣ q 1 ∣ ∣ = 1 ||p_1||=1,||q_1||=1 p1=1,q1=1,可得:
X τ Y Y τ X p 1 = λ 2 p 1 X^{\tau}YY^{\tau} X p_{1}= \lambda^{2} p_{1} XτYYτXp1=λ2p1
故上式 λ 2 \lambda^{2} λ2则为 X τ Y Y τ X p 1 X^{\tau}YY^{\tau} X p_{1} XτYYτXp1的特征值, p 1 p_1 p1为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 q 1 q_1 q1一样。

求得 p 1 p_1 p1 q 1 q_1 q1这样 ⟨ X p 1 , Y q 1 ⟩ → p 1 τ X τ Y q 1 → p 1 τ ( λ p 1 ) → λ \left\langle X p_{1}, Y q_{1}\right\rangle \rightarrow p_{1}^{\tau} X^{\tau} Y q_{1} \rightarrow p_{1}^{\tau}\left(\lambda p_{1}\right) \rightarrow \lambda Xp1,Yq1p1τXτYq1p1τ(λp1)λ可得到最优解。

可见 p 1 p_1 p1 q 1 q_1 q1是投影方差最大和两者相关性最大上的权衡,而CCA只是相关性上最大化。

到此,我们可以得到 u 1 、 v 1 u_1、v_1 u1v1值,这里的 u 1 、 v 1 u_1、v_1 u1v1在图上面只是表示为绿色点,如果这样就完成求解,那和CCA的过程一样,得不到X到Y的映射。

PLSR 回归算法

让我们回到上面的介绍,从新建立我们的回归方程
X = u 1 c 1 T + E Y = v 1 d 1 T + G \begin{array}{l} X=u_{1} c_{1}^{T}+E \\\\ Y=v_{1} d_{1}^{T}+G \end{array} X=u1c1T+EY=v1d1T+G
这里的 c c c d d d不同于上面的 p p p q q q,但是它们之间有一定联系,待会下面证明。其中, E E E G G G是残差矩阵。

然后,进行以下几步操作:

