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流:业务支撑那些事(三)

文 / 宁宇


  97年初移动电话漫游计费结算中心系统二期工程竣工,传输和软件的改造使得计费结算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与此同时,GSM迎来了大发展,不仅用户数和本地业务量不断攀升,漫游业务也快速发展。


  由于话单数量和结算金额每月保持着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所以还没到年底,二期系统就达到了设计容量,简单的硬件扩容只能解决容量不足的问题,而处理量级的提升,让我们都意识到:我们需要一套超大规模的漫游计费结算系统。


  移动电话漫游计费结算系统规模超大,在项目竞争中发生了很多故事,多到什么程度?当事人之一以此为蓝本出了一本很有名的书;而这本书还成了商战小说祖师爷;据说最近还要拍成影视作品。十多年过去了,当时的参与者能否共饮一杯酒?


  总部的系统是扩容改造升级,省级的改造则是脱胎换骨。


  97年之前,大部分省级计费体系是由两级构成:


  地市级计费系统负责话单的采集、批价、分拣,以及后续的出帐等。如果采集到的话单不是本地用户的通话,就转成标准格式送到省级系统。


  省级计费结算系统主要负责结算,处理各地市的漫游话单。如果话单是本省的(也就是省内漫游)话单,就把话单传给相应归属地市;如果不是本省的,就转给全国中心。


  这种两级计费系统的机制会造成话单的积压和延迟:虽然省系统和全国中心之间是15分钟交换一次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可能是几小时前的,甚至可能是几天、几个月之前的。而且,分散在各地市的计费系统参差不齐,许多都是自己员工编制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因此计费工作向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变革。


  要花加强改造,还是要寻找业务驱动力。规范的说法是:为进一步提高话单的及时率,防范欺诈风险,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加强计费工作的专业化管理,等等。而这些理由的目的只有一个——实现省级移动电话计费系统集中。


  为了做成这件事情,我们必须两线作战:


  首先是技术条线。前文讲过,以前计费数据都是要通过磁带机才能读出来的,如果还是采用这样的老旧技术手段采集数据,那么省级计费系统集中后,需要每个月地市往省会城市送磁带,操作性很差。于是96年起在全国推行的移动电话联机计费采集,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98年推全省集中计费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交换机都已经完成了改造,支持联机采集,因此只要地市和省会通过数据专线连接,就可以解决数据采集的技术问题。


  伴随着移动电话计费系统集中化,计费软件也逐渐步入了正规化专业化的阶段。有一批从事计费软件开发和运营的IT公司逐渐成长起来,同时也在实战中积累了大量的IT经验和人才队伍。关于集成商的话题,我以后会讲。


  除了解决技术问题,还要花时间做工作,解决内部问题。一方面是说服领导和职能管理部门,支持这项工作,给这件事情投钱。更难的一方面是说服各省计费中心的同事。


  那个时候,移动局无权无势,计费又是一个小专业,因此不太敢简单粗暴地要各省执行总部的指令。更多的还是对话沟通,答疑解惑,希望他们从内心认同集中化这一方向。


  当时计费内部的主要反对意见是两方面:一是计费软件成熟度问题,担心计费系统能否承担全省集中的大业务量。这个问题现在看来不值得一提,所谓的大业务量,不就是上百万客户的计费事件嘛;但当时确实是有技术风险的,更主要的是:需要承担责任。


  还有的反对并不能完全说出来:最早的计费程序都是自己开发的,有感情,如果省级计费集中,就要把营帐放到97里面,这些搞IT的心里不能接受。到后来我们一对一地做思想工作,说的多了,就整理出这么一条发展轨迹:


  “我们现在先把全省集中的计费系统做好,积累经验和技术,然后再将计费和营帐一起做全省集中;当这些都实现后,再将客服系统纳进来。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做企业级的数据仓库,以及电子商务了,等到这两个部分都做好,企业信息化就能够实现”。


  这是98年移动局做出来的移动业务支撑规划雏形,虽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事后,我们就是沿着这条路一步步走下去的。


  思想工作做通了,资源到位了,感谢当年邮电部和电总,拨了15亿巨款,在全国范围建设移动电话省级集中计费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计费系统的规模问题。


0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