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转换是指新系统开发完毕,投入运行,取代现有系统的过程,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以实
现与老系统的交接,有以下三种转换计划:
(1)直接转换:现有系统被新系统直接取代了,风险很大,适用于新系统不复杂,或者现有系统已经不能使用的情况。优点是节省成本。
(2)并行转换:新系统和老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新系统经过试运行后再取代,若新系统在试运行过程中有问题,也不影响现有系统的运行,风险极小,在试运行过程中还可以比较新老系统的性能,适用于大型系统。缺点是耗费人力和时间资源,难以控制两个系统间的数据转换。
(3)分段转换:分期分批逐步转换,是直接和并行转换的集合,将大型系统分为多个子系统,依次试运行每个子系统,成熟一个子系统,就转换一个子系统。同样适用于大型项目,只是更耗时,而且现有系统和新系统间混合使用,需要协调好接口等问题。
数据转换与迁移:将数据从旧数据库迁移到新数据库中。要在新系统中尽可能的保存旧系统中合理的数据结构,才能降低迁移的难度。也有三种方法:系统切换前通过工具迁移、系统切换前采用手工录入、系统切换后通过新系统生成。
系统的可维护性:可以定义为维护人员理解、改正、改动和改进这个软件的难易程度,其评价指标
如下:
(1)易分析性。软件产品诊断软件中的缺陷或失效原因或识别待修改部分的能力。
(2)易改变性。软件产品使指定的修改可以被实现的能力,实现包括编码、设计和文档的更改。
(3)稳定性。软件产品避免由于软件修改而造成意外结果的能力。
(4)易测试性。软件产品使已修改软件能被确认的能力。
(5)维护性的依从性。软件产品遵循与维护性相关的标准或约定的能力。
系统维护:包括硬件维护、软件维护和数据维护,其中软件维护类型如下:
(1)正确性维护:发现了bug而进行的修改。
(2)适应性维护: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被动进行的对软件的修改和升级。
(3)完善性维护:基于用户主动对软件提出更多的需求,修改软件,增加更多的功能,使其比之前的软件功能、性能更高,更加完善。
(4)预防性维护:对未来可能发生的bug进行预防性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