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_第三章_数据链路层

目录:
3.1 数据链路层的概述
3.2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重要问题
3.3 介质访问控制
3.4 局域网
3.5 广域网
3.6 数据链路层设备
3.7 扩展以太网

3.1 数据链路层的概述

3.1.1 数据链路层在网络体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在研究数据链路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只看链路层之间的传输.

- H1->R1
- R1->R2
- R2->H2
每一链路层到另一个链路层的协议都可能不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1.2 链路,数据链路和帧

一.链路

链路(Link)是指从一个节点到相邻节点的一段物理线路(有线或无线),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节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数据链路

数据链路(Data Link)是基于链路的。当在一条链路上传送数据时,除需要链路本身,还需要一些必要的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把实现这些协议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就构成了数据链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计算机中的网络适配器(俗称网卡)和其相应的软件驱动程序就实现了这些协议。一般的网络适配器都包含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这两层的功能

三.帧

(Frame)是数据链路层对等实体之间在水平方向进行逻辑通信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重要问题

三个重要问题分别是

- 1.封装成帧和透明传输
- 2.差错检测
- 3.可靠传输

3.2.1 封装成帧和透明传输

引入:在实际的链路层进行数据传输中,我们需要经过一层一层的封装,到数据链路层的时候,需要在上一层的数据前后加上链路层首部和链路层尾部.透明传输所解决的问题就是传输一串数据时,如果有跟链路层首尾部相同的代码流,导致接收方分不清哪里是一帧.

引入一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封装成帧

  • 封装成帧是指数据链路层给上层交付的协议数据单元添加帧头和帧尾使之成为帧。
    • 帧头和帧尾中包含有重要的控制信息。
    • 帧头和帧尾的作用之一就是帧定界。
      数据链路层接收上层交付的协议数据单元并封装它,并把封装好的帧,传送给物理层,转换为比特信号.
      封装成帧的格式有多种,并不是所有的格式都要帧定界.

二.透明传输

  • 透明传输是指数据链路层对上层交付的传输数据没有任何限制,就好像数据链路层不存在一样。
    • 在发送帧之前,对帧的数据部分进行扫描,每出现一个帧定界符或转义字符,就在其前面插入一 个转义字符.
    • 面向字节的物理链路使用字节填充(或称字符填充)的方法实现透明传输。
    • 面向比特的物理链路使用比特填充的方法实现透明传输。

例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为了提高帧的传输效率,应当使帧的数据部分的长度尽可能大些。
  • 考虑到差错控制等多种因素,每一种数据链路层协议都规定了帧的数据部分的长度上限,即最大传送单元MTU(Maximum Transfer Unit) 。

3.2.2 差错检测

引入:在传输的过程中,数据中可能会存在0/1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的情况.我们需要将误码的地方检测出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差错检测

  • 实际的通信链路都不是理想的,比特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差错: 1可能会变成0,而0也可能变成1。这称为比特差错。
  • 在一段时间内,传输错误的比特占所传输比特总数的比率称为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e)。
  • 使用差错检测码来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比特差错,是数据链路层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解决办法-奇偶校验(不推荐)

  • 在待发送的数据后面添加1位奇偶校验位,使整个数据(包括所添加的校验位在内)中“1”的个数为奇数(奇校验)或偶数(偶校验)。
  • 如果有奇数个位发生误码,则奇偶性发生变化,可以检查出误码;
  • 如果有偶数个位发生误码,则奇偶性不发生变化,不能检查出误码(漏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解决办法–循环冗余差错检验CRC(重点)

  • 收发双方约定好一个生成多项式G(x);
  • 发送方基于待发送的数据和生成多项式计算出差错检测码(冗余码),将其添加到待传输数据的后面一起传输;
  • 接收方通过生成多项式来计算收到的数据是否产生了误码;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举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练习: 注意异或运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检错码只能检测出帧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差错,但并不能定位错误,因此无法纠正错误。
  • 要想纠正传输中的差错,可以使用冗余信息更多的纠错码进行前向纠错。但纠错码的开销比较大,在计算机网络中较少使用。
  • 循环冗余校验CRC有很好的检错能力(漏检率非常低),虽然计算比较复杂,但非常易于用硬件实现,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数据链路层。
  • 在计算机网络中通常采用我们后续课程中将要讨论的检错重传方式来纠正传输中的差错,或者仅仅是丢弃检测到差错的帧,这取决于数据链路层向其上层提供的是可靠传输服务还是不可靠传输服务。

总结:

待发送信息:没有经过生成多项式构造,添加余数                  
接收到的信息:待发送信息+余数组成                           
生成多项式:最高次幂到0,存在对应的x次幂就取1,否则取0,组成除数
余数:计算余数过程得到,跟待发送信息拼接成为发送信息          
余数位数:生成多项式最高次幂是几,余数就是几位                

计算过程(计算余数过程):发送信息补上余数位数,余数全取0,生成多项式得出除数,进行二进制除法计算,得到的余数就是发送信息要补上的余数.


