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概述
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2.浅析5G网络
注:release15,release16都是5G的协议标准。
5G三大场景
EMBB
URLLC
URLLC
总结、
3.3GPP(5G的制定组织)
注:R15侧重EMBB。R17侧重MMTC。R18计划2023冻结。
4.5G系统概述
三个一般服务
四个赋能工具
5.5G关键能力
注:一般5G为4G的10倍。
注:红色为5G高提升所使用的技术。
5G无线接入网
2.1 4G网络架构
注:UE与eNB之间为uu接口;eNB与eNB之间为X2接口;eNB与核心网EPC之间为S1接口。
2.2 5G网络架构
注:NSA为5G过渡阶段,最终都为纯5G.
注:5G网络架构组成为:核心网,接入网,承载网。用户设备为UE(及手机)。
注:核心网与CU(集中单元)之间为回传;CU与DU之间为中传;DU与AAU之间为前传。
接入网三个实体:
CU(集中单元):负责处理非实时协议和服务。
DU(分布单元):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
AAU(有源天线处理单元):BBU部分物理层功能和RRU天线组合为AAU。
接入网模式:(1)分布式部署。(2)CU云化,DU分布式部署。(3)CU云化,DU集中式部署。在这种中CU与DU各自采用集中式部署,这种方式实现更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
注:5G核心网的控制面和用户面更加分离。控制面为AMF(类似4G中的MME),用户面为UPF(类似4G中的SGW和PGW)
2.3 小基站概述
(1)小基站一般用于提高家庭,办公室以及公共场所中用户体验,减少客户流失。
(2)小基站与宏基站区别
2.4 小基站的趋势和分类
(1)小基站用于区分宏基站,具有更灵活,更轻量,更适用于多样化场景特点。
注:随着无线数据业务的爆发性增长,密集部署技术成为解决未来通信网络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基站密度部署技术标准化,将带来巨大的效率提升。
(2)小基站挑战:1.与WIFI的竞争.2.3GPP各个公式标准化内容不一致。3.频率管制不确定性。
(3)小基站分类:
注:皮基站和飞基站用的最为广泛。他们的相同点是都是独立无线设备,提高户外所以。不同点是飞基站输出功率很低,设计用于小型场所,如公寓。皮基站未来解决特定区域的室内无线覆盖问题,用于大型写字楼。
(4)微基站不仅可以解决宏基站无法覆盖特定区域问题,还可以用于热点覆盖区域,吸纳高密度流量。还可以用于农村。
2.5 CU DU
使用基站虚拟化,并装载到服务器中:解决安装一个基站需要大量的工作和设备。
CU DU分离概念,CU充当集中控制单元,DU则是分布在各处的单元,共同组成gNB
注:AAU=RRU+天线;BBU=CU+DU。每个基站使用一个DU,并同时使用一个CU。
(1)CD:处理非实时行的无线高层协议栈功能和部分核心网功能下沉和边缘应用业务部署。
(2)DU:处理物理层功能和实时性需求的层2功能。
(3)AAU:原BBU基带功能部分上移,降低DU~RRU之间的传输带宽。
注:CU包含RRC和PDCP。DU包含RLC,MAC和PHY层。AAU包含Low-PHY和RF。
2.6 eCPRI
CPRI(共用公共无线电接口)用于4G网络中BBU与RRU之间的协同工作。
eCPRI(增强型共用公共无线电接口)用于5G中AAU与DU之间的协同工作。
注:基站的基带单元BBU与射频单元RRU之间采用光纤进行连接。BBU在机房,RRU以拉远的方式分布各个区域。
注:CPRI用于BBU与RRU之间传输物理层数据(承载用户数据和大量物理层信息),在2/3/4G中,一般的CPRI接口使用10Gbps的光模块就够了。
注:随着5G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天线配置的提升,传统的CPRI接口速率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需要引入eCPRI。