  1. Y = u 1 r 1 T + F Y=u_{1} r_{1}^{T}+F Y=u1r1T+F,使用 u 1 u_1 u1 Y Y Y进行回归,先利用 X X X的主成分对 Y Y Y进行回归。
  2. 使用最小二乘法,计算 c , d , r c,d,r cdr分别为:
    c 1 = X T u 1 ∥ u 1 ∥ 2 d 1 = Y τ v 1 ∥ v 1 ∥ 2 r 1 = Y τ u 1 ∥ u 1 ∥ 2 \begin{array}{l} c_{1}=\frac{X^{T} u_{1}}{\left\|u_{1}\right\|^{2}} \\\\ d_{1}=\frac{Y^{\tau} v_{1}}{\left\|v_{1}\right\|^{2}} \\\\ r_{1}=\frac{Y^{\tau} u_{1}}{\left\|u_{1}\right\|^{2}} \end{array} c1=u12XTu1d1=v12Yτv1r1=u12Yτu1
    实际上这一步计算出了各个投影向量。
    其中 p 1 p_1 p1 c 1 c_1 c1的关系是:
    p 1 T c 1 = p 1 T X τ u 1 ∥ u 1 ∥ 2 = u 1 T u 1 ∥ u 1 ∥ 2 = 1 p_{1}^{T} c_{1}=p_{1}^{T} \frac{X^{\tau} u_{1}}{\left\|u_{1}\right\|^{2}}=\frac{u_{1}^{T} u_{1}}{\left\|u_{1}\right\|^{2}}=1 p1Tc1=p1Tu12Xτu1=u12u1Tu1=1
    再谈谈 p 1 p_1 p1 c 1 c_1 c1的关系,虽然这里将 c 1 c_1 c1替换成 p 1 p_1 p1可以满足等式要求和几何要求,而且 p 1 p_1 p1就是X投影出 u 1 u_1 u1的方向向量。但这里我们想做的是回归(让 E E E尽可能小),因此根据最小二乘法得到的 c 1 c_1 c1一般与 p 1 p_1 p1不同。
  3. 将剩余的E当做新的X,剩余的F当做新的Y,然后按照前面的步骤求出 p 2 p_2 p2 q 2 q_2 q2,得到:
    u 2 = E p 2 v 2 = F q 2 \begin{array}{l} u_{2}=E p_{2} \\ v_{2}=F q_{2} \end{array} u2=Ep2v2=Fq2
    目标函数变为 ⟨ E p 2 , F q 2 ⟩ → p 2 T E τ F q 2 → p 2 τ ( λ p 2 ) → λ \left\langle E p_{2}, F q_{2}\right\rangle \rightarrow p_{2}^{T} E^{\tau} F q_{2} \rightarrow p_{2}^{\tau}\left(\lambda p_{2}\right) \rightarrow \lambda Ep2,Fq2p2TEτFq2p2τ(λp2)λ,和之前操作一样, p 2 、 q 2 p_2、q_2 p2q2分别为 E T F F T E 、 F T E E T F \mathbf{E^{T}FF^{T}E}、\mathbf{F^{T}EE^{T}F} ETFFTEFTEETF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单位特征向量。
  4. 计算得到第二组回归系数:
    c 2 = E τ u 2 ∥ u 2 ∥ 2 r 2 = F τ u 2 ∥ u 2 ∥ 2 \begin{array}{l} c_{2}=\frac{E^{\tau} u_{2}}{\left\|u_{2}\right\|^{2}} \\\\ r_{2}=\frac{F^{\tau} u_{2}}{\left\|u_{2}\right\|^{2}} \end{array} c2=u22Eτu2r2=u22Fτu2
    这里的 u 2 u_2 u2和之前的 u 1 u_1 u1是正交的,证明如下:
    u 1 τ u 2 = u 1 τ E p 2 = u 1 T ( X − u 1 c 1 T ) p 2 = [ u 1 τ X − u 1 T u 1 u 1 τ X ∥ u 1 ∥ 2 ] p 2 = 0 u_{1}^{\tau} u_{2}=u_{1}^{\tau} E p_{2}=u_{1}^{T}\left(X-u_{1} c_{1}^{T}\right) p_{2}=\left[u_{1}^{\tau} X-u_{1}^{T} u_{1} \frac{u_{1}^{\tau} X}{\left\|u_{1}\right\|^{2}}\right] p_{2}=0 u1τu2=u1τEp2=u1T(Xu1c1T)p2=[u1τXu1Tu1u12u1τX]p2=0
