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关电源基础11:电源电磁兼容设计(2)

说在开头:关于延迟实验

这个实验的基本思路是用涂着半镀银的反射镜来代替双缝:如果将一块半射镜和光子的入射途径摆成45°角,那么这个光子有一半可能直飞另一半可能被反射,这样它就有了两种可能的前进路径,这就跟双缝干涉的选择是一样的。但是通过半道上摆放其它全反射镜,我们又可以把这两条分开的岔路再交汇到一起。

如上图所示,我们只要观察光子飞来的方向,就可以确定这个光子当初究竟走了哪条路(相当于我们探测电子通过了哪条缝),结果会得到一个随机、但唯一的答案。不过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让这个光子同时沿着两条路径:只要在终点处再插入一块同样的45°的半透反射镜,然后仔细安排位相,就完全可以让这个光子进行“自我干涉”,其结果是在一个方向上抵消,而只在另一个方向上出现。这样就好比电子通过两条狭缝而产生干涉条纹图案。如下图所示。

好,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在光子飞到“最后关头”时再做决定:要不要在终点处插入反射镜,而这时理论上光子早就通过了第一块反射镜,这个事件已经是成为了过去。然而有趣的是,它却必须在快到达终点的时候,根据我们的选择反过去决定自己当初到底走的是“一条路”还是“两条路”,就是说:它必须根据“未来”的事件,去选择自己的“过去”应该如何发生。这虽然是一件古怪的事情,却是哥本哈根派的一个正统推论。根据玻尔的话来说就是:任何一种基本量子现象只在其被记录之后才是一种现象,光子在一开始或则最后来决定自己的“历史”,这在量子实验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在量子论看来,历史不是确定和实在的,除非它已经被记录下来了。或则说,光子在通过第一块镜子到达第二块镜子之前,它是什么?在哪里?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在观测之前,它并不是一个“客观实在”。

在惠勒的构想提出5年后,马里兰大学的卡洛尔.阿雷和其同事做了一个延迟实验,结果证明:我们何时选择光子的“模式”,这对实验的结果是无影响的。那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了,宇宙的历史可以在已经发生后才被决定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好比我们先看到了一棵大树倒塌,才决定了大树是被大风刮倒的,而在你观测到这棵大树之前,并没有这么一棵客观实在的大树。这样一来,宇宙本身由一个有意识的观测者创造出来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虽然我们现在观测到宇宙已经有一百多亿年的历史,但某种“延时”使得它直到被一个有智慧的“意识”观察之后才成为确定,我们的观测行为本身参与了宇宙的创造过程。

想必,现在大家都头大如斗(500斤重~),这个理论的怪异程度已经超出了我们可以承受的心理极限。哪怕从哥本哈根解释本身而言,“意识”也走得太远了,大多数“主流”物理学家仍小心谨慎地对待这一问题,持有一种“正统”的哥本哈根观点,即简单地假设波函数一观测就坍缩,而对于它为什么坍缩,如何坍缩不闻不问,量子论只要管用就行。我们沿着哥本哈根派开拓的道路走来,结果发现在尽头藏着一只叫作“意识”的怪兽,这让我们惊恐不已。我们现在可以转过头,看看还有没有别的路可以前进。(参考自: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

二,电源滤波器设计

1,实用电源滤波器

如下图所示,为典型的电源滤波电路,一般来说电源滤波器的最终目标是抑制传导干扰,因此可以分为两极结构:差模和共模。

1. 共模级与差模级对称,因为噪声在整流桥出现并流向LISN,实际上两个LC滤波器是级联,理论上可提供很好的高频衰减(1LC40dB/dec倍频,两个LC80dB/dec倍频);

——线路阻抗不平衡会导致共模噪声转换为差模噪声,所以差模滤波器分别放在LN上保持其结构对称

2. 中功率变换器中,共模扼流圈的典型电感值L10~50mH,因为对Y电容总容值有限制(电源漏电流有要求);而X电容无该限制,所以差模扼流圈的典型值为500Uh~1mH