注:
eCPRI传输距离最低100m,最高20千米。远超过4G CPRI的10千米。
eCPRI接口的最大允许带宽达到了25Gb/s,是4G的2.5倍。
2.7 5G室内覆盖
室内分布系统原理:通过各种室内天线,将移动通信基站的信号均匀的分布到室内的每一个角落。
5G时代室内覆盖(5G的高频信号很难从室外穿透到室内):超过70%的5G应用场景发生在室内,如智慧家庭,智能工厂,AR/VR等。
常见新型数字室分系统:爱立信的Radio Dot,中兴的Qcell,华为的LampSite。
注:只有新型数字型室分系统才能满足5G的高频,大带宽,低时延的要求。
2.8 了解天线原理
天线是无线信号辐射和接收的重要器件:手机通过基站接收到移动通信网络中来的,而基站与手机之间信号的收发是由天线完成的。(由反射板,振子,馈电电路,天线罩构成)
1.天线作用:
(1)将电信号转化为无线电波发射到空间中。
(2)从空间中收集无线电波并转换为电信号的辐射体。
注:基站天线一般被安装在铁塔或高楼等高处。
2.天线分类:
(1)定向天线:有明确指向性的天线。优点是信号传输距离远,能量集中。用于远距离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
(2)全向天线:向四周均匀发射信号的天线。用于大范围覆盖的场景。如无线局域网,蓝牙等短距离通信技术。
(3)室分天线:专门用于室内覆盖的天线,通常被安装在墙壁上或天花板上。
3.天线基本工作原理:当电流通过帧子时,振子会产生交变的电场的磁场。进而形成电磁波,电磁波通过空气或其他介质传播,最终被接收天线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
2.9 了解天线参数
天线重要参数:极化方式,天线方向性,波束宽度以及倾角。
单极化(逐渐被淘汰):只发射或接收单一极化方式的电波。(发射和接收使用同一根线实现)
双极化(主流):同时发射或接收两种不同极化方式的电波。(由两根彼此正交的天线封装在同一个天线罩中组成的)(发射使用一根线实现,接收使用新的一根线实现)
方向性:全向辐射和定向辐射。
注:
(1)波束宽度越窄,方向性越好,作用距离越远,抗干扰能力越强。
(2)辐射强度降低3dB = 功率密度降低一半。(dB=10log(W))
注:机械下倾主要用于定向天线。电子下倾主要用于全向天线。
2.10 了解天线参数2
天线相关参数:前后比,阻抗,驻波比和天线增益。
(1)前后比(天线对后瓣信号的抑制能力):天线主瓣信号与后瓣信号的最大值之比。过低会导致越区覆盖。
(2)阻抗: 天线阻抗一般全部为50欧姆。
(3)驻波比(VSWR):天馈线与基站匹配程度的指标,范围1~无穷大,越小越好,一般要求小于1.5,但是实际中要求小于1.3。
(4)天线增益:用于衡量天线朝一个特定方向收发信号的能力。(增益=lg(实际天线功率/理想点源功率))
注:dBi=dBd+1.25
2.11 如何进行天线选型
市区:双极化,定向天线,波束宽度60°~65°,天线增益15~18dBi,固定电下倾或者电调天线。
农村/郊区:半功率角较大定向天线,波束宽度90°,105°或120°,天线增益16~18dBi,机械下倾天线。
公路(大部分在农村和郊区,特点:接收设备的运动速度高):窄波束高增益的定向天线,天线增益17~22dBi,机械下倾天线。
山区(特点:有山体阻挡):全向天线或定向天线,全向9~11dBi或定向15~18dBi,零点填充或预置下倾角的天线。
2.12 Massive MIMO天线介绍
4G的MIMO技术无法满足数量级提升的需求,Massive MIMO大规模多路多处技术应运而生。
大规模天线技术:在基站端安装成百上千天线阵列,利用空分多址的原理,同时服务多个用户。(基站所服务的用户设备数目远远少于基站天线数目),大大提高频谱利用率。
Massive MIMO特点:
(1)大规模天线:在基站端,装备了大规模的天线阵列,利用多根天线形成的空间自由度及有效的多径分量,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
(2)多频天线:可以同时接收多个频段信号。
(3)多波束天线:采用多波束使扇区分裂,从而增大容量。
2.13 5G系统中的常见接口
