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动实施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城市道路交叉口精细治理工作,充分发挥精品治理案例引领作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组织开展了城市道路交叉口精细治理全国精品案例遴选工作,遴选出问题隐患路口治理、关键控制路口提升、信号控制优化路口、慢行品质改善路口、不规则路口优化、智能化管控路口等六类100个全国精品案例。本系列将陆续按类别刊发相关交通精细治理案例。
慢行品质改善路口(上)
路口慢行交通组织的规范性、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慢行出行品质,本文针对当前城市路口慢行交通组织在安全保障和秩序管理这两方面存在的典型问题,结合全国各地案例,分析并总结了问题原因与对应措施。
非机动车左转冲突
左转非机动车按照机动车左转相位通行时,由于非机动车数量较多且车流存在膨胀效应(当某方向左转相位放行时,左转非机动车由于并排行驶并为保持安全横向间距,从而使车队宽度膨胀),占用较多通行空间,并与同向及对向左转机动车存在交织冲突,由此导致左转非机动车过街有安全隐患,且机动车左转通行效率下降。
治理措施解析
✍
采取非机动车二次过街方式,并设置专用过街通道和待行区
案例1:福州长乐路塔头路路口通过在渠化岛内精细设置行人和非机动车一次和二次街等待区,以及非机动车专用过街通道,明确行人和非机动车等待和通行区域;设置非机动车左转通行绿波,减少非机动车二次等待时间,避免等待溢出。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过路口时间缩短,路口机动车和排队长度缩短。
图/福州长乐路塔头路路口慢行一体化二次过街
案例2:绍兴兴盛街官河南路路口通过采用行人与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的形式,实现路口区域内的慢行交通等候区、慢行交通过街区与机动车通行区空间分离,设置二次过街告示标志,对非机动车二次过街进行引导和管制;设置宽度为8.5米的慢行交通过街通道,分布为“5米人行道+0.5米间隔+3米非机动车道”,满足慢行交通过街需求,配套设置非机动车信号灯;行人一次过街距离≥16米时设置行人二次过街安全岛。
图/绍兴盛街官河南路路口慢行一体化二次过街
路口右转三角区机非冲突
路口右转机动车转弯半径较大,存在视野盲区,大型车辆右转存在内轮差,易碾压在三角区内等候的行人及非机动车;由于路口机动车右转弯不受信号控制,当机动车右转弯车速较快时,无法及时发现右侧直行或者左转弯的非机动车,易发生交通事故。
治理措施解析
✍
增设预警设施,采取右转必停管理措施
案例1:嘉兴昌盛路文昌路路口引入右转内轮差预警系统,当路口非机动车道停止线上游预告区和下游内轮差危险区范围内有行人、非机动车进入时,设置于入口非机动车道停止线附近和右侧相交道路出口处的预警系统主机同时被激活,发光字屏将闪烁显示右侧危险提醒右转车辆驾驶员注意右侧危险,注意避让,同时语音提醒非机动车注意右转弯车辆。通过调整路缘石半径、调整路口警示桩半径等工程措施迫使右转车辆降速,完善路口地面标线,规范车辆行车轨迹。
图/嘉兴昌盛路文昌路路口慢行预警系统
案例2:苏州人民路苏城大道路口通过实施右转必停方案减少主主相交路口机非交通冲突,施划大型车辆右转警示区、右转危险区、黄牌客、货车右转停车让行标志标线,降低右转机动车碾压非机动车及行人的事故风险。
图/苏州人民路苏城大道路口右转危险区设置
慢行过街视距遮挡
城市道路中随着道路沿线地块的逐步开发,道路两侧过街需求也随之增加,道路前期建设的过街通道与后续增长的过街需求起讫点不适配、随之带来非机动车逆行甚至行人横穿马路过街的问题屡见不鲜,尤其在部分高架桥下方或行车视线不好的路段,往往容易引发交通安全事故,对城市交通安全管理带来一定挑战。
治理措施解析
✍
设置“Z”字形过街通道和二次过街安全岛
案例1:南通江海大道通生路路口通过取消原有东侧路段斑马线,优化过街通道设置,以通生路南北两侧路段为过街起终点设置“Z”字形过街通道,并移除路中原有部分绿化,消除视距遮挡,调整后Z字形路中二次过街岛宽度更宽,且均保障了两侧过街与机动车行车方向有足够的视距空间,路口过街安全性得到大幅提升。
图/南通江海大道通生路路口Z字形过街示例
案例2:衢州天马路南溪路路口通过设置隔离护栏、中央驻足等候区,使得过街行人、非机动车形成“Z”字型路线过街,有效减少右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交通事故,缩短行人过街距离,消除左转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交通冲突,减少过街行人、非机动车与主线机动车的冲突,减少路口交通安全隐患,提升路口安全性。