计算过程(检验过程):接收到的信息除上除数,得出的数如果有余数,则说明产生误码,不产生余数,说明没有误码

3.2.3 可靠传输

引入:不可靠传输是如果接收方接收到了误码,直接不要了.可靠传输就是接收方接收到了误码,再告诉发送方,发送方再重新传输.

一.可靠传输的基本概念

  • 数据链路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类型
    • 不可靠传输服务:仅仅丢弃有误码的帧,其他什么也不做;
    • 可靠传输服务:想办法实现发送端发送什么,接收端就收到什么。
  • 一般情况下,有线链路的误码率比较低,为了减小开销,并不要求数据链路层向上提供可靠传输服务。即使出现了误码,可靠传输的问题由其上层处理。
  • 无线链路易受干扰,误码率比较高,因此要求数据链路层必须向上层提供可靠传输服务。
  • 比特差错只是传输差错中的一种。
  • 从整个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来看,传输差错还包括分组丢失、分组失序以及分组重复。
  • 分组丢失、分组失序以及分组重复这些传输差错,一般不会出现在数据链路层,而会
    出现在其上层。
  • 可靠传输服务并不仅局限于数据链路层,其他各层均可选择实现可靠传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可靠传输的实现比较复杂,开销也比较大,是否使用可靠传输取决于应用需求.

二.可靠传输–停止-等待协议SW(Stop-and-Wai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一 接收方成功接收数据,发送ACK,表示成功接收,发送方,再发送下一条数据,如果接收方发现误码,发送NAK,并把数据丢弃,接收方接收到NAK后,再重新发送数据.
  • 图二 在发送数据的时候,可能会丢失数据,这是误码需要引入-超时重传,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接收到ACK和NAK时,发送方会重新发送数据.
    • 超时计时器设置的重传时间应仔细选择。一般可将重传时间选为略大于“从发送方到接收方的平均往返时间”
      • 在数据链路层点对点的往返时间比较确定,重传时间比较好设定。
      • 然而在运输层,由于端对端往返时间非常不确定.设置合适的重传时间有时并不容易。
  • 图三 ACK也可能丢失导致重复发送
  • 为了让接收方能够判断所收到的数据分组是否是重复的,需要给数据分组编号。由于停止-等待协议的停等特性,只需1个比特编号就够了,即编号0和1.
  • 图四 ack可以返回超时,但是返回了
    • 为了让发送方能够判断所收到的ACK分组是否是重复的,需要给ACK分组编号,所用比特数量与数据分组编号所用比特数量一样。数据链路层一般不会出现ACK分组迟到的情况,因此在数据链路层实现停止-等待协议可以不用给ACK分组编号。
SW信道利用率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题:【2018年题36】主机甲采用停-等协议向主机乙发送数据,数据传输速率使3kbps,单向传播延时是200ms,忽略确认帧的传输延时。当信道利用率等于40%时,数据帧的长度为
A.240比特
B.400比特
C.480比特
D.800比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单位的换算 k b/s=1000 b/s 1s=1000ms

三.回退N帧协议GBN

引入:改进S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W与GBN的对比图
GBN的过程

无差错情况: 发送窗口依次将数据发送给接收窗口,接收窗口按序依次的接收它,每接收到一个相应序号的数据,就移动窗口,接收窗口每接收到一个数据,就可以发送一个ACKn,表示第n个数据,已经被接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累积确认:接收窗口不一个一个的发送ACK,可以只发一个ACK3,就代表了0~3的数据已被接收
    • 累计确认的优点:即使确定分组丢失,发送方也不必重传.
      有差错情况:即使一口气发送了5,6,7,但是如果5出现了误码,6,7也不要了,全部重传
发送窗口超出上限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GBN总结(重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题:【2009年题35】数据链路层使用后退N帧(GBN)协议,发送方已经发送了编号为0~7的帧。当计时器超时时,若发送方只收到0、2、3号帧的确认,则发送方需要重发的帧数是
A.2
B.3
C.4
D.5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选择重传协议SR(Sekkctive Request)

