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前言
在之前的‘物料分类账详述’一文中简单提到了移动平均价和标准价,这篇文章将进一步更深层的刨析V价和S价,主要分析V价在业务操作中的变化,博主也在学习阶段仅记录学习情况,欢迎大家相互交流批评指正
一、移动平均价和标准价
移动平均价会随着采购等业务的发生而动态变化,并且业务顺序会影响该移动平均价;
标准价则在业务流转中不会发生变化。
移动平均价的优缺点
优点:
- 物料入库,价格就会调整,月底的时候不需要处理差异,具体的,每一次入库调整物料价格的公式为:(原库存价值+采购订单入库价值)/(原库存数量+采购入库数量),这种情况下,无差异需要处理;
- 但特殊情况下:若当前库存为0,发票金额和采购订单金额有差异,则物料的价格差异会记到差异科目,因为无法记到库存里了;
- 使用V价,则通过物料凭证看到的金额是实际金额,使用S价,看到的则是标准价,只有当月末时月结后,才能看到物料的实际成本
缺点:
- 市场上某一种原材料的价格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当原材料的价格波动较大时,不同时期购入的原材料用在不同的半成品或产成品上,就会导致不同产品的材料成本不一样
- 当库存数量<发票上的数量时,产生的差异就不能全部放到库存上,需要计入差异科目,而这部分差异无法自动分摊,需要手动调整,若让库存全部吸收差异,那么会导致价格偏差较大,价格失真,这是不合理的
- 再者,这种只要物料入库,价格就会调整的特点,使得需要在创建采购订单时格外确保金额的正确性,因为如果金额录入错误,物料入库后价格就改变,之后的领料等操作就会按错误的价格领,后续纠正会很麻烦
标准价的优缺点
优点:
- 和用移动平均价不同的是,市场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不会影响生产订单(成本对象)的成本,因为采用的是标准价,某个物料用在不同的产品上,用的都是该物料的标准成本,当月末运行物料分类账后,进行全月加权平均时,才进行差异的还原处理
- 物料价格会在至少一个月内不变,因为物料的价格不随采购入库或发票录入而变,产生的差异只会计入差异科目,月底进行差异还原
缺点:
- 采用S价的计价方式需要配合ML功能,实现月底差异还原
- 月底运行物料分类帐后(一般都是月结后执行),才能看到材料的实际成本,若物料消耗到生产类的成本中心,是以标准成本计入制造费用的,只有在运行物料分类账后,差异重估到成本中心,形成制造费用余额,这部分金额需要手工调整
那什么情况下使用S价,什么情况下使用V价呢?
答:半成品和产成品都用S价计价方式;原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用S价或V价----若企业原材料价格波动大-》S价;----若原材料种类多-》用V价
二、移动平均价的变化
移动平均价会随着业务操作而发生变化,并且业务的先后顺序不同会导致价格不一样,以下是两种不同的先后顺序举例
1、先录入发票再领料
即采购业务完成后再领料
业务场景及条件:
业务操作 | 累计库存数量 | 累计库存金额 | 差异余额 | 移动平均价 |
---|---|---|---|---|
初始库存100个,单价2 | 100 | 200 | 0 | 2 |
采购入库100个,单价2.2 | 200 | 420 | 0 | 2.1 |
采购发票100个,单价2.4 | 200 | 440 | 0 | 2.2 |
生产领料150个 | 50 | 110 | 0 | 2.2 |
差异分配 | 50 | 110 | 0 | 2.2 |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采购入库:
累计库存数量 = 初始库存 + 采购入库数 = 100 +100 = 200
累计库存金额 = 初始库存金额 + 采购入库金额 = 200 + 100 * 2.2 = 420
移动平均价 = (初始库存金额 + 采购入库金额)/(初始库存数量 + 采购入库数量)= (200+220)/(100+100 ) = 2.1
采购发票:
累计库存金额 = 初始库存金额 + 采购发票价 = 200 +100 * 2.4 = 440
移动平均价 = (初始库存金额 + 采购发票价格)/(初始库存数量 + 发票上的数量) = ( 200 + 100 * 2.4 )/ (100 +100)= 2.2
生产领料:
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