如:NR空口,NG,Xn,F1接口。
(1)NR空口:UE与gNB之间的接口(于R15的2018年6月批准)
注:网络层L3是空中接口的实际使用者。
(2)NG接口:5G核心网与基站之间的接口,其中NG可以分为NG-C(NG控制面接口:接入网与AMF)和NG-U(NG用户面接口:5G接入网与UPF)。
(3)Xn接口:用于连接两个NG-RAN节点(用于基站之间),其中Xn可以分为Xn-C与Xn-C接口
(4)F1接口:CU与DU之间的接口,其中F1分为F1-C(CU-C与DU),F1-U(CU-U与DU)。
2.14 5G帧结构及物理资源
资源分为时域和频域资源。主要分为帧结构,频域资源和BWP技术。
(1)NR帧结构:
1.时域:
帧:一帧为10ms。
半帧:一帧为两个半帧,一个半帧为5ms。
子帧:一帧为10个子帧,一个子帧为1ms。
时隙:时隙是时域上的最小单位,5G中一个子帧的时隙数不定,有μ决定。
2.频域:
子载波:子载波是频域上的最小单位,子载波间隔有μ决定。
注:CP分为Normal(常规循环前缀)和Extended(拓展循环前缀)。
注:在频域上:RB=12*RB。
注:在频域上:CCE=6*REG。REG=12*RE。
3.BWP:
BWP:带宽部分,理解为UE的工作带宽,UE只能在激活的BWP范围内收发消息。
2.15 5G物理信道及参考信号
信道:传输信息的通道。
无线通信系统中,信息的发送不然会涉及接口协议模型,而协议模型中,层与层之间通信是通过所对应的传输通道(信道)所处位置不同,信道的称谓也有所差异。
(1)逻辑信道(定义了传输的内容):RLC层与MAC层之间。其中逻辑信道分为用于传输平面信息的控制信道和用于传输用户平面信息的业务信道。
控制信道:BCCH(广播控制信道),PCCH(寻呼控制信道),CCCH(公共控制信道),DCCH(专用控制信道)。
业务信道:DTCH(专用业务信道)
(2)传输信道(负责通过什么样的特征数据和方式来实现物理层的数据传输服务):MAC层与PHY层之间。
下行传输信道:BCH,PCH,DL-SCH。
上行传输信道:RACH(随机接入信道),UL-SCH。
(3)物理信道与信号:PHY层与UE之间。
简称 | 下行物理信道与信号名称 | 功能简介 |
SS | 同步信号 | 用于时频同步和小区搜索 |
PBCH | 广播信道 | 用于承载系统广播消息 |
PDCCH | 下行控制信道 | 用于上下行调度,功控等控制信令的传输 |
PDSCH | 下行共享数据信道 | 用于承载下行用户数据 |
DMRS | 解调参考信号 | 用于下行数据解调、时频同步等 |
PT-RS | 相噪跟踪参考信号 | 用于下行相位噪声跟踪和补偿 |
CSI-RS | 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 | 用于下行信道测量,波束管理,RRM/RLM 测量和精细化时频跟踪等 |
名称 | 上行物理信道与信号名称 | 功能简介 |
PRACH | 随机接入信道 | 用于用户随机接入请求消息 |
PUCCH | 上行公共控制信道 |
用于 HARQ 反馈,CQI 反馈,调度请求指示等 L1/L2 控
制信令
|
PUSCH | 上行共享数据信道 | 用于承载上行用户数据 |
DMRS | 解调参考信号 | 用于上行数据解调,时频同步等 |
PT-RS | 相噪跟踪参考信号 | 用于上行相位噪声跟踪和补偿 |
SRS | 测量参考信号 | 用于上行信道测量,时频同步,波束管理 |
2.16 .高频通信概述
补充:
1.营运商所用频段:
(1)中国电信:3400MHz~3500MHz。
(2)中国联通:3500MHz~3600MHz。
(3)中国移动:2515MHz~2675MHz 和 4800MHz~4900MHz。
(4)中国广电:4900MHz~4960MHz。
2.高频通信不足:
(1)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大。
(2)穿透损耗
(3)衍射绕射损耗
(4)雨衰和大气影响
3.毫米波:30GHz~300MHz的电磁波
4.2023年1月4日,工信部发布相关毫米波通知。
2.17 5G毫米波
(1)毫米波:波长为1mm~10mm,波动频率为30GMz~300MHz。