    其实 u i u_i ui和不同的 u j u_j uj都是相互正交的。同理, p i p_i pi p j p_j pj也是正交的。
    p 1 T p 2 = p 1 T 1 λ E τ F q 2 = p 1 T 1 λ E τ v 2 = 1 λ p 1 T ( X − u 1 c 1 T ) T v 2 = 1 λ ( X p 1 − u 1 c 1 T p 1 ) T v 2 = 1 λ ( u 1 − u 1 ) T v 2 = 0 \begin{array}{l} p_{1}^{T} p_{2}=p_{1}^{T} \frac{1}{\lambda} E^{\tau} F q_{2}=p_{1}^{T} \frac{1}{\lambda} E^{\tau} v_{2}=\frac{1}{\lambda} p_{1}^{T}\left(X-u_{1} c_{1}^{T}\right)^{T} v_{2} \\ \quad=\frac{1}{\lambda}\left(X p_{1}-u_{1} c_{1}^{T} p_{1}\right)^{T} v_{2}=\frac{1}{\lambda}\left(u_{1}-u_{1}\right)^{T} v_{2}=0 \end{array} p1Tp2=p1Tλ1EτFq2=p1Tλ1Eτv2=λ1p1T(Xu1c1T)Tv2=λ1(Xp1u1c1Tp1)Tv2=λ1(u1u1)Tv2=0
    c i c_i ci和不同的 c j c_j cj一般不是正交的。
  5. 从上一步得到回归方程:
    E = u 2 c 2 T + E ′ F = u 2 r 2 T + F ′ \begin{array}{c} E=u_{2} c_{2}^{T}+E^{\prime} \\\\ F=u_{2} r_{2}^{T}+F^{\prime} \end{array} E=u2c2T+EF=u2r2T+F
    若还有残差矩阵的话,可以继续计算下去。
  6. 如此计算下去,最终得到:
    X = u 1 c 1 T + u 2 c 2 T + u 3 c 3 T + ⋯ + u n c n T + E Y = u 1 r 1 T + u 2 r 2 T + u 3 r 3 T + ⋯ + u n r n T + F \begin{array}{l} X=u_{1} c_{1}^{T}+u_{2} c_{2}^{T}+u_{3} c_{3}^{T}+\cdots+u_{n} c_{n}^{T}+E \\ Y=u_{1} r_{1}^{T}+u_{2} r_{2}^{T}+u_{3} r_{3}^{T}+\cdots+u_{n} r_{n}^{T}+F \end{array} X=u1c1T+u2c2T+u3c3T++uncnT+EY=u1r1T+u2r2T+u3r3T++unrnT+F
    与PCA中表达式不一样的是这里的 c i c_i ci和不同的 c j c_j cj之间一般不是正交的。
    其实这里不必一直计算到n,可以采用类似于PCA的截尾技术,计算到合适的r即可。关于r数目的选取可以使用交叉验证方法,这与PCA里面的问题类似。
    此外, p i 、 c i p_i、c_i pici的关系是 p i T c j = 1 ( i = j ) , p i τ c j = 0 ( i ≠ j ) p_{i}^{T} c_{j}=1(i=j), p_{i}^{\tau} c_{j}=0(i \neq j) piTcj=1(i=j),piτcj=0(i=j)
    矩阵形式如下:
    X = U C T + E Y = U R T + F = X P R T + F = X B + F \begin{array}{l} X=U C^{T}+E \\ Y=U R^{T}+F=X P R^{T}+F=X B+F \end{array} X=UCT+EY=URT+F=XPRT+F=XB+F
    到此,基本介绍完毕由 X → Y X\rightarrow Y XY的回归方程,其中, B = P R T B=PR^T B=PRT,在计算过程中记录下得到的 P 、 R P、R PR值。
  7. 使用PLSR来进行预测
    从6)中可以发现Y其实是多个回归的叠加(其实 u 1 r 1 T u_1r_1^T u1r1T已经回归出Y的最主要信息)。我们在计算模型的过程中,得到了p和r。那么新来一个x,首先计算u(这里的u变成了实数,而不是向量了),得到
    u 1 = x T p 1 , u 2 = x T p 2 , u 3 = x τ p 3 … u_{1}=x^{T} p_{1}, u_{2}=x^{T} p_{2}, u_{3}=x^{\tau} p_{3} \ldots u1=xTp1,u2=xTp2,u3=xτp3
    然后代入Y的式子即可求出预测的y向量,或者直接代入 y T = x T B y^T=x^TB yT=xTB.

