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三部曲是我很喜欢的电影,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请仔细思考下面这个场景:
客户进门就问最低多少钱,如何回应;
客户说你们家的东西卖的比别人家的贵,如何回应;
客户说预算不够,如何回应;
怎样才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员的两篇哲学名篇《实践论》和《矛盾论》给了我们回答
教员透过现象看本质独特的思考方式:
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以客户说预算不够为例,客户开口这样说,我们第一反应,是不了解客户的真实意图,不知道客户为什么这么说,客户是不是有购买的需求,还是单纯的询价,这时处在感知阶段。
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我们可以询问客户是不是今天就能购买,最低预算是多少,除了预算之外还有那些关注的,如品牌、质量、服务等,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第三步,感性认识质变到理性认识。
用发展的眼光,深刻理解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存在,矛盾的互相斗争,使得事物会不断发展。发展的眼光,是认为客观实际在永恒变化中,所以认识也要不断更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闹出“刻舟求剑”的笑话。
深刻不是简单地定性给个结论,而是准确地定量或估计。
举个例子,别人说客户预算不够,所以卖不出去,这是简单的定性认识。
你站出来说,客户因为近期周转资金紧张,目前预算10万,但是他下月有10万的回款,下月可以购买20万的产品,这是准确的定量或估计。
这就是所谓的“离开时间谈结果都是耍流氓”,因为不客观,因为这还不是事物的本质。
那么,你对这个事物的认识,就比别人更加本质。
总之,看透本质做出准确估量,靠的是详实的调查材料、数据和长期观察。包含认识论、定量定性、量变质变、矛盾对抗、联系和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