(2)5G标准:Sub-6GMz(6000MHz一下频段,即厘米波)和毫米波。
补充:毫米波同时也有利于降低交互时延。
5G工作频谱:(1)FR1(5G主频段:厘米波):410~7125MHz
(2)FR2(5G扩展频段:毫米波),24250~52600MHz。
2.18 多天线技术
多天线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站址,提升单站容量来解决未来容量问题。
2.19 同时同频全双工

2.20 D2D通信技术
D2D:端到端直接通信技术。也称终端两个对等的用户节点直接通信的一种通信技术。在该技术的应用下,用户通过 D2D 进行通信连接,避开了使用蜂窝无线通信,因此不使 用频带资源。而且,D2D 所连接的用户设备可以共享蜂窝网络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D2D优势:D2D通信有着较高的数据速率,较低的时延和较低的功耗。
注:实现D2D实现,需要先实现D2D同步。
注:模式2不受UE是否在网络覆盖内的限制。
2.21 超密集组网

2.22 载波聚合和双连接技术
解决可供分配的无线资源不够用,通信设备在某些情况下不够充分。
(1)载波聚合:将2个或两个以上的载波单元聚合在一起以支持更大的传输带宽。(物理层最多支持聚合16个载波)
(2)双连接技术:手机在连接态下可同时使用至少2个不同基站的无线资源。最主要的是EN-DC
2.23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
3. 5G承载网
3.1 5G承载网架构

(2)汇聚层:在接入层上面(城市大马路)速率比接入层高(622兆/bits~10Gbits
(3)核心层(城市主干道):1Gbits~10Gbits
(4)骨干层(省高速公路):省干网,国干网,只要跨省才用(10Gbits~Tbits)
3.2 前传,中传和回传
注:
(1)集中单元CU:将4G基带处理单元BBU的非实时部分分割出重新进行定义。
(2)CU主要负责处理非实时的协议和服务。(PDCP分组数据汇聚层与RRC无线资源控制层)
(3)CU同时融合了一部分从核心网下沉的功能,设计核心网的部分用户面功能,作为集中管理节点存在。
(4)DU分布单元:将BBU的剩余功能重新定义为DU。
(5)DU主要负责处理物理层协议和实时服务。(RLC无线链路控制,MAC媒体介入控制,High-PHY物理层上部的协议)
(6)AAU是BBU的部分物理层处理功能,与原RRU远端射频单元,与无源天线三部分合并在一起。
(1)前传:AAU~DU(使用eCPRI接口,时延要求高,距离1~2KM,以光层传输技术为主)
(2)中传:DU~CU(时延应小于3ms,距离40~80KM)
(3)回传:CU~核心网(统计复用,点到多点,距离200KM已内)
注:前传,中传,回传都属于承载网。
3.3 5G承载网部署
1.5G承载网部署概述
注:承载主要由城域网与骨干网共同组成。
2.前传连接方式
前传:AAU到DU
2.1光纤直连方式
每个AAU有源天线单元与DU分布单元全部采用光纤点到点。(两两端口可需通过光纤连接)
2.2无源WDM方式
即波分复用方式,将彩光模块安装到AAU和DU上,通过无源设备完成波分复用功能利用一对或者一根光纤提供多个AAU到DU的连接。
注:彩光模块特指光模块,也称波分光模块,用于实现将不同波长的光信号合成一路。
不易管理,故障定位较难。
2.3 有源WDM/OTN方式
在AAU站点和DU机房中配置响应的WDM/OTM设备,多个前传信号通过WDM技术共享光线资源。
注:相比无源WDM方案,组网更加灵活,能支持点对点和环网,同时光纤资源消耗并没增加。
2.4 微波技术
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便于施工,通过微波进行数据传输,适合位置偏远,视距空旷,光纤无法到位的情况。(易受环境影响)
2.5方法对比
注:5G热点地区的带宽比一般地区带宽更大,节点更多,高频站更多。
3.4 5G承载网方案
4. 5G核心网
4.1 5G核心网演进
4.2 5G组网方式
(1)独立组网分为SA(独立组网,5G核心网与5G接入网)和NSA(非独立组网,5G核心网和4G接入网等)。