发送窗口与接收窗口数目相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题:
【2011年题35】数据链路层采用选择重传协议(SR)传输数据,发送方已发送了0~3号数据帧,现已收到1号帧的确认,而0、2号帧依次超时,则此时需要重传的帧数是
A.1
B.2
C.3
D.4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3 介质访问控制

引入:许多结点共用一条信道,如果不加控制,那么两对结点间的通信就可能发生互相干扰.介质访问控制的内容是,采用一定的措施,使得两对结点之间不会发生相互干扰的情况.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有: 信道划分介质访问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和轮询访问介质访问控制(待学)

3.3.1 信道划分介质访问控制

就是在物理层2.6.2 常见的信道复用技术,讲解过信道复用技术.
信道划分的实质就是通过分时、分频、分码等方法把原来的一条广播信道,逻辑上分为几条用于两个结点之间通道的互不干扰的子信道,实际上就是把广播信道转变为点对点信道.

一.频分多路复用(FDM)

多路基带信号调制到不同的频率载波上,再叠加形成一个复合信号

二.时分多路复用(TDM)

时分多路复用是将一条物理信道按时间分成若干时间片

三.波分多路复用(WDM)

波分多路复用即光的频分复用,在一根光纤中传输多种不同的波长(频率)的光信号

四.码分多路复用(CDM)

一个形象的例子,码分复用与另外两种信道划分方式大不相同,在码分复用情况下,黄豆与绿豆放在同一辆车上运送,到达c后,由c站负责把车上的黄豆和绿豆放在同一辆车上运送,到达c后,由c站负责把车上的黄豆和绿豆分开,因此,黄豆和绿豆的运送,既共享了空间,也共享了时间.

3.3.2 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

在随机访问协议中,所有用户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机地发送信息,占用信道全部速.为了解决随机接入发生的碰撞,每个用户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反复地重传它的帧.直到无碰撞地通过.

采用随机访问控制机制,各结点既不共享时间,也不共享空间.

一.ALOHA协议

(一).纯ALOHA协议

当网络中的任何一个站点需要发送数据时,可以不进行任何检测就发送数据.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未收到确认,那么该站点就认为传输过程中发生了冲突.发送站点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后再发送数据,直至数据发送成功.

(二).时隙ALOHA协议

时隙ALOHA协议把所有各站再时间上同步起来,并将时间划分为一段等长的时隙,规定只能在每个时隙开始时才能发送一个帧.从而避免了用户发送数据的随意性,减少了数据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提高了信道的利用率.

二.CSMA协议

引入:虽然时隙ALOHA协议的效率是纯ALOHA协议的2倍,但是由于每个站点都是随心所欲地发送数据的,即使其他站点正在发送也照发不误,因此发生碰撞的概率很大

CMSA协议是在ALOHA协议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协议,他与ALOHA协议的主要区别是多了一个载波监听装置.

(一) 1-坚持 CSMA

监听到信道忙后,继续监听信道,监听到信道空闲,发送帧的概率为1,立刻发送数据.

(二) 非坚持 CSMA

监听到信道忙后,放弃监听信道,随机等待一个时间再监听,监听到信道空闲,立刻发送数据.如上重复.

(三) p-坚持 CSMA

监听到信道忙后,继续监听信道,监听到信道空闲,发送帧的概率为p,发送数据.有1-p的概率推迟到下一个时隙

三.CSMA/CD协议

CSMA/CD就是CSMA协议的改进
为了解决各站点争用总线的问题,共享总线以太网使用了一种专用协议CSMA/CD,它是载波监听多址接入/碰撞检测(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ollision Detection)的英文缩写词。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发送过程与碰撞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强化碰撞:
发送帧的站点一旦检测到碰撞,除了立即停止发送帧外,还要再继续发送32比特或48比特的人为干扰信号(Jamming Signal) ,以便有足够多的碰撞信号使所有站点都能检测出碰撞。
总结:

