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软件行业没那么糟糕

受业内咨询大咖陈果的邀请,我加入了他发起的公号笔友群,在那里又结识了不少从业者。入乡随俗,我也尊称其为果总吧。

前段时间,果总发了两篇引起热议的文章。一篇是《中国企业软件行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另一篇为《按用户的需求去定制开发产品软件是错误的商业模式》。

作为供给侧出身的资深专家,果总这两篇文章里的很多观点,引发了产业界的共鸣。

而我尝试着站在客户侧的角度,谈一谈对企业软件行业的认知和体会。

两方碰撞一下,希望能给业界带来更全面的视野。

【企业软件市场没那么差】

中国企业软件行业是个“大词儿”,行业里除了供给方之外,还包含客户方和第三方。即便只是分析企业软件的供给方,也不能只盯着做产品的软件企业。

目前国内的企业软件产业中,提供标准能力的产品化软件,为客户提供定制化开发、软件人力外包等服务供应商,以及客户的自研IT团队,都是企业客户数字化能力的重要提供者。

在我看来,果总的标题是偷换了概念,借一个大的题目谈里面某一领域的问题。

如果把标题写成“中国企业软件领域的软件企业做产品很危险”,或者“中国企业软件行业必须走产品化的道路”,虽然内容和标题更匹配,但阅读量和热度会下降很多。

同在一个产业里,我和果总的很多观点是一致的:

目前中国企业软件行业里,服务(包括咨询)供应商和产品供应商这两类乙方形态,近几年过得都不舒服。

服务供应商要想进一步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就得走产品化的道路。

产品供应商试图通过定制化服务来提升规模,这样做很危险。

但由于成长的背景和经历不同,我和果总也有不少截然相反的观点:

企业客户有个性化需求,需要做定制化开发,这是合理的还是错误的?

客户拥有IT自研能力甚至自研团队,对企业软件行业是有利还是不利?

数字化能力国产化,以信创之名进行对国外成熟软件进行替代,是正确的决策还是劳民伤财的瞎折腾?

国内企业软件市场是在增长还是在萎缩?每个人的感知可能不同。但从行业里上市公司的年报看,增长的还是大多数;从公布的项目招标结果看,也没觉得投资收缩了很多。

在过去一年里,企业软件市场的各类玩家都觉得很艰难;但在我看来,企业软件市场整体活跃度仍是比较高的,既有对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热点的跟进,也有对此前数字化能力建设的延续和优化,可以说是全面开花。

国内企业软件市场目前的具体特征都有哪些?这是另一个大话题,今天暂时不深入分析,我们知道整个行业没那么糟糕就够了。

【国内客户不喜欢标准化的产品,这不是罪】

先说果总的第二篇文章,我确实不知道有哪家软件企业是“按用户的需求去定制开发产品软件”的。我看到软件企业进行产品功能和需求设计时,都会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对未来市场需求的洞察、分析与判断;

2、对现有客户需求的吸收、分解与实践;

3、对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对技术演进的研究。

不同的企业做不同产品的设计,这三部分的比例可能会不一样。但印象中没有把给一个客户做的定制开发直接变成产品,就直接拿出去卖的。

有一种近似的方式,叫“能力外溢”,就是某些企业把自用的数字化能力演变为产品。

亚马逊的AWS和阿里云是一种类型的成功案例。他们销售的产品是基于对自身既有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按照产品化的方式重构了平台,与最初自己用的东西不一样。

另一种模式的能力外溢是以产品+服务的方式,比如把企业自有客服包装为产品,承接企业的客服业务,也不是真正的产品化软件。

企业软件行业是否必须围绕标准化产品进行运作?对此我和果总的分歧相当大。

果总文章里的核心观点是:“企业软件从诞生之初是标准化产品行业,但在中国已经快被拖死成一个买卖码农人头的人力资源服务行业”。

果总认为国内的现状不合理,是错的。

而我的观点是:同样是企业软件市场,欧美成熟软件企业做出标准化产品,成功地引导并限制住了客户的需求,使用者只有选择权而无定制权;国内客户个性化需求旺盛是与我们当前的发展状态匹配的,巨大的市场空间催生出合理的模式,在不断迭代中前行

