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T-Thread Studio下的正点原子STM32F103ZET6开发————(6)内核基础

本文详细介绍了RT-Thread操作系统中的内核基础,包括线程调度、时钟管理、线程间通信与同步机制,内存管理和I/O设备管理。此外,文章还阐述了启动流程,程序内存分布以及自动初始化机制,帮助读者理解RT-Thread的运行原理。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接下来我们就学习RT-Thread的精华所在,内核,本节我们先学习内核基础

目录

一、内核介绍

1.1 线程调度

1.2 时钟管理

1.3 线程间同步

1.4 线程间通信

1.5 内存管理

1.6 I/O设备管理

二、启动流程

三、程序内存分布

四、自动初始化机制


一、内核介绍

内核是一个操作系统的核心,是操作系统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负责管理系统的线程、线程间通信、系统时钟、中断及内存等。

下图为 RT-Thread 内核架构图,可以看到内核处于硬件层之上,内核部分包括内核库、实时内核实现。

实时内核的实现包括:对象管理、线程管理及调度器、线程间通信管理、时钟管理及内存管理等等,内核最小的资源占用情况是 3KB ROM,1.2KB RAM。

1.1 线程调度

线程是 RT-Thread 操作系统中最小的调度单位,线程调度算法是基于优先级的全抢占式多线程调度算法,即在系统中除了中断处理函数、调度器上锁部分的代码和禁止中断的代码是不可抢占的之外,系统的其他部分都是可以抢占的,包括线程调度器自身。支持 256 个线程优先级(也可通过配置文件更改为最大支持 32 个或 8 个线程优先级,针对 STM32 默认配置是 32 个线程优先级),0 优先级代表最高优先级,最低优先级留给空闲线程使用;同时它也支持创建多个具有相同优先级的线程,相同优先级的线程间采用时间片的轮转调度算法进行调度,使每个线程运行相应时间;另外调度器在寻找那些处于就绪状态的具有最高优先级的线程时,所经历的时间是恒定的,系统也不限制线程数量的多少,线程数目只和硬件平台的具体内存相关。

1.2 时钟管理

RT-Thread 的时钟管理以时钟节拍为基础,时钟节拍是 RT-Thread 操作系统中最小的时钟单位。RT-Thread 的定时器提供两类定时器机制:第一类是单次触发定时器,这类定时器在启动后只会触发一次定时器事件,然后定时器自动停止。第二类是周期触发定时器,这类定时器会周期性的触发定时器事件,直到用户手动的停止定时器否则将永远持续执行下去。

1.3 线程间同步

RT-Thread 采用信号量、互斥量与事件集实现线程间同步。线程通过对信号量、互斥量的获取与释放进行同步;互斥量采用优先级继承的方式解决了实时系统常见的优先级翻转问题。线程同步机制支持线程按优先级等待方式获取信号量或互斥量。线程通过对事件的发送与接收进行同步;事件集支持多事件的 “或触发” 和“与触发”,适合于线程等待多个事件的情况。

1.4 线程间通信

RT-Thread 支持邮箱和消息队列等通信机制。邮箱中一封邮件的长度固定为 4 字节大小;消息队列能够接收不固定长度的消息,并把消息缓存在自己的内存空间中。邮箱效率较消息队列更为高效。邮箱和消息队列的发送动作可安全用于中断服务例程中。通信机制支持线程按优先级等待方式获取。

1.5 内存管理

RT-Thread 支持静态内存池管理及动态内存堆管理。当静态内存池具有可用内存时,系统对内存块分配的时间将是恒定的;当静态内存池为空时,系统将申请内存块的线程挂起或阻塞掉 (即线程等待一段时间后仍未获得内存块就放弃申请并返回,或者立刻返回。等待的时间取决于申请内存块时设置的等待时间参数),当其他线程释放内存块到内存池时,如果有挂起的待分配内存块的线程存在的话,则系统会将这个线程唤醒。

动态内存堆管理模块在系统资源不同的情况下,分别提供了面向小内存系统的内存管理算法及面向大内存系统的 SLAB 内存管理算法。

还有一种动态内存堆管理叫做 memheap,适用于系统含有多个地址且不连续的内存堆。使用 memheap 可以将多个内存堆 “粘贴” 在一起,让用户操作起来像是在操作一个内存堆。

1.6 I/O设备管理

RT-Thread 将 PIN、I2C、SPI、USB、UART 等作为外设设备,统一通过设备注册完成。实现了按名称访问的设备管理子系统,可按照统一的 API 界面访问硬件设备。在设备驱动接口上,根据嵌入式系统的特点,对不同的设备可以挂接相应的事件。当设备事件触发时,由驱动程序通知给上层的应用程序。

二、启动流程

rtthread_startup() 函数是 RT-Thread 规定的统一启动入口。一般执行顺序是:系统先从启动文件开始运行,然后进入 RT-Thread 的启动函数 rtthread_startup() ,最后进入用户入口函数 main(),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 $Sub$$main 函数调用了 rtthread_startup() 函数,其中 rtthread_startup() 函数的代码如下所示:

int rtthread_startup(void)
{
    rt_hw_interrupt_disable();

    /* 板级初始化:需在该函数内部进行系统堆的初始化 */
    rt_hw_board_init();