  • 载波监听检测到总线空闲,但总线并不一定空闲。
  • 使用CSMA/CD协议的共享总线以太网上的各站点,只是尽量避免碰撞并在出现碰撞时做出退避后重发的处理,但不能完全避免碰撞。
  • 在使用CSMA/CD协议时,由于正在发送帧的站点必须“边发送帧边检测碰撞”,因此站点不可能同时进行发送和接收,也就是不可能进行全双工通信,而只能进行半双工通信(双向交替通信)。
(一)共享式以太网的争用期,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
  • 使用CSMA/CD协议的共享总线以太网上的任意站点在发送帧的过程中都可能会遭遇碰撞。
    问:某个站点从发送帧开始,最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检测出自己发送的帧与其他站点发送的帧产生了碰撞?
    答:应当考虑位于共享总线以太网两端(最远点)的两个站点发送的帧产生碰撞的情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解释说明:
  • τ代表单程端到端的传播时延
  • δ代表B发送数据时A到B需要的时间
  • 碰撞信号左右两边同时传播

总结:

  • 站点从发送帧开始,最多经过时长2τ (即δ→0)就可检测出所发送的帧是否遭遇了碰撞。
  • 因此,共享总线以太网的端到端往返时间2τ被称为争用期(Contention Period)或碰撞窗口(CollisionWindow) ,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 站点从发送帧开始,经过争用期2τ这段时间还没有检测到碰撞,就可以肯定这次发送不会产生碰撞。
    • 从争用期的概念可以看出,共享总以太网上的每一个站点从发送帧开始,到之后的一小段时间内,都有可能遭遇碰撞,而这一小段时间的长短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另一
  • 发送帧的站点与本站点的距离,但不会超过总线的端到端往返传播时延,即一个争用期2τ。
    • 很显然,总线的长度越长(单程端到端传播时延越大),网络中站点数量越多,发生碰撞的概率就越大。
    • 因此,共享以太网的总线长度不能太长,接入的站点数量也不能太多。

例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注意: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是以信号的形式传输的,所以数据传输速率与所求最短时间和最长时间没有关系

(二). 最小帧长和最大帧长

引入最小帧长:
精简重点:最小帧长=2✖传播时延✖数据传输速率(路程=时间✖速度)

  • 为了确保共享总线以太网上的每一个站点在发送完一个完整的帧之前,能够检测出是否产生了碰撞,帧的发送时延就不能少于共享总线以太网端到端的往返时间,即一个争用期2τ。
  • 对于10Mb/s的共享总线以太网,其争用期2r的值规定为51.2μs,因此其最小帧长为512b,即64B。
    10Mb/s x 51.2μs = 512b = 64B
    • 当某个站点在发送帧时,如果帧的前64B没有遭遇碰撞,那么帧的后续部分也就不会遭遇碰撞。也就是说,如果遭遇碰撞,就一定是在帧的前64B之内。
    • 由于发送帧的站点边发送帧边检测碰撞,一旦检测到碰撞就立即中止帧的发送,此时已发送的数据量一定小于64B。因此,接收站点收到长度小于64B的帧,就可判定这是一个遭遇了碰撞而异常中止的无效帧,将其丢弃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一般来说,帧的数据载荷的长度应远大于帧首部和尾部的总长度,这样可以提高帧的传输效率。
  • 然而,如果不限制数据载荷的长度上限,就可能使得帧的长度太长,这会带来一些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太网V2的MAC帧长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大帧例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共享式以太网的退避算法和信道利用率
1.退避算法
  • 在使用CSMACD协议的共享总线以太网中,正在发送帧的站点一边发送帧一边检测碰撞,当检测到碰撞时就立即停止发送,退避一段随机时间后再重新发送。
    这段随机时间应该如何选择呢?
  • 共享总线以太网中的各站点采用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Truncated Binary Exponential Backoff)算法来选择退避的随机时间。
    退避时间=基本退避时间X随机数r
    r从离散的整数集合{0,1,… , (2k -1)}中随机选出一个数,k = min[重传次数,1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共享式以太网的信道利用率

发送一个帧所需的平均时间:退避时间+成功发送一个帧的时间+传播时延τ

  • 考虑以下这种理想情况:
  • 总线一旦空闲就有某个站点立即发送帧
  • 各站点发送帧都不会产生碰撞
  • 发送一帧占用总线的时间为T0+t,而帧本身的发送时间是T0
    极限信道利用率
    S m a x = T 0 T 0 + τ = 1 1 + τ T 0 {S_{max}}=\frac{T_0}{T_0+τ}=\frac{1}{1+\frac{τ}{T_0}} Smax=T0+τT0=1+T0τ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题:
    【2015年题36】下列关于CSMA/CD协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边发送数据帧,边检测是否发生冲突
    B.适用于无线网络,以实现无线链路共享
    C.需要根据网络跨距和数据传输速率限定最小帧长
    D.当信号传播延迟趋近于0时,信道利用率趋近10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4 局域网

局域网:在一个较小的地理范围(如一所学校),将各种计算机和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系统等通过双绞线,同轴电缆等连接介质互相连接起来,组成资源和信息共享的计算机互连网络.