到此,所有的PLSR回归模型的计算结束,下面再度请出我的灵魂画手,来言简意赅的总结一下上述流程:


手绘大致流程图

PLS 模型

虽然类似PCA的过程监控可以检测和诊断过程数据中的异常情况,但它无法判断检测到的异常情况是否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这是PCA从业者经常提出的投诉,如监测和干扰警报,若检测到的过程故障最终不会导致质量问题,则会发生。

为了检测与质量相关的过程问题,PLS模型用于利用质量输出数据中的信息划分输入数据空间,如下图所示。PLS还将输入空间划分为以PLS分数为特征的主子空间和与分数互补的剩余子空间。早期文献表明,主子空间由T2监控,T2被认为反映了与Y相关的主要变化,剩余子空间由Q监控,Q被认为包含与输出Y无关的变化。


在过程监控中建立PLS模型。收集正常过程和质量数据,形成输入矩阵 X ∈ R N × m \mathbf{X} \in \mathfrak{R}^{N×m} XRN×m 和一个输出矩阵 Y ∈ R N × p \mathbf{Y} \in \mathfrak{R}^{N×p} YRN×p p p p 个质量变量。

PLS 将 X X X Y Y Y 投影到由 l l l 潜变量定义的低维空间,如下所示:

{ X = ∑ i = 1 l t i p i T + E = T P T + E Y = ∑ i = 1 l t i q i T + F = T Q T + F (1) \left\{\begin{array}{l} \mathbf{X}=\sum_{i=1}^{l} \mathbf{t}_{i} \mathbf{p}_{i}^{T}+\mathbf{E}=\mathbf{T P}^{T}+\mathbf{E} \\ \mathbf{Y}=\sum_{i=1}^{l} \mathbf{t}_{i} \mathbf{q}_{i}^{T}+\mathbf{F}=\mathbf{T} \mathbf{Q}^{T}+\mathbf{F} \end{array}\right.\tag{1} {X=i=1ltipiT+E=TPT+EY=i=1ltiqiT+F=TQT+F(1)

其中 T = [ t 1 , . . . , t l ] T=[t_1,...,t_l] T=[t1,...,tl]是潜在得分向量, P = [ p 1 , . . . , p l ] P=[p_1,...,p_l] P=[p1,...,pl] Q = [ q 1 , . . . , q l ] Q=[q_1,...,q_l] Q=[q1,...,ql]分别为 X \mathbf{X} X Y \mathbf{Y} Y的荷载。 E \mathbf{E} E F \mathbf{F} F是对应于 X \mathbf{X} X Y \mathbf{Y} Y的PLS残差。潜在因素 l l l 的数量通常通过交叉验证确定,交叉验证根据排除在训练数据之外的数据给出最大预测能力。

从数据顺序计算潜在向量 t i t_i ti,以便最大化缩小的输入数据之间的协方差, X i = X i − 1 − t i − 1 p i − 1 T ; X 1 = X \mathbf{X}_{i}=\mathbf{X}_{i-1}-\mathbf{t}_{i-1} \mathbf{p}_{i-1}^{T} ; \mathbf{X}_{1}=\mathbf{X} Xi=Xi1ti1pi1T;X1=X,并输出每个因子的数据 Y \mathbf{Y} Y。其中,权重向量 w i \mathbf{w_i} wi用于计算得分 t i = X i w i \mathbf{t_i}=\mathbf{X_i}{w_i} ti=Xiwi

得分可以用原始数据 X \mathbf{X} X表示为,
T = X R (2) \mathbf{T}=\mathbf{X}\mathbf{R}\tag{2} T=XR(2)

其中, R = W ( P T W ) − 1 \mathbf{R}=\mathbf{W(P^TW)^{-1}} R=W(PTW)1,由此可得以下关系,

R T R = R T P = I l (3) \mathbf{R^TR=R^TP=I_l} \tag{3} RTR=RTP=Il(3)

为了计算新数据样本x上的模型估计值和残差,PLS模型将斜投影引入输入数据空间

x ^ = P R T x (4) \hat\mathbf{x}=\mathbf{PR^Tx}\tag{4} x^=PRTx(4)
y ^ = Q R T x (5) \hat\mathbf{y}=\mathbf{QR^Tx}\tag{5} y^=QRTx(5)
x ~ = ( I − P R T ) x (6) \tilde\mathbf{x}=\mathbf{(I-PR^T)x}\tag{6} x~=(IPRT)x(6)

其中 x ^ \hat \mathbf{x} x^ x ~ \tilde\mathbf{x} x~ x \mathbf{x} x 的斜投影,这使得它们不同于正交PCA投影。

CPLS 模型(潜在结构的并行投影)

最近读的一篇Paper提出了一种并行PLS(CPLS)算法和相关监测指标,以提供对输出变化的完整监测,并将输入数据空间简洁地分解为输出相关子空间和输入相关子空间。

下面具体介绍模型建立的思路。

为了提供质量数据和过程操作数据的完整监控方案,提出了一种并行PLS(CPLS)模型,以实现三个目标:(i)从标准PLS投影中提取与输出的可预测变化直接相关的分数,形成协变量子空间(CVS)(ii)将不可预测的输出变化进一步投影到输出主子空间(OPS)和输出剩余子空间(ORS),以监测这些子空间中的异常变化;和(iii)将与预测输出无关的输入变化进一步投影到输入主子空间(IPS)和输出子空间(IRS),以监测这些子空间中的异常变化。

基于CPLS算法,数据矩阵X和Y分解如下:

