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同步性与生物特征数据库获取的研究
在人际交往和生物特征识别领域,非言语同步性以及生物特征数据库的获取条件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两方面的内容。
非言语同步性:真实同步还是随机巧合?
在心理治疗会话中,研究人员致力于区分非言语同步性和伪同步性。他们运用统计方法,对常规记录的门诊心理治疗会话中的非言语同步性进行量化。通过对所有 104 个治疗会话的群体层面分析,将真实同步性与伪同步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真实同步性显著优于伪同步性(T = 5.92;p < .0001),效应量中等(Cohen’s d = 0.49),这一效应量与之前相关研究结果相似。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为评估心理治疗中的非言语同步性提供了一种替代测试方法。该方法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适用于心理治疗领域,还可能拓展到其他领域。例如,非言语动作中的同步性可能也存在于言语通道中,言语和副言语的同步性也可以采用类似方法进行评估并与随机性进行比较。
不过,在应用随机性概念时存在一些陷阱。随机性的概念依赖于所使用的窗口大小之外不存在总体周期性这一事实。如果是高度周期性的系统,如两个摆锤,使用该方法时随机同步性可能与真实同步性一样高。因此,在应用该方法之前,需要进行平稳性测试,特别是周期性检查。
综合来看,心理治疗会话中的研究结果支持同步性是关系质量有效标志的观点。非言语同步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关系质量。虽然不能仅从心理治疗会话推广到面对面互动,但现有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其他互动领域(如人际互动或人机互动)中非言语同步性的意义提供了可能。
生物特征数据库获取:接近“真实世界”条件
生物特征系统的开发通常依赖于现有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