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响应】分时电价机制下居民用户需求侧对负荷响应研究(Matlab代码实现)

💥💥💞💞欢迎来到本博客❤️❤️💥💥

🏆博主优势:🌞🌞🌞博客内容尽量做到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为了方便读者。

⛳️座右铭: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本文目录如下:🎁🎁🎁

目录

💥1 概述

📚2 运行结果

🎉3 参考文献

🌈4 Matlab代码实现


💥1 概述

通常分时电价是将电力价格按照日负荷曲线中的负荷大小和趋势分阶段制定,将一天内的时间

分为峰时段、谷时段、平时段三个阶段分别定一个固定价格。而本文根据经济学原理,假设大部分居民用户都是理性人,根据物品价格的变化来做出决策。电力资源虽然是公共资源但是也具备商品属性,同样其价格的增减会影响其需求量的变化:在一定的范围内,当用电价格上升时,视为理性人的居民会减少需求量,少用电;反之则增加电力使用量。

居民用电负荷参与需求侧电价响应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因电力资源具备公共品属性,必须保证普通居民基本的电量使用,即居民负荷中不可调节的部分视为刚性负荷。如电视机、照明和电脑等,其断电会造成很大的不便,因而不参与响应;而弹性负荷如空调、洗衣机、热水器和电动车等,其短时间停用或者降功率运行对用户影响较小,可以参与需求侧响应[12] 。对于弹性负荷,依据它们参与方式的不同还可分为可削减负荷、可转移负荷和可替换负荷。

我国能源需求层次在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需求响应逐渐成为与能源供应对等甚至更为优先的系统资源。在微网系统中,需求响应一方面能够帮助运营主体调整峰谷差,缓解电源建设和网络阻塞,另一方面有助于电力用户削减用电成本、规避电价风险,其实施范围可以渗透至系统中的所有环节,有利于充分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在引导用户参与需求响应的过程中,负荷转移的实现必然会改变用户的用电习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用户的不满,为此,本文引入用户的不适应成本,以衡量用户因参与需求响应所付出的代价。用户负荷可分为弹性大的敏感负荷和弹性小的固定负荷,不适应成本是指参与需求响应转移固定负荷所发生的成本,可利用用户实际用电量与其基本需求电量的偏差以及单位偏差电量的不适应成本作为计算基础进行计算。其中,单位偏差电量因所在时段不同产生的不适应成本会有所差异。参考已有研究,本文采用可中断负荷补偿额度近似替代该成本,由于不同时段每单位电量可中断负荷的补偿额度由市场内各用户竞争形成,因此,该补偿值可较为真实地反映用户参与需求响应所发生的成本。实际上,根据各时段补偿额度的统计数据,高峰时段,随着用户参与需求响应转移电量的增加,每千瓦时可中断负荷的补偿价格(即不适应成本)相应增加,且其增加的速度快于电量转移的速度;平谷时段,用户因参与需求响应转移电量会导致实际用电量高于基本需求电量,不适应成本可视为0。

本文构建了含有可中断负荷、可转移负荷在内的需求侧优化调度模型,研究分时电价下可中断、可转移负荷的具体调度策略。

📚2 运行结果

 

 

🎉3 参考文献

部分理论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王尧,谭彩霞,王佳伟等.分时电价机制下计及用户需求响应的微网优化调度模型[J].智慧电力,2020,48(10):9-15.

[2]王艺,王红蕾.分时电价机制下居民用户需求侧对负荷响应研究[J].生产力研究,2021(02):121-126.DOI:10.19374/j.cnki.14-1145/f.2021.02.025.

🌈4 Matlab代码实现

  • 0
    点赞
  • 6
    收藏
    觉得还不错? 一键收藏
  • 0
    评论

“相关推荐”对你有帮助么?

  • 非常没帮助
  • 没帮助
  • 一般
  • 有帮助
  • 非常有帮助
提交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