X = U c R c † + T x P x T + X ~ Y = U c Q c T + T y P y T + Y ~ \begin{array}{l} \mathbf{X}=\mathbf{U}_{c} \mathbf{R}_{c}^{\dagger}+\mathbf{T}_{x} \mathbf{P}_{x}^{T}+\widetilde{\mathbf{X}} \\ \mathbf{Y}=\mathbf{U}_{c} \mathbf{Q}_{c}^{T}+\mathbf{T}_{y} \mathbf{P}_{y}^{T}+\widetilde{\mathbf{Y}} \end{array} X=UcRc+TxPxT+X Y=UcQcT+TyPyT+Y
CPLS模型以负载Rc、Px、Qc和Py为特征。分数Uc表示X中与可预测部分 Y ~ \tilde{Y} Y~相关的协变,TX表示X中对预测Y无效的变化,Ty表示X未预测的Y中的变化。

x = R c † T u c + P x t x + x ~ y = Q c u c + Q y t y + y ~ \begin{array}{l} \boldsymbol{x}=\mathbf{R}_{c}^{\dagger T} \boldsymbol{u}_{c}+\mathbf{P}_{x} \boldsymbol{t}_{x}+\tilde{\boldsymbol{x}} \\ \boldsymbol{y}=\mathbf{Q}_{c} \boldsymbol{u}_{c}+\mathbf{Q}_{y} \boldsymbol{t}_{y}+\tilde{\boldsymbol{y}} \end{array} x=RcTuc+Pxtx+x~y=Qcuc+Qyty+y~

给出了CPLS的模型关系。

根据上面给出的CPLS模型,设计故障监测指标非常简单。输出相关得分可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监控:

T c 2 = u c T Λ c − 1 u c T_{c}^{2}=\boldsymbol{u}_{c}^{T} \boldsymbol{\Lambda}_{c}^{-1} \boldsymbol{u}_{c} Tc2=ucTΛc1uc

式中, Λ − 1 \Lambda^{-1} Λ1是根据正常数据计算的样本协方差。

输入相关分数和残差可通过以下 T 2 T^2 T2统计量和Q-统计量进行监控:
T x 2 = t x T Λ x − 1 t x Q x = ∥ x ~ ∥ 2 \begin{array}{l} T_{x}^{2}=\boldsymbol{t}_{x}^{T} \boldsymbol{\Lambda}_{x}^{-1} \boldsymbol{t}_{x} \\ \\ Q_{x}=\|\tilde{\boldsymbol{x}}\|^{2} \end{array} Tx2=txTΛx1txQx=x~2

式中, Λ x \Lambda_{x} Λx是根据正常数据计算的 t x \mathbf{t_x} tx的样本协方差。

不可预测的输出分数和残差可分别通过以下 T 2 T^2 T2统计量和Q-统计量进行监控:
T y 2 = t y T Λ y − 1 t y Q y = ∥ y ~ ∥ 2 \begin{array}{l} T_{y}^{2}=\boldsymbol{t}_{y}^{T} \boldsymbol{\Lambda}_{y}^{-1} \boldsymbol{t}_{y} \\ \\ Q_{y}=\|\tilde{\boldsymbol{y}}\|^{2} \end{array} Ty2=tyTΛy1tyQy=y~2

其中 Λ y \Lambda_{y} Λy是根据正常数据计算的 t y \mathbf{t_y} ty样本协方差。

为了根据上述指标进行监测,应根据正常数据的统计数据计算控制限值。监测程序概述如下。

  1. 如果 T c 2 > τ l c 2 = χ l c , α 2 \mathbf{T_c^2}> \mathbf{\tau}_{lc}^{2}=\chi _{lc, \alpha}^{2} Tc2>τlc2=χlc,α2,根据新的输入测量x检测到输出相关故障。
  2. 如果 T x 2 > τ l x 2 = χ l x , α 2 \mathbf{T_x^2}> \mathbf{\tau}_{lx}^{2}=\chi _{lx, \alpha}^{2} Tx2>τlx2=χlx,α2,根据新的输入测量x检测到输出无关但与输入相关的故障。
  3. 如果 Q x > δ l x 2 = g x χ h x , α 2 \mathbf{Q_x}> \mathbf{\delta}_{lx}^{2}=g_x\chi _{hx, \alpha}^{2} Qx>δlx2=gxχhx,α2,根据新的输入测量x检测到潜在的输出相关故障。
  4. 一旦测量到输出y, f T y 2 > τ y 2 = χ l y , α 2 f\mathbf{T}_{y}^2> {\tau}_y^{2}=\chi _{ly, \alpha}^{2} fTy2>τy2=χly,α2 Q y > δ l y 2 = g y χ h y , α 2 \mathbf{Q_y}> \mathbf{\delta}_{ly}^{2}=g_y\chi _{hy, \alpha}^{2} Qy>δly2=gyχhy,α2,检测到与输入不可预测的输出相关的故障。