国内企业的个性化需求非常多,对定制化开发的要求比较高,原因是什么,是对还是错?这又是一个大话题,今天仍然暂不去分析,我们知道这是现实就够了。

【面对现实,是等死还是找死?】

目前国内企业软件的市场空间不仅足够大,而且还整体处于上升的状态。

但是,国内人力资源便宜,还很卷,过度的竞争表现为供给严重过剩,所以大家都过得很辛苦。

当产业处于这种状态时,往往是困境中蕴含着机遇。于是有的企业积极探索新模式,主动进行自我调整,希望能从红海中杀出来。

在试错过程中会有不少违背既有规则和习惯的行为,甚至不乏看起来荒谬的“昏招”,但过去我们不就是这么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吗?

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找死”。

以西方成熟软件企业为代表,将软件产品以及与之配套的管理体系奉为标准,不愿为中国的情况而调整,只是等着中国企业们回归“正统”。

实际上,西方成熟软件的产品研发往往是在海外统一完成,中国区客户提出的修改建议未必会被采纳,所以即便是想改也做不到啊。

这就是有些人所说的“等死”。

市场在变,此消彼长,目前固守不变的群体越来越弱势,市场和收益被积极应变的玩家抢走。

当然,也有可能是去找死的死得其所,企业软件行业重新回到产品化软件主导的格局。我认为这种状况能否出现,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看客户未来对数字化的需求能否逐步收敛;

二看产品化软件企业能否找到新的生态合作模式,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成本下降。

前者,在海外是趋势;但在国内未必。

如果只作为基本工具,比如考勤打卡、会议组织、文件发布等,使用产品化的企业软件是没问题的,不但可靠性高,还能节省成本。

即便企业走到了稳定发展阶段,降本增效成为核心任务,管理体系逐渐走向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如果企业认为数字化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将差异化手段建立在企业软件之上,那么企业软件仍要随需而变,产品化软件的应用范围仍非常有限。

产品化的企业软件提供统一规范的数字化能力,并不一定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而且对于企业来说还有一个顾虑:如果把自己的差异化手段建立在第三方提供的产品化软件上,会不会很容易就被其竞争对手复制移植?

同为海外企业在中国的本地化团队,外企员工换工作后能更快适应,因为管理流程大同小异,流程在产品化的管理信息系统里,企业之间比拼竞争的,是靠ERP之外的销售能力。

国内电信运营商发展业务时,无论是与渠道的结算,还是根据业绩给员工额外奖励,规则都非常复杂,而且会根据市场状况和业务重点进行调整,不是一成不变的。

商城如战场,业务部门冥思苦想出来的创意,最好能立刻自己用起来,而且竞争对手一时半会学不到。所以从定制开发个性化需求再到逐步实现自主掌控,就成了客户心中的碎碎念。

如果变更超出了软件产品支持的范围,那是客户放弃这个需求,还是想办法找厂商把这个功能做出来?

如果等到软件产品升级再支持这个新能力,就意味着购买同款产品的竞争对手也将同时拥有这种能力,差异化竞争的空间还能留多少?更不要说这个实现周期一定是超长的。

提升需求响应速度,降低个性化需求的实现成本,我认为解决办法恰恰是自研,客户拥有原生的数字化能力,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如果客户提升自研能力是企业软件行业的发展趋势,那么产业链的从业者都要思考,如何在变局中活下去。活下来的人,才有资格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才能继续在这个游戏里玩下去。

适者生存,在未来新的格局中,自己的存在价值在哪里,怎样做才能活下去?企业面临的这些问题,个人也一样要面对。

【结语】

果总在第二篇文章里,举了买鞋的例子。

耐克公司依据自己对需求的理解设计出了很多种专用运动鞋,认为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使用场景。

结果客户说鞋子不合适。

这时,耐克公司该做什么?

是对客户说“是你的脚长得不对”?

是修理客户的脚去 “削足适履”?

是分析客户的情况后回去优化产品?

还是直接放弃那些不匹配自己的客户?

  • 5
    点赞
  • 15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