3.4.1 以太网与IEEE 802.3

以太网提供的服务是不可靠的交付,即尽最大努力交付

IEEE 802.3标准是一种基带总线形的局域网标准,它描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MAC子层的实现方法.
以太网逻辑上采用总线形拓扑结构,以太网中所有计算机共享同一条总线,以太网简化了通信流程并使用了CSMA/CD方式对总线进行访问控制.

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的连接是通过主机箱内出入的一块网络接口板(网卡),
全世界的每块网卡在出厂前都有一个唯一的代码,称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地址,网卡控制着主机对介质的访问,因此网卡也工作在物理层,它只关注比特.

3.4.2 以太网的MAC帧

跳转博客MAC地址_MAC地址格式_以太网的MAC帧_基础知识

3.4.3 高速以太网

速率达到或超过100Mb/s的以太网称为高速以太网
(1)100BASE-T
传输速率100Mb/s 星形拓扑结构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既支持全双工,又支持半双工,在全双工模式下无冲突发生,不使用CSMA/CD协议.
(2)吉比特以太网
又称千兆以太网,允许在1Gb/s速率下用全双工和半双工两种方式工作.使用802.3协议规定的帧格式.使用CSMA/CD协议,既支持全双工,又支持半双工,在全双工模式下无冲突发生,不使用CSMA/CD协议.
(3)10吉比特以太网
不再使用铜线而使用光纤作为传输媒体,只工作在全双工方式,没有争用问题,不使用CSMA/CD协议.

3.4.4 无线局域网(待学)

3.4.5 VLAN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博客跳转:虚拟局域网VLAN_基础知识

3.5 广域网

广域网通常是指覆盖范围广(远超一个城市的范围),广域网是因特网的核心部分,其任务是长距离运送主机所发送的数据.连接广域网各结点交换机的链路都是高速链路.

3.5.1 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区别和联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5.2 广域网数据链路层的协议

常见的两种是PPP协议和HDLC协议

一. PPP协议

跳转博客PPP协议_基础知识

二.HDLC协议(拓展内容,待整理)

3.6 数据链路层设备

3.6.1 网桥

一.网桥的基本概念

两个或多个以太网通过网桥连接后,就成为一个覆盖范围更大的以太网,而原来的每个以太网就称为一个网段.
网桥工作在链路层的MAC子层,可以使以太网各种网段成为隔离开的碰撞域.

二.网桥的基本工作原理

  • A发送帧到D
	- 1)通过集线器发送给B,C和网桥
	- 2)B,C发现不是发给自己的,丢弃
	- 3)网桥通过``转发表``,查找到接口2在地址D,通过网桥接口2传递到集线器上,再通过集线器发送到D,C,E中
	- 4)D接受,E,F丢弃
  • A发送帧到C
	- 1)通过集线器发送给B,C和网桥
	- 2)B发现是发给自己的,接收,C丢弃
	- 3)网桥发现C就在当前接口上,不转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转发表是如何建立的呢?--------->透明网桥的自学习和转发帧的流程

  • 透明网桥(Transparent Bridge)通过自学习算法建立转发表。
  • 透明网桥中的“透明”,是指以太网中的各站点并不知道自己所发送的帧将会经过哪些网桥的转发,最终到达目的站点。也就是说,以太网中的各网桥对于各站点而言是看不见的。
  • 透明网桥的标准是IEEE 802.1D,它通过一种自学习算法基于以太网中各站点间的相互通信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转发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透明网桥自学习过程
  • 网桥收到帧后进行登记(即自学习),登记的内容为帧的源MAC地址和进入网桥的接口号。网桥根据帧的目的MAC地址和网桥的转发表对帧进行转发,包含以下三种情况:
  • 明确转发:网桥知道应当从哪个接口转发帧。
  • 盲目转发:网桥不知道应当从哪个接口转发帧,只能将其通过除进入网桥的接口外的其他所有接口
    转发。
  • 丢弃:网桥知道不应该转发该帧,将其丢弃。
    注意:
    (1)如果网桥收到有误码的帧则直接丢弃。
    (2)如果网桥收到一个无误码的广播帧,则不用进行查表,而是直接从除接收该广播帧的接口的其他接口转发该广播帧。
    (3)转发表中的每条记录都有其有效时间,到期自动删除!这是因为各站点的MAC地址与网桥接口的
    对应关系并不是永久性的,例如某个站点更换了网卡,其MAC地址就会改变。

