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马原 主观题题库+答案

0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鲜明特征

1. 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

2. 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

3.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

4. 其基本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5.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科学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性:首要和基本属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人民性:人民至上,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发展性: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

0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1.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形成了唯物和唯心的根本对立)

2.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同一:可知论;不同一:不可知论)

03.如何理解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1. 既然物质起决定性作用,所以要尊重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 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 既然意识具有能动反作用,所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 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 和利用客观规律

3. 反对错误规律:不尊重规律只解放思想导致唯心主义;只尊重规律不解 放思想导致形而上学

4.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5.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6. 尊重失误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际是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04.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1.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 客观实在性,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中抽象出的共同特征,是物质最本质的规定

3.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4.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5.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6.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05. 物质世界的二重化

1.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动物活动演变为人的劳动,人类社会便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人类社会是高级的物质存在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交叉重叠、相互作用的

    自然界中有“人化自然”,即经过人的改造并体现人的目的和意志的自然

    社会中有自然物质和自然力的运用,而构成社会存在基础的物质生产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2. 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客观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思想意识而存在的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主观世界从客观世界中分化出来,具有相对独立性

3. 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相分化的关键,也是相统一的关键。

06.意识的起源与本质/物质决定意识

1.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生;意识也是社会发展 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2. 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07.意识与人工智能

1. AI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2. 人类意识是知情意的统一体,而人工智能只是对人类的理性智能的模拟和扩展,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

3. 社会性是人的意识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而人工智能不可能真正具备人类的社会属性

4. 人类的自然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意识的现实形式,而人工智能难以完全具备理解自然语言真实意义的能力

5. 人工智能能够获得人类意识中可以约化为数字信号的内容,但总有许多无法被约化

0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 世界统一于物质,自然界是物质的

3. 人类社会本质上都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

4. 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

5. 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6.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足点

09.什么是联系?联系具有哪些特点?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1.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 联系具有客观性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本身固有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去认识事物,坚持客观性也是坚持唯物论

3. 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例如互联网时代等

4. 联系具有多样性

    事物多样所以联系也多样,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5. 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可以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起到支持或制约的作用;条件可以改变,人类可以通过努力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6. 发展的实质:物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1.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为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3. 同一性和斗争性具有辩证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4. 区别: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5. 联系: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 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11.如何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同一性的作用:

      1)同一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

      2)同 一性使矛盾双方吸取对方中有利于自己的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 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3. 斗争性的作用:

      1)矛盾的斗争性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

      2)矛盾的 斗争性促进一种矛盾质的转化

4. 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12.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

1. 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 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务中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特点

3.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4. 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共性寓于个性中,个性包含共性。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相联系而存在

5. 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 意义: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3.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之间的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产生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3. 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过程中的质变,质变过程中的量变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旧的量的收缩和新的量的扩张。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1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即批判又继承,即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5.为什么说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具有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人们只有通过实际的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

      2)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

      3)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满足生 活和生产需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16.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关系?

1. 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2.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达到理性认识的必经手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这种依赖关系,是实践对认识的依赖关系

3.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不是完全的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互相包含

      二者没有分明的界限,感性有理性,理性中有感性。“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觉它”

17.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

1. 实践和认识的辨证运动,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 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3. 在这个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4. 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8.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二者的关系?

1. 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3. 真理的相对性: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4.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辩证统一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5. 割裂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会走上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19.如何理解真理和谬误之间的关系?

1. 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

2.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

3.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4.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表明,真理总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20.为什么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实践之所以能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2.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只有作为主客观联系桥梁的实践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3. 从实践的特性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主观应用到客观上去,具有直接现实性

21.价值及其基本特性

1. 价值是反映主体和客体之间意义关系的哲学范畴,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2. 价值的主体性

      1)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存在

      2)价值关系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创造,使客体潜在的价值转换为现实的价值

3. 价值的客体性

      1)在一定条件下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不依赖于主体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2)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独立于人们对它的认识和评价

4. 价值的多维性

      1)每个主体的价值关系具有多样性,同一客体相对于主体的不同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价值

5. 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1)主体和客体的不断变化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

22如何理解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1. 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

2. 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

3. 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体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

23.什么是社会存在?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1.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2. 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的条件,是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3. 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4.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4.为什么说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3. 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更贴和发展

25.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 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3. 社会意识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4.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指:社会意识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 还具有自身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

5.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和不平衡性

6.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且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

7.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6.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1.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2. 劳动者: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3. 劳动资料:物质条件;劳动工具是劳动资料的核心

4. 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27.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1.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2.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28.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二者的矛盾运动

4. 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

5.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29.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 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综合

2.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30.如何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2.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

5.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1. 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2. 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1)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

3. 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1)主要体现为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32.人民群众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 人民群众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

33.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

2.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34.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是什么?

1.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2)阻碍技术的进步

      3)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35.怎样理解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 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2.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且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36.怎样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书p193-p197

37.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1. 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延长工作日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38.怎样理解资本积累的根源、实质和影响?

1. 资本主义的含义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3. 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是扩大生产规模,追求剩余价值;外在动力是市场的残酷竞争

4. 资本积累规模大小取决于: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大小

5. 影响、后果: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资本越来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手中,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

6. 随着矛盾日益加剧,资本主义终会被新的、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39.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1. 本质特征:生产过剩

2.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0.二战后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其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1.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2. 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

3. 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4. 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4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1.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的冲突的萌芽

2. 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否定资本主义自身

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

4.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 15
    点赞
  • 82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