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ITU 5G需求的制定
国际电信联盟(ITU)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由无线电通信(ITU-R)、电信标准化(ITU-T)、电信发展(ITU-D)三大核心部门组成,其中5G的相关标准化工作主要是在ITU-R WP5D工作组下进行。
2015年6月,ITU正式确定IMT-2020为5G系统的官方命名,而我国主推采用IMT-2020为5G官方命名。
5G支持的三大应用场景:1:增强移动宽带(eMBB)、2: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3: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ITU在2015年提出了TMT-2020系统的8大关键能力指标:1:峰值速率、2:移动性、3:时延效率、4:频谱效率、5:用户体验速率、6:连接数密度、7:流量密度、8:能效。
其中5G用户体验速率可达100Mbit/s至1Gbit/s,能够支持移动虚拟现实等极致业务体验;5G峰值速率可达10~20Gbit/s,流量密度可达 10Mbit/(s-m'),能够支持未来千倍以上移动业务流量增长;5G连接数密度可达100万个/平方千米,能够有效支持海量的物联网设备;5G传输时延可达毫秒量级,可满足车联网和工业控制的严苛要求;5G能够支持500km/h的移动速度,能够在高铁环境下实现良好的用户体验。此外,为了保证对频谱和能源的有效利用,5G的频谱效率将比4G提高3~5倍,能效将比4G提升100倍。
1.2 中国参与5G需求的研究制定
5G关键性能指标应主要包括用户体验速率、连接数密度、端到端时延、流量密度、移动性和用户峰值速率。其中用户体验速率、连接数密度和时延为5G最基本的三个性能指标。
中国提出了“5G之花”来表征5G关键能力,红花绿叶,相辅相成,花瓣代表了5G的六大性能指标,体现了5G满足未来多样化业务与场景需求的能力,其中花瓣顶点代表了相应指标的最大值;绿叶代表了三个效率指标,是实现5G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1.3 5G标准的制定过程
阶段一(里程碑2015年底):确定5G技术的宏伟蓝图
阶段二(里程碑2017年6月):确定5G技术方案的最小技术指标要求及其对应的评估方法,为后续候选技术方案的评判服务
阶段三(里程碑2020年底):征集5G候选技术方案并评估确定5G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