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家庭中的父性
修复家庭原理,强势母亲的背后更多的是当前系统或原生家庭系统病理性互动的呈现,强势的母亲也是“受害者”。家庭互动的核心其实是夫妻关系,强弱不等的婚姻关系有两类:婚姻分裂和婚姻倾斜。
孩子情绪波动最明显的时候不是母亲或父亲对他进行指责和批评时,而是父母之间出现争执和分裂时。儿童与父母的边界时纠缠和松散的,随着孩子长大并离家,与父母的边界会越来越疏远,甚至显得僵化。母亲带来一种已经在动物界得到确定的生存条件,而父亲是社会化过程中子代被雕刻的重要角色。父性的功能包括:供养、护佑、规训、传道和胜利。
父亲除了养育孩子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可能会被忽视的重要功能是“成功”,成功的父亲被鲁格·肇嘉称之为“父亲悖论”,一方面需要父亲参与到家庭的养育和照料中,另一方面有需要他在社会中成为成功的典范。
心理治疗发挥作用的基本哲学态度是——社会建构主义
第九章 守护家庭的卫士——孩子
青少年在获得独立之前,必须要学会从家庭中分离,形成自我的身份认同,摆脱孩子的身份。家有少年的父母要允许孩子拥有独立的观念,并与他们保持一定的亲密性,青少年才可能获得最理想的同一性状态。
如果家庭中以关爱的名义,不允许分离和独立,那么这就是一种假性互惠,看似亲密实则是伤害,这样的家庭主要表现为,特别在意对方的情绪,渴望自己重视的人以自己为中心,否则就会责怪对方不理解自己,负面情绪如愤怒和委屈,成为家庭情绪的核心。
第10章 如何让家庭发生更大的改变
我们对恐惧的恐惧,对未知的假设,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瓶子,在这个瓶子里所做的改变无法拓展到瓶子外,这被称为第一序改变。第一序改变属于系统之内的变化,只能维持系统不变,达不到更高层次的改变,而苍蝇要想感受瓶子外面的世界,只有从瓶子里飞出去,此时系统本身发生了变化,这被称为第二序改变。
一个人做噩梦时,在梦中可以做很多事情:跑、躲、打、喊、跳下悬崖等,但是不论他怎样变化都无法改变这个梦境。跳出梦境的唯一办法就是苏醒,显然苏醒不再是梦的一部分,而是完全不同状态的一个改变。梦中所做的一切应对恐惧的方法皆为第一序改变,苏醒是第二序改变,也被称为改变之改变。第二序改变会为瓶子里的苍蝇指出一条出路。(这个解释一下子就清楚了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
当我们不再局限于同一种类的选择,开始质疑并拒绝原本限制发展的逻辑,并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逻辑种类时,更大的改变就可能会发生,这是第二序改变的本质。
收获:今天阅读很享受,感觉每一章过的很快,觉得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书中所举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很有借鉴意义,只有充分地掌握了理论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阵见血,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序改变和第二序改变,从系统内的变化到系统本身的变化,从应对问题的方式改变到遇到问题时站在更高层次思考问题,第一序到第二序的改变,我又想起了那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更高层次审视这个问题,遇到问题时想想如果我是专家的话会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这么想这个事情会有什么漏洞吗,这样训练自己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考问题,我想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是否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