并行 PLS 算法

将原始数据缩放为零平均值和单位方差,得到X和Y。使用(1)对X和Y执行PLS,得出T、Q和R。PLS因子l的数量通过交叉验证确定。

通过 Y ^ = T Q T \hat {Y}=\mathbf{TQ^T} Y^=TQT形成可预测输出,并执行奇异值分解(SVD)

Y ^ = Y c D c V c T = U c Q c T \hat{Y}=\mathbf{Y_{c}D_{c}V_{c}^{T}}=\mathbf{U_c}\mathbf{Q}_{c}^{T} Y^=YcDcVcT=UcQcT

式中, Q c = V c D c \mathbf{Q}_{c}=\mathbf{V}_{c}\mathbf{D}_{c} Qc=VcDc包括所有 l c l_{c} lc降序非零奇异值和相应的右奇异向量。由于 V c \mathbf{V_c} Vc是正交的,
U c = Y ^ V c D c − 1 = X R Q T V c D c − 1 ≡ X R c \mathbf{U}_{c}=\widehat{\mathbf{Y}} \mathbf{V}_{c} \mathbf{D}_{c}^{-1}=\mathbf{X R Q}^{T} \mathbf{V}_{c} \mathbf{D}_{c}^{-1} \equiv \mathbf{X} \mathbf{R}_{c} Uc=Y VcDc1=XRQTVcDc1XRc
其中, R c = R Q T V c D c − 1 \mathbf{R_c}=\mathbf{RQ^{T}V_{c}D_{c}^{-1}} Rc=RQTVcDc1.

形成不可预测的输出 Y c ^ = Y − U c Q c T \hat\mathbf{Y_{c}}=\mathbf{Y-U_{c}Q_{c}^{T}} Yc^=YUcQcT,和使用 l y l_{y} ly主成分执行PCA
Y c ~ = T y P y T + Y ~ \tilde\mathbf{Y_{c}}=\mathbf{T_{y}P_{y}^{T}+\tilde\mathbf{Y}} Yc~=TyPyT+Y~
以生成输出成分得分 T y \mathbf{T_y} Ty和输出残差 Y ~ \tilde\mathbf{Y} Y~

通过投影在Span{ R c \mathbf{R_c} Rc}的正交补上形成输出无关输入; X ~ c = X − U c R c † \widetilde{\mathbf{X}}_{c}=\mathbf{X}-\mathbf{U}_{c} \mathbf{R}_{c}^{\dagger} X c=XUcRc,其中 R c † = ( R c T R c ) − 1 R c T \mathbf{R}_{c}^{\dagger}=\mathbf{(R_{c}^{T}R_{c})^{-1}R_{c}^{T}} Rc=(RcTRc)1RcT,并对 l x l_{x} lx主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
X ~ c = T x P x T + X ~ \mathbf{\tilde X_{c}=T_{x}P_{x}{T}+\tilde X} X~c=TxPxT+X~

得出输入主成分得分系数 T x T_{x} Tx和输入残差 X ~ \tilde X X~

References

  1. PCA and PLS based process monitoring, as reviewed thoroughly in the previous sections of this paper;
  2. Dynamic PCA and PLS based monitoring (Wang, Seborg, & Larimore, 1997; Qin & Li, 2001; Qin & McAvoy, 1996);
  3. Kernel and nonlinear PCA and PLS based methods (Qin & McA-voy, 1992; Kramer, 1991; Dong & McAvoy, 1996; Cho et al.,
    2005);
  4. Multi-block analysis for decentralized, hierarchical monitoring(Westerhuis, Kourti, & MacGregor, 1998; Qin et al., 2001);
  5. Recursive PCA and PLS approaches for adaptive monitoring (Li,Yue, Valle-Cervantes, & Qin, 2000; Qin, 1998);
  6. Multi-modal and non-Gaussian approaches, such as ICA; Multi-way data extension for batch operations (Nomikos &MacGregor, 1995; Smilde, 2001);
  7. Multi-scale approaches using wavelets (Bakshi, 1998; Misra,Qin, Yue, & Ling, 2002); and Control-related monitoring problems (Harris, 1989; McNabb &Qin, 2005).
  8. https://www.cnblogs.com/jerrylead/archive/2011/08/21/2148625.html