三.透明网桥的生成树协议STP(拓展)

  • 为了提高以太网的可靠性,有时需要在两个以太网之间使用多个透明网桥来提供冗余链路。
  • 在增加冗余链路提高以太网可靠性的同时,却给网络引入了环路。
  • 网络中的广播帧将在环路中永久兜圈,造成广播帧充斥整个网络,网络资源被白白浪费,而网络中的
    主机之间无法正常通信!
  • 为了避免广播帧在环路中永久兜圈,透明网桥使用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 Protocol,STP),可以在增加冗余链路提高网络可靠性的同时,又避免环路带来的问题。
    • 不管网桥之间连接成了怎样复杂的带环拓扑,网桥之间通过交互网桥协议单元(Bridge Protocol DataUnit,BPDU),找出原网络拓扑的一个连通子集(即生成树),在这个子集里整个连通的网络中不存在环路。
    • 当首次连接网桥或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人为改变或出现故障),网桥都会重新构造生成树,以确保网络的连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6.2 局域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

一.交换机的原理和特点

  • 以太网交换机(以下简称交换机)本质上就是一个多接口的网桥:
    • 交换机自学习和转发帧的流程与网桥是相同的。
    • 另外,交换机也使用生成树协议STP,来产生能够连通全网但不产生环路的通信路径。
  • 交换机能经济将网络分成更小的冲突域,为每个工作站提供更高的带宽
  • 以太网交换机的工作原理:
它检测从以太网端口来的数据帧的源目的地址MAC地址,
然后系统内部的动态查找表进行比较,若数据帧的源MAC地址不在查找表中,
则将该地址加入查找表,并将数据帧发送给相应的目的端口
  • 交换机的每个接口可以连接计算机,也可以连接集线器或另一个交换机

    • 当交换机的接口与计算机或交换机连接时,可以工作在全双工方式,并能在自身内部同时连通多对接口,使每一对相互通信的计算机都能像独占传输媒体那样,无碰撞地传输数据,这样就不需要使用CSMA/CD协议了。
    • 当交换机的接口连接的是集线器时,该接口就只能使用CSMA/CD协议并只能工作在半双工方式
    • 现在的交换机和计算机中的网卡都能自动识别上述两种情况,并自动切换到相应的工作方式。
  • 交换机一般都具有多种速率的接口,例如10Mb/s、10OMbs、1Gbls甚至10Gbls的接口,大部分接口支持多速率自适应。

  • 一般的交换机都采用“存储转发”方式,为了减小交换机的转发时延,某些交换机采用了直通(Cut-Through)交换方式

    • 采用直通交换方式的交换机,在接收帧的同时就立即按帧的目的MAC地址决定该帧的转发接口,然后通过其内部基于硬件的交叉矩阵进行转发,而不必把整个帧先缓存后再进行处理。
      -直通交换的时延非常小。
      -直通交换不检查差错就直接将帧转发出去,有可能会将一些无效帧转发给其他主机。

练习例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009年题36】以太网交换机进行转发决策时使用的PDU地址是(A)。
A.目的物理地址
B.目的IP地址
C.源物理地址
D.源IP地址
解析:
PDU(Protocol Data Unit)的意思是协议数据单元,它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中对等实体间逻辑通信的对象。
以太网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包括物理层),它接收并转发的PDU通常称为帧。以太网交换机收到帧后,在转发表中查找帧的目的MAC地址所对应的接口号,然后通过该接口转发帧。
MAC地址又称为硬件地址或物理地址。请注意:不要被“物理”二字误导认为物理地址属于物理层范畴,物理地址属于数据链路层范畴。
【2013年题38】对于100Mbps的以太网交换机,当输出端口无排队,以直通交换(cut-through switching)方式
转发一个以太网帧(不包括前导码)时,引入的转发延迟至少是(B)
A.0μs
B.0.48μs
C.5.12μs
D.121.44μ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交换机的自学习功能(网桥自学习同理)

