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首先给出恶性通货膨胀的定义,然后解释了恶性通货膨胀出现时带来的社会成本,分析了恶性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最后用历史上德国和津巴布韦这两个国家出现过的恶性通货膨胀作为案例进行讨论。
恶性通货膨胀通常被定义为每月超过50%的通货膨胀。
1.恶性通货膨胀的成本
恶性通货膨胀的成本和前一节讨论的一样,但是这些成本由于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而更加明显。
(1)鞋底成本:在恶性通货膨胀下,企业经营者担心现金很快丧失价值而把大量时间精力放在现金管理上而不是生产和投资决策这类更有社会价值的活动上,使经济的运行效率降低了。
(2)菜单成本:企业不得不频繁变动价格,以至于印制和发送价格固定的产品目录都来不及了。比如20年代德国恶性通货膨胀期间的一家餐馆,服务员每30分钟报出一次新价格。
(3)相对价格大幅变动以至于改变了人们的行为从而不能正常地反映真实的供需情况。比如同样在德国恶性通货膨胀期间,顾客进入酒馆常常一开始就买两扎啤酒,因为第二扎的价格可能很快就上涨了
(4)扭曲了税收系统。在恶性通货膨胀期间,政府征税时计算出来的所得税的价值等到收到时往往会大幅减少了。
(5)生活上的不便。比如携带大量现金去购买日用品,现金的重量和体积已经失去了法定货币带来的便利性,政府力图通过在纸币上加越来越多的零来解决这个问题,但往往无法赶上飞涨的价格水平。
最终,法定货币会失去它作为价值储藏手段、计价单位和交换媒介的职能,人们会更愿意物物交换。
2.恶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恶性通货膨胀的表面原因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速度太快而导致的,那么为了制止恶性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必须降低货币增长率。
实际上,恶性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出现预算赤字这个财政问题,即政府支出大于税收,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不成,然后政府只好转向印钞,结果自然是迅速的货币增长和恶性通胀。(我的想法:直接征收更多的所得税也是一种选择,但是让公众难以接受会导致政权不稳,所以就换成货币铸造税这种相对隐蔽的方式。)
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正如前面讨论的恶性通货膨胀下税收系统扭曲,政府的实际财政收入减少,政府更依赖货币铸造税导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如下图显示,如此往复进入恶性循环。
最后,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减少发行货币的同时改革财政包括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财政改革减少对货币铸造税的需要才能降低货币增长速度最终结束恶性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不仅如Milton Friedman所说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且也是一种财政现象。
【案例研究之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
书中介绍了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恶性通货膨胀,并且用货币需求理论进行了分析。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同盟国要求支付巨额赔款。这些赔偿导致了德国的财政赤字,德国政府最终通过大量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
现象
如下图,即书中图5-6所示,图(a)显示1922-1924年间货币量和价格总体水平同步迅速飙升,图(b)显示了通货膨胀率和实际货币余额的反向运动关系。符合货币需求理论的分析结果,并且分析通货膨胀率达到最高点后开始下降但是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有滞后可能是因为公众预期高通货膨胀还要延续,所以实际货币余额晚一些才开始回升。
【案例研究之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货膨胀】
书中介绍了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货膨胀的背景、原因和政府的政策以及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
背景
1980年,津巴布韦(原名罗得西亚)脱离了英国殖民统治变成新的非洲国家。新的通货津巴布韦元取代了罗得西亚元。这个新国家成立后第一个十年的通胀率每年10%~20%。总统罗伯特.穆加贝从1980年当选一直连任,他的经济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目标之一是财富再分配。在20世纪90年代推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目的是把土地从殖民时代的少数白人手中取过来再分配给历史上没有公民权的黑人。
现象
2008年7月,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大约每天4%,不久后官方不再公布通货膨胀率数据,非官方报告表明通货膨胀继续加速,到2008年底完全失去控制。
分析
穆加贝的土地改革有两个恶果:第一是腐败,白人农场最终落入高级官员手中;第二是有经验的白人农场主逃离了津巴布韦,生产力下降,粮食大幅减产。经济产出的下降导致政府收入下降,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支付雇员的工资。货币扩张导致高通货膨胀。
穆加贝力图通过控制价格来对付通货膨胀,造成产品短缺和地下经济的增长(地下经济规避价格控制和税收征集),政府的税收收入进一步下降,引起了更大的货币扩张和更高的通货膨胀。
结果
最后,2009年3月,政府放弃本国货币,该国的恶性通货膨胀宣告结束。美元成为该国的官方通货,通货膨胀稳定下来并且在后来的年份里维持在低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