——共模扼流圈漏感LLK的作用与差模扼流圈相同,虽然其电感值很小,一般为共模扼流圈电感值的1%~3%

——由于X电容值无限制,可以选择很大,所以小功率(<80w)反激变换器可以不用差模扼流圈,依靠共模扼流圈漏感来充当差模扼流圈的作用

3. 要保持LN上共模电感值相同,即将它们绕在同一个磁芯上,这样会自动保证电感良好匹配;但要注意相对的绕制方向(方向绕错会使电感器性质发生变化,变成差模扼流圈);

4. 由于绕组对称性问题,共模扼流圈会存在轻微不平衡现象,可能偏磁,这使得扼流圈的抗电磁干扰性能降低,极端情况下铁芯会饱和;

5. 高频时,扼流圈的匝间电容会严重影响其特性,交流路径为噪声提供了低阻抗通道,使得电流直接流经匝间电容而不经过绕组本身,此时扼流圈的差模电流阻碍作用大大被减小;

6. 放置在输入整流桥前的线间电容(X电容)必须通过安规认证,而在整流桥后的X电容从安全角度来讲,就不那么重要了,该位置可以使用任何额定值合适的电容器;

7. 对于线地间电容(Y电容)必须通过安规认证,变压器原副边跨接的Y电容也必须通过安规认证,如果Y电容失效可能会引发触电风险;安规认证的Y电容能通过5KV的冲击实验;

8. 副边侧与地或机壳之间放置的Y电容一般是标准的0.1Uf/50V陶瓷电容,如果是PoE电源(48V),根据IEEEE要求,需要在大地或机壳与48V输出之间提供有效值为1.5KV(直流:2.5KV)的功能绝缘。

——离线式X电容采用特殊的金属化膜电容器,Y电容采用特殊的盘型陶瓷结构;薄膜电容器相对于陶瓷电容器在温度、电压等压力下提供更好的稳定性

——陶瓷是最适合的Y电容材料,所以需要考虑陶瓷电容在外加电压下其容值变化的特性,避免容值变化导致所选Y电容设计不足(2uF电容器在50%额定电压下,容值可能只有0.4uF20%))

——Y电容执行的安规标准通常比X电容要更高,所以X电容的位置上可用Y电容,但反之不行;例如,可以用陶瓷Y电容与薄膜电容X电容并联来改善差模滤波器带宽

9. 如果遇到滤波器性能需要改善,那么理论上可以增加LC积来实现,如果能够选择,则建议可以选择更大的电容,而不是超大电感器来获得目标L*C;但是大电容会在上电时引起大的浪涌冲击电流,可能造成X电容最终失效。

2,开关电源中的差模和共模噪声

对于开关电源来说,需要关注噪声是从哪里产生的,这样我们可以从源头来考虑噪声的问题。

2.1 差模噪声的主要来源

假如开关电源的输入/输出电容器是理想的(ESR = 0),那么所有的差模噪声都会被该电容完全旁路或解耦,但实际上等效串联电阻并非为0;因此输入电容器的等效串联电阻(ESR)是从差模噪声发生器看进去的阻抗Zdm的主要部分,输入电容器除了要承受从电源线流入的工作电流外,还要提供开关管所需的高频脉冲电流;当电流流经电阻(ESR)时必然会产生压降,所以输入电容器两端会出现高频电压纹波,所以下图中所显示的电压纹波实际上来自差模噪声发生器。

2.2 共模噪声的主要来源

高频电流通过偶然路径流入机壳(保护地)则会导致共模噪声的产生,如下图所示为产生共模噪声的主要机制:

1. 当MOS管状态切换时,电流流经MOS管和散热器之间的寄生电容,再流入机壳;

2. 在交流电网电流保持整流桥导通时(D2/D4和D1/D3交替半周期导通),注入机壳的噪声遭遇几乎相等的阻抗,因此等量流入L和N导线;此时形成纯共模噪声;

——当整流桥关断时,噪声迫使整流桥的一个二极管导通(导通电流来自电感),但是这不能形成相等的阻抗,所以噪声流经LN导线之一返回,而不是分到两条导线上,所以是差模噪声分量

写在最后

开关电源基础慢慢进入尾声,电磁干扰对于一些需要入网认证的设备来说是设计的重点,后续还会在《电磁兼容性基础》专题中详细分析。

本章部分相关内容和图片参考自:Sanjaya Maniktala -《精通开关电源设计》。下一章收尾:《电源PCB和热设计》。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