决定一个帧是应该转发到某个端口还是应该将其丢弃称为过滤.
决定一个帧是应该被移动到哪个接口被称为转发.
交换机的过滤和转发借助于交换表完成.
交换表中一个表项至少包含:
(1)一个MAC地址
(2)连通该MAC地址的交换机端口

自学习的过程A向B发送一帧:
A向B发送一帧,从端口1进入交换机.交换机接收到帧后,查找交换表,找不到MAC地址为B的表项.然后,交换机将该帧的源地址A和端口1写入交换白哦,并向除端口1外的所有端口广播这个帧(该帧就是从端口1进入的,因此不应该将它再从端口1转发出去).C和D丢弃该帧,因为目的地址不对.只有B才收下这个目的地址正确的帧,交换机写入(A,1)后,以后从任何端口收到目的地址为A的帧,都应该从端口1转发出去.


3.7 扩展以太网

3.7.1 使用集线器的共享式以太网

  • 早期的传统以太网是使用粗同轴电缆的共享总线以太网,后来发展到使用价格相对便宜的细同轴电缆。
  • 当初认为这种连接方法既简单又可靠,因为在那个时代普遍认为有源器件不可靠,而无源的电缆线才是最可靠的。
    • 然而,实践证明这种使用无源电缆线和大量机械接口的总线型以太网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靠。原因在于大量的机械连接点,一个断了,整个网络就都断开了

3.7.2 在物理层中扩展以太网

一.扩展站点与集线器之间的距离

  • 共享总线以太网中两站点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否则它们之间所传输的信号就会衰减到使CSMACD协议无法正常工作。

  • 在早期广泛使用粗同轴电缆或细同轴电缆共享总线以太网时,为了提高网络的地理覆盂范围,常用的是工作在物理层的转发器。

  • IEEE 802.3标准规定,两个网段可用一个转发器连接起来,任意两个站点之间最多可以经过三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随着使用双绞线和集线器的10BASE-T星型以太网成为以太网的主流类型,扩展网络覆盖范围就很少使用转发器了。

  • 10BASE-T星型以太网中每个站点到集线器的距离不能超过100m,因此两站点间的通信距离最大不能超过200m

  • 在10BASE-T星型以太网中,可使用光纤和一对光纤调制解调器来扩展站点与集线器之间的距离.

    • 这种扩展方法比较简单,所需付出的代价是:为站点和集线器各增加一个用于电信号和光信号转换的光纤调制解调器,以及它们之间的一对通信光纤。
  • 信号在光纤中的衰减和失真很小,因此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很简单地将站点与集线器之间的距离扩展到1000m以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 扩展共享式以太网的覆盖范围和站点数量

  • 以太网集线器一般具有8~32个接口,如果要连接的站点数量超过了单个集线器能够提供的接口数量,就需要使用多个集线器,这样就可以连接成覆盖更大范围、连接更多站点的多级星型以太网。
  • 采用多个集线器连接而成的多级星型以太网,在扩展了网络覆盖范围和站点数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7.3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3.7.1中用集线器扩展以太网,会形成更大的碰撞域,
为了避免形成更大的碰撞域-------------->在数据链路层使用网桥

一. 使用网桥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 网桥(bridge)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包含其下的物理层),因此网桥具备属于数据链路层范畴的相关能力
    • 网桥可以识别帧的结构
    • 网桥可以根据帧首部中的目的MAC地址和网桥自身的帧转发表来转发或丢弃所收到的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网桥连接2个集线器连接的共享式以太网

3.7.4 共享式以太网和交换式以太网的对比(集线器与交换机的对比)

交换机有自学习算法,当转发表完整的时候,发送单播帧时,交换机不会像集线器那样给每一个端口都发送,但是当没有转发表的时候,会盲目的转发.
当传递广播帧的时候,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底层原理是不一样的.
一个共享式以太网和另一个共享式以太网用集线器连接,会扩大为一个更大的广播域和碰撞域.但是用一个交换机连接,会隔离碰撞域.

例题1:
【2015年题37】下列关于交换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以太网交换机本质上是一种多端口网桥
B.通过交换机互连的一组工作站构成一个冲突域
C.交换机每个端口所连网络构成一个独立的广播域
D.以太网交换机可实现采用不同网络层协议的网络互联
答案: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题2: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例题3: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小徐要考研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