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SS第十讲 | 两因素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史上最全,做实验的看过来)

你好!欢迎来到《小白爱上SPSS》课程,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在科学研究中,经典实验设计是常用的实验范式,即将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前后测试,来比较实验干预效果。

然而,如果仅仅比较前后两次测试结果,那么就无法获知测量指标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的趋势变化。因此,有条件的话,有必要将过程中的测量数据也纳入研究,以更深入了解测量指标的时间变化趋势、不同时段的实验效果等。

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有很多种,这一讲主要以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为例进行方差分析。其中因素1为组别,为组间变量;因素2为测量次数,为组内变量。这种设计也称为混合实验设计。

同样,如同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一样,我们能分析各实验因素的主效应、交互效应和简单效应(啥主效应、交互效应?点击复习:第九讲 | 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

一、实战案例

小白想了解高强度间歇运动的减肥效果,随机抽取了24名肥胖大侠,随机分配到高强度间歇运动组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组。要求两组每天运动30分钟,持续干预12周。用BMI值衡量肥胖水平,BMI值共测试了3次:干预前的BMI值(BMI_0)、干预6周的BMI值(BMI_1)和干预12周结束的BMI值(BMI_2)。获得部分数据如下。问:高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运动对减肥有无作用?(部分数据如下,完整数据请回复【小白数据】下载)

二、统计策略

统计分析策略口诀“目的引导设计,变量确定方法”(啥意思?点击复习:一张脑图搞定!统计方法选择

针对上述案例,扪心六问。

Q1:本案例研究目的是什么?

A:比较差异。

Q2:本案例属于什么研究设计?

A:两因素重复测量实验设计

Q3:有几个变量?

A:有三个变量。

自变量1为运动干预,属于组间变量,分成两个水平:高强度间歇和中等强度;

自变量2为测试次数,属于组内变量,重复测量了三次;

因变量为BMI值,连续型变量。

Q4:变量类型是什么?

A:自变量1和自变量2均为分类变量

BMI值为连续型变量。

Q5:各组数据服从正态分布么?

A:需要检验。

若服从,采用两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如不服从正态,则采用Scheirer–Ray–Hare检验(目前SPSS统计软件没有提供Scheirer-Ray-Hare 检验,需要借助其他软件,比如R软件、SAS软件实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Olivia-gogogo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