图/衢州天马路南溪路路口Z字形过街示例
路口慢行交通组织的规范性、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慢行出行品质。上篇介绍了非机动车左转冲突、路口右转三角区机非冲突、慢行过街视距遮挡等几类案例,分析并总结了问题原因与对应措施。下篇将围绕机非混行、非机动车排队溢出、非机动车随意行驶等案例进行分析,为同类路口慢行交通组织提供借鉴意义。
慢行品质改善路口(下)
机非混行
由于早晚高峰时段非机动车流量大,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共板设置,非机动车道较窄,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缺少隔离护栏等原因,高峰时段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交织问题突出,路口交通秩序较为混乱。
治理措施解析
✍
压缩机动车道宽度,拓宽慢行通行空间,保障慢行通行权
案例1:广州江南大道昌岗东路路口通过拓宽非机动车道、试点红蓝路面彩铺等措施改善路口慢行交通环境,在路口各方向设置了连续的非机动车道,设计完善非机动车等待区、过街通道和专用信号灯,强化机非隔离,并采用彩色铺装及智慧斑马线,明确非机动车通行时间和空间界限,有效改善了路口交通秩序与安全。
图/广州江南大道昌岗东路路口改造效果
案例2:重庆嘉滨路利用现有道路,通过“车道瘦身”,对道路进行适当改造,重新合理分配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空间,在保证机动车安全通行宽度的前提下,压缩机动车道,将靠江一侧3米宽车行道改为人行道,释放人行通行空间,促进人、车和谐出行。
图/重庆嘉滨路车道瘦身示例
非机动车排队溢出
早晚高峰期间,路口非机动车流量较大,由于非机动车待行区设计不合理,蓄车能力有限,导致非机动车排队溢出,机非混行现象严重、交通秩序较差、对直行和右转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影响较大。
治理措施解析
✍
利用交叉口内空间设置非机动车待行区
案例1:哈尔滨朗江路群力第六大道路口以“受保护骑行”为设计核心,增设骑行保护区,缩小交叉口内物理面积;通过调整行人过街流线,完善行人驻足区与无障碍通道,保障行人过街安全;在受保护区增设非机动车停止线及左转等待区,并设置配套标志,规定了非机动车看灯通行和左转二次过街方式;在保护区外围增设弹性反光柱,规范机动车右转行车路径,保障受保护区内非机动车的通行安全。
图/哈尔滨朗江路群力第六大道路口慢行交通等待区设置
案例2:广州环市中路小北路路口通过设置非机动车待行区、过渡区等措施治理非机动车排队溢出问题,设计了非机动车“过渡区”(等待区前方的特定区域),配合特定信号相位,提前引导非机动车延伸至过渡区等待,让等待空间优化为“1+1”,最大限度扩大等待空间。
图/广州环市中路小北路路口非机动车“过渡区”设置
非机动车随意行驶
路口机、非机动车流量均较大,非机动车过街设施不完善导致非机动车乱穿、混行问题突出,降低路口通行效率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治理措施解析
✍
具备条件的路口,推广非机动车左转一次过街措施,提高出行便利性
案例1:广州广州大道京溪路路口通过设计非机动车左转“一次过街”等待区,完善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灯及过街通道,有效规范了路口通行秩序,基本消除了机非混行穿插乱象,提升了慢行出行体验。
图/广州广州大道京溪路路口改造效果示意图
案例2:北京市广安路北京西站南路路口通过东西方向非机动车一次左转过街、南北方向非机动车二次左转过街的组织方式,并施划左转导流线、二次过街等候区,拓宽非机动车道宽度,实现非机动车过街路径的有序化、规范化,精细分离机非交通,规范交叉口交通秩序。
图/北京广安路北京西站南路路口非机动车一次左转实景
小结
针对不同慢行交通问题,采用一体化设计慢行交通组织、拓宽非机动车等候空间、科学设置机非隔离设施、因地制宜推行非机动车左转一次过街等措施,可有效改善路口交通秩序,推动人、车和谐出行,优化提升城市路口慢行交通出行环境。
欢迎扫下面二维码加入智能交通技术群!
扫描加入免费的「智慧城市之智慧交通」知识星球可了解更多行业资讯和资料。
联系方式:微信号1851544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