    /* 打印 RT-Thread 版本信息 */
    rt_show_version();

    /* 定时器初始化 */
    rt_system_timer_init();

    /* 调度器初始化 */
    rt_system_scheduler_init();

#ifdef RT_USING_SIGNALS
    /* 信号初始化 */
    rt_system_signal_init();
#endif

    /* 由此创建一个用户 main 线程 */
    rt_application_init();

    /* 定时器线程初始化 */
    rt_system_timer_thread_init();

    /* 空闲线程初始化 */
    rt_thread_idle_init();

    /* 启动调度器 */
    rt_system_scheduler_start();

    /* 不会执行至此 */
    return 0;
}

这部分启动代码,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初始化与系统相关的硬件;

(2)初始化系统内核对象,例如定时器、调度器、信号;

(3)创建 main 线程,在 main 线程中对各类模块依次进行初始化;

(4)初始化定时器线程、空闲线程,并启动调度器。

启动调度器之前,系统所创建的线程在执行 rt_thread_startup() 后并不会立马运行,它们会处于就绪状态等待系统调度;待启动调度器之后,系统才转入第一个线程开始运行,根据调度规则,选择的是就绪队列中优先级最高的线程。

rt_hw_board_init() 中完成系统时钟设置,为系统提供心跳、串口初始化,将系统输入输出终端绑定到这个串口,后续系统运行信息就会从串口打印出来。

main() 函数是 RT-Thread 的用户代码入口,用户可以在 main() 函数里添加自己的应用。

int main(void)
{
  /* user app entry */
  return 0;
}

三、程序内存分布

Keil 工程在编译完之后,会有相应的程序所占用的空间提示信息,如下所示:

linking... Program Size: Code=48008 RO-data=5660 RW-data=604 ZI-data=2124 After Build - User command \#1: fromelf --bin.\\build\\rtthread-stm32.axf--output rtthread.bin ".\\build\\rtthread-stm32.axf" - 0 Error(s), 0 Warning(s). Build Time Elapsed: 00:00:07

上面提到的 Program Size 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Code:代码段,存放程序的代码部分;

2)RO-data:只读数据段,存放程序中定义的常量;

3)RW-data:读写数据段,存放初始化为非 0 值的全局变量;

4)ZI-data:0 数据段,存放未初始化的全局变量及初始化为 0 的变量;

编译完工程会生成一个.map 的文件,该文件说明了各个函数占用的尺寸和地址,在文件的最后几行也说明了上面几个字段的关系:

Total RO Size (Code + RO Data) 53668 ( 52.41kB) Total RW Size (RW Data + ZI Data) 2728 ( 2.66kB) Total ROM Size (Code + RO Data + RW Data) 53780 ( 52.52kB)

1)RO Size 包含了 Code 及 RO-data,表示程序占用 Flash 空间的大小;

2)RW Size 包含了 RW-data 及 ZI-data,表示运行时占用的 RAM 的大小;

3)ROM Size 包含了 Code、RO-data 以及 RW-data,表示烧写程序所占用的 Flash 空间的大小;

程序运行之前,需要有文件实体被烧录到 STM32 的 Flash 中,一般是 bin 或者 hex 文件,该被烧录文件称为可执行映像文件。如下图左边部分所示,是可执行映像文件烧录到 STM32 后的内存分布,它包含 RO 段和 RW 段两个部分:其中 RO 段中保存了 Code、RO-data 的数据,RW 段保存了 RW-data 的数据,由于 ZI-data 都是 0,所以未包含在映像文件中。

STM32 在上电启动之后默认从 Flash 启动,启动之后会将 RW 段中的 RW-data(初始化的全局变量)搬运到 RAM 中,但不会搬运 RO 段,即 CPU 的执行代码从 Flash 中读取,另外根据编译器给出的 ZI 地址和大小分配出 ZI 段,并将这块 RAM 区域清零。

其中动态内存堆为未使用的 RAM 空间,应用程序申请和释放的内存块都来自该空间。

四、自动初始化机制

自动初始化机制是指初始化函数不需要被显式调用,只需要在函数定义处通过宏定义的方式进行申明,就会在系统启动过程中被执行。

用来实现自动初始化功能的宏接口定义详细描述如下表所示:

初始化顺序宏接口描述
1INIT_BOARD_EXPORT(fn)非常早期的初始化,此时调度器还未启动
2INIT_PREV_EXPORT(fn)主要是用于纯软件的初始化、没有太多依赖的函数
3INIT_DEVICE_EXPORT(fn)外设驱动初始化相关,比如网卡设备
4INIT_COMPONENT_EXPORT(fn)组件初始化,比如文件系统或者 LWIP
5INIT_ENV_EXPORT(fn)系统环境初始化,比如挂载文件系统
6INIT_APP_EXPORT(fn)应用初始化,比如 GUI 应用

初始化函数主动通过这些宏接口进行申明,如 INIT_BOARD_EXPORT(rt_hw_usart_init),链接器会自动收集所有被申明的初始化函数,放到 RTI 符号段中,该符号段位于内存分布的 RO 段中,该 RTI 符号段中的所有函数在系统初始化时会被自动调用。

关于内核对象的详细使用可以查看RT-Thread 官方文档 RT-Thread 简介

  • 23
    点赞
  • 23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打赏
    打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热爱跑流水灯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