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风文化

文章探讨了曾国藩作为长子的教育方式,他的严格要求导致与弟弟们频繁发生冲突,尤其是在京城时期。文章揭示了儒家伦理对长子角色的影响以及这种心态如何影响兄弟间的关系。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第一节“陆云入洛正华年”:在京期间的兄弟关系

二、长子心态

(一)上文所说曾国荃因为吃茶一件小事,持续冷战一个月左右,细细想来,曾国荃并非生性偏执狂悖之人,就因这等小事,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冲突,所以可能也是因为曾国藩过于严厉,导致曾国荃如此“叛逆”。

在儒学伦理当中,兄弟之情被概括为“兄友弟恭”,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是家族未来的领袖,“须要为子弟之表率”,是诸弟的先导和楷模,而且长子都有极强的责任感。

曾国藩身上就存在典型的长子性格:因为年龄差距,曾国藩与弟弟之间更多的是教与学的关系。曾国藩对诸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尽责,要求弟弟们把作文定期寄京,亲加批阅;而且家书上的内容多以弟弟们学习为主要内容。
除了责任心强等正面因素外,还存在一些负面因素,曾国藩对弟弟会不自觉的扮演“准父亲”角色,有较强的支配欲。曾国藩的父亲和叔父性格比较软弱,对诸弟约束不严,所以曾国藩对兄弟要求比较严格,可能是基于想更好地承担起父亲的职责,在家书中曾说到:我对弟弟们的原则是“爱之以德”,从来不肯姑息。教导你们勤俭,劝你们习劳,这就是“爱之以德”。给你们大量的钱,让你们鲜衣美食,优游度日,这是爱你们以姑息,这样只会助长你们的懒惰和骄气,这我绝对不会做。曾国藩经常对诸弟耳提面命,也公然要求弟弟们把他的教导保留起来,经常体会学习。

(二)曾国藩这种心态,不可避免地导致他和兄弟们经常会发生小摩擦。在曾国藩中进士的前一年,曾国藩在家亲自教授诸弟,但由于态度过于严厉,总是“面沉似水”,让弟弟们对其感觉很不舒服。
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表现过于直率武断,因此得罪过弟弟。曾国藩写过一封家书,大体意思是:曾国葆(季弟)天资一般,可能功名路上走不远,不如好好练字,将来在家里帮忙,就像他的叔叔曾骥云,虽然一辈子都是个老童生,但是在家里帮着管家务,也算有功于家庭。曾国藩自己没有意识到这封信得罪了弟弟和叔叔两个人,接到信之后,叔叔没有表现出什么,而幼弟国葆却受了刺激,以前经常把作文寄给大哥批阅,此次之后却再也不肯了。

(三)道光二十二年,曾国潢在家书中提到:家中杂事太多,静不下心学习,想到外边,找一个教私塾的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曾国藩在复信中直接批评道:有志之人,无论何处,无论何地,皆能静心读书。曾国潢静不下心,只是因为他立志不真,与环境没有任何关系。如果意志坚定,那么在热闹的集市当中,一样能静心读书。
曾国藩的居高临下的兄长之爱,也常有导致弟弟们“逆反”的时候。曾国潢接到曾国藩的复信,一气之下写了三页长的回信,大体上说:你月月来信,总把我们说的一无是处、一钱不值,你自己却也没什么升官进步的好消息。这些家书的作用,只是在父母面前,把我们显得碌碌不堪罢了。
曾国藩那番峭拔的谈论,对于日日以功名为务的弟弟来讲,未免过于“不接地气”,导致曾国潢情绪反弹。

(四)在上文中的“茶水风波”之后,同治二年,曾国藩和曾国荃因为军事上的事情,又一次发生激烈冲突,人到中年的曾国荃写了一封信给曾国藩:如果你在公事上不体谅我,心中仍然觉得我事事处处不如别人,什么都做的不好,那么我可又要像当年在京那样,和你打冷战不和你联系了。由此可见,在京城的冲突,可能根本原因是曾国藩平日对曾国荃要求过于严格,认为他“事事不妥当、不如人”,严重挫伤了少年曾国荃的自尊心。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