❤坚持读Paper,坚持做笔记❤!!!
To Be No.1


创作不易,过路能❤关注收藏点个赞三连就最好不过了

ღ( ´・ᴗ・` )


理性的人追求的并非快乐,而只是避免痛苦。

  • 152
    点赞
  • 46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40
    评论
### 回答1: Simpca-p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中文版)是一本关于Simpca-p最小二乘分析方法的指南。PLS是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用于探究多个自变量与一个或多个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该手册提供了对Simpca-p最小二乘方法的详细介绍、理论基础和应用实例。 手册首先介绍了Simpca-p最小二乘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它解释了PLS如何将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联合建模,以最大程度地解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手册介绍了PLS中使用的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的基本流程,包括数据预处理和模型验证等环节。 接下来,手册详细解释了Simpca-p最小二乘算法和计算步骤。它介绍了基于线性代数和统计学原理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方法。同时,手册还讲解了如何使用相关软件或编程语言实现Simpca-p最小二乘方法,并提供了使用示例和代码片段。 此外,手册还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研究和实际应用。它展示了Simpca-p最小二乘在不同领域和问题中的应用,如化学分析、生物医学、金融预测等。这些案例研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Simpca-p最小二乘方法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效果。 总之,Simpca-p最小二乘使用手册(中文版)是一本全面而详细的指南,为读者提供了关于Simpca-p最小二乘方法的理论基础、算法实现和实际应用的全面介绍。阅读这本手册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Simpca-p最小二乘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 回答2: Simca-P(Soft Independent Modeling of Class Analogy)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数据分析软件,而PLSPartial Least Squares)则是Simca-P中的一种建模方法。Simca-P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中文版)主要介绍了如何使用PLS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在Simca-P中,PLS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数据预处理、建立模型和进行模型评估。首先,手册会介绍如何导入和预处理化学数据,包括缺失值处理、变量选择和数据标准化等。然后,手册会详细介绍如何使用PLS方法建立模型,包括选择合适的模型类型、设置模型参数和优化模型性能等。同时,手册也会讲解如何使用交叉验证方法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和稳定性。 另外,Simca-P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还会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和示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PLS方法。这些案例通常涉及不同领域的化学数据分析问题,如无机化合物分析、药物质量控制和食品质量评估等。通过学习这些案例,读者可以掌握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PLS方法进行数据建模和预测。 总的来说,Simca-P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是一本指导用户在Simca-P软件中使用PLS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的实用工具。通过学习这本手册,读者可以快速掌握PLS方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并能够独立地在Simca-P软件中进行化学数据分析和建模工作。 ### 回答3: SIMCA-P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是一个详细介绍如何在SIMCA-P软件中使用PLS方法的指南。PLS是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用于建立预测模型和解释数据变异的模型。 该手册首先会介绍PLS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PLS方法通过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建立潜在变量来预测和解释数据。这些潜在变量是通过最小化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协方差来得到的。 之后,手册会详细说明在SIMCA-P软件中如何使用PLS方法。它会介绍如何导入数据集、选择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模型建立等步骤。手册还会介绍如何进行模型的验证和优化。 除了建立模型,该手册还包括了如何解释和评估模型的方法。它会介绍如何解释变量的重要性、解释模型的贡献和解释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最后,该手册还会提供一些案例研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PLS方法。这些案例研究会展示如何应用PLS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给出相应的结果和解释。 总的来说,SIMCA-P最小二乘(PLS)使用手册是一本全面而详细的指南,可以帮助用户在SIMCA-P软件中学习和应用PLS方法。它不仅介绍了PLS方法的原理和数学模型,还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案例研究,使用户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方法。
评论 40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府学路18号车神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