(2)SA包含选项option2,5。NSA包含选项option3,4,7。
(3)现在用的为option3x,option2是5G部署的最终模式。
4.3 核心网架构
4G核心网网元:
(1)MME(移动管理实体):网络连通性管理,包括用户终端的认证和授权,会话建立和移动性管理。
(2)SGW(服务网关):数据包路由和转发,将接收到的数据转发给指定的PGW,并将返回的数据发给基站。
(3)PGW(分组数据网网关):负责接入的用户分配IP地址,以及进行用户平面QoS的管理。
(4)HSS(归属用户服务器):用户数据集,为MME提供用户相关的数据。
注:MME承担用户面功能。SGW和PGW既承担用户面,又承担控制面。导致用户平面与控制平面的耦合。
5G核心网网元:
注:与4G核心网网元对比,5G核心网更加注重功能的单一化。它是基于网络功能的架构。解决了耦合问题。
4.4 NFV技术
NFV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作为网络虚拟化的一个全新分支。其理念是:将标准化的网络功能应用在统一制式的硬件上,不同于传统物理设备中,软件与硬件强绑定的关系,在NFV架构中,实现各种网络功能的标准化软件,是必须能够应用的。
(虚拟化技术的实现技术之一NFV:是运营商为了减少网络设备成本,以及场地占用,电力消耗等运维成本而建立的快速创新和开放的系统,重在高性能转发硬件和虚拟化网络软件)
注:NFV就是服务器虚拟化技术。
网络虚拟化技术:
(1)奴虚拟专用网络
(2)可编程网络
(3)虚拟局域网络
(4)叠加网络
(5)基于SDN的网络虚拟化
4.5 SDN技术
SDN软件定于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将控制面与数据面分拆,网络智能的逻辑集中化,以及将物理网络通过标准接口从应用和服务中抽象出来。
(虚拟化技术的实现技术之一SDN:为了生成网络的抽象,从而快速的进行网络创新,重点在集中控制,开放,协同,网络可编程)
作用:提供集中式控制可编程网络。
SDN价值:
(1)网络业务快速创新
(2)简化网络
(3)网络设备白牌化
(4)业务自动化
(5)网络路径流量优化
SDN与NFV共同被认为是未来网络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
4.6 SBA架构
SBA服务化架构技术:5G核心网将微服务概念引入,构建了面向业务的SBA架构,从而实现了低耦合加高内聚的技术的升级。因此5G核心网拥有了更方便更灵活,能够i引入垂直行业的架构,即服务化的架构。
SBA交互模式:
(1)Request与Response模式
(2)Subscribe与Notify模式
4.7 网络切片技术
网络切片实现原因:由于万物互联连接量,需要对网络进行分流处理,防止网络堵塞。
网络切片:
(1)将一个物理切割到多个虚拟的端到端的网络,且各切片之间可相互连接。
(2)网络切片作为一个完整的逻辑网络,可以独立承担一部分或者全部的网络功能。
注:网络切片的先决条件是NFV,比如核心网,NFV先从传统网络设备中分离软硬件,硬件由通用服务器统一管理,软件则由不同的NF承担,以实现灵活的满足业务需求。(“切”实际上在进行资源重组)
4.8 MEC多接入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
(1)通过在网络边缘的数据中心或在数据集源附近进行数据处理来优化云计算系统的一种方法。(2)与将数据上传到远程的云端进行处理相比,边缘计算在靠近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并提供计算和存储服务,在架构上,它是将应用,内容和移动网络核心网的部分业务处理和资源调度功能一同部署到靠近终端用户的网络边缘,通过业务靠近用户处理,以及应用,内容与网络的协同,实现可靠,极致的业务体验。
注:MEC概念最初于2013年出现。2016年将MEC拓展为多边缘计算。
注:MEC是包含于边缘计算,也包含于云计算,边缘计算有快速性,但是智能化低,可以直接接到终端特点。
5. 5G网规网优
5.1 无线网络规划流程
网络规划一般流程1:
(1)需求分析:确定网络结构,确定未来指标,确定地理环境,连接业务需求,无线参数规划.
(2)规模估算:选择传播模型(地形,建筑物..),覆盖规划(一个站的覆盖半径,面积..),确定时隙配置(移动8:2,电信和联通:7:3),确定站型配置(全向站,定向站(多数))
(3)站址规划:站点分布(2~3地址中最合理),站址的筛选(需要考虑地理,交通,环境)。
(4)网络仿真
(5)无线参数规划:频率,功率,传播特性等
网络规划的一般流程2:
(1)规划前期的准备工作
(2)预先规划:覆盖规划,容量估算,站址规划
(3)精确的覆盖规划:覆盖,容量,参数,性能评估。
5.2 无线传播模型分析
无线传播模型:未来准确的研究电磁波的传播而设计的而一种数据模型。
注:lgd增函数,所以电波频率越高和传播距离越大,会导致路径损耗越大。
注:频率越高,衰减越大,基站天线越高,衰减越小。
注:(1)大城市中心Cm=3dB,中等城市Cm=0dB
(2)越密集的城市区域,衰减越大。
5.3 下行链路预算
链路预算:在通信系统中,对一条完整通信链路中的每以部分(增益与损耗)进行核算。
链路预算组成:(1)移动台(2)路径损耗(3)余量(4)天线增益(5)馈线损耗(6)基站
链路方向:(1)上行:基站到终端 (2)下行:终端到基站
5.4 PCI规划
(1)PCI(物理小区标识):每一个5G小区对应一个PCI,用于无线侧区分不同的小区。
(2)PCI组成:SSS(辅同步码0~335),PSS(主同步码{0,1,2})。PCI=3*SSS+PSS(范围0~1007,一共1008个)
(3)当两个相邻的小区使用同一个PCI会产生PCI冲突,UE无法接入这两个小区。
(4)默一个小区的两个相邻小区使用的PCI相同时会产生PCI混淆。此时会产生切换错误。
(5)PCI原则:不冲突原则,不混淆原则,最优化原则,前瞻性原则。
5.5 5G网络优化概述
通过“提高利润率”,“节省成本”,“提高网络运营指标”,“提高运营质量”来实现最大化用户价值。
(1)需要优化内容(按项目分):工程优化,日常优化,专项优化。
(2)需要优化内容(按工作内容分):处理投诉,数据采集分析,参数优化,重大活动保障。
5.6 5G网络测试基础
无线网络测试:
(1)DT测试(车载测试):动态
(2)CQT测试(定点测试):静态
测试参数:RSRP,RSRQ,SINR,RSSI
(1)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L3中-156~-31dBm,L1中-140~-44dBm
(2)RSRQ(参考信号接收质量):-43~-20dB
(3)SI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23~-40dB
(4)RSSI(接收信号强度指示):-110~-48dBm
5.7 探究5G KPI关键指标
(1)KPI关键性能指标:是评估无线接入网侧性能的重要工具。通过5G网管后台采集的名类Counter通过时间计数器统计而得。
(2)5G KPI总体架构:5G接入类指标;5G移动性指标;5G服务完整性指标;NSA DC接入及移动性指标。
5G接入类指标:
RRC无线资源控制(RRC建立成功率);
NG接口信令(NG接口信令连接成功率,NG接口是接入网与核心网之间的接口);
Qos Flow服务质量流建立(Qos Flow建立成功率——>无线接通率)
5.8 探究5G KPI关键指标
(1)5G移动性指标
注:
1.同频切换出包括:站内切换和站间切换出。系统间切换入:站间切换入和站间切换入。
2.切换出是在原小区侧的统计。切换入是目标小区侧的统计。
(2)5G服务完整性指标
注:
1.用户上下行.....用来评估上下行容量状况,单位Mbit/s。
2.用户下行....反应用户以网络接收对应的速率。
(3)NSA DC接入及移动性指标
注:
1.SG接入的主网方式引入双连接概念。信令面由主站处理,用户面可选择主站/从站。
2.NSA DC架构下4G主站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估:辅站添加或辅站小区变更。
5.9 分析弱覆盖
(1)5G网络一般只采用SSB的RSRP(信号强/弱)和SINR(质量好/坏)作为覆盖评估的主要指标。
(2)当RSRP<=-110dBm 或者 SINR<=-3dB 时,被判定为弱覆盖。
(3)弱覆盖常见原因:网络规划问题;网络施工质量问题;小区发射功率过低;阻挡严重;新的覆盖需求。
(4)弱覆盖优化方法:
1.调整方位角(保证天线主瓣方向覆盖到弱覆盖区域)
2.调整下倾角(大->信号近)
3.增大发射功率(不要过度增加)
4.增加gNB(增加基站/补点建设)
5.10 分析跨区覆盖
(1)越区覆盖:一个小区的信号范围远近超出了规划的覆盖范围,并对其他小区产生了干扰。
(2)影响:1.对周边扇区带来了干扰。2.易引起邻区缺失。3.易引起切换失败。4.易重叠覆盖。
(3)越区覆盖优化方法:1.调整下倾角。2.调整方位角。3.降低发射功率。4.降低天线高度(使传播范围降低)
5.11 分析重叠覆盖
重叠覆盖:指多个小区在深度交叠,RSRP(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比较好,SI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比较差,或者多个小区之间切换,用户体验感差。
注:重叠覆盖的本质信号过多(不可行)——>只能使用一个基站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