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的认知科学意义

    前些天在新华网首页又看到有观点说,作为唯一的非拼音文字,汉字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禁不住觉得需要说两句。

    我个人感觉,以象形为最初起源,以形声、会意为主要构造方式的汉字,以及以这样的汉字为构造单元的中文,在交互技术和认知科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汉语的以下一些判断,或许值得证明或证伪:

1、解码环节少
2、信息密度高
3、网站和图形界面紧凑简洁
4、阅读障碍较少见
 

1、解码环节少 
 
   英文的识别顺序想来应当是 字母-字母序列-单词-词义-上下文-意思
   中文的识别顺序想来应当是 字-字义(-词-词义)-上下文-意思

   由于中文的识别顺序中,词和词义的环节在括号中,可能不发生,而且感觉上字义和词义大多有密切的联系,因而中文从编码到意思的识别过程似乎可以更快。基本上认识字就可以知道意思,而对于拼音文字来说,认识字母不等于认识单词,只有认识单词,才有可能知道意思。

    从这个角度看,那位学者说因为英文字母少,所以英文比中文好的观点,似乎有失偏颇,倒是南怀瑾提到中国字比英文单词少,所以中文好的看法,想来更符合认知科学的评判标准。
 
2、信息密度高 
 
    这一点应该有很多依据,包括联大文件各种语言版本的厚度,中文译作的篇幅等
 
3、网站和图形界面紧凑简洁 
 
    比较国内外的门户网站的使用体验,似乎可以感觉到,中文门户网站比同类英语网站的首页信息量大,识别容易,在图形界面方面,我一直在猜测,外国人发明图标,应该算作一种造字行为,因为在图标产生的年代,彩色监视器的分辨率还小于600x400,如果要用英文单词在有限的显示空间内向用户传达可记忆的20-30个操作选项,恐怕要占据大半个屏幕,留给动态显示区的屏幕面积就太小了。因此,设计师用软盘的简化图形代表保存(save),用文件夹的简化图形代表打开(open),用剪刀的简化图形代表删除并存储到剪贴板等等,想起来,这与我们中文的造字过程还颇有些相似呢。
    
    同时,由于这些简化图形的频繁使用,这些图形的含义逐渐建立了起来,不同开发商和不同的应用程序都开始使用软盘作为保存的图标,虽然今天我们已很少用到软盘了。

    从传达意思的角度看,这个磁盘的标志不是很象一种象形文字吗?
 
4、阅读障碍较少见 
 
    这个我只是听说,我感觉这个问题或许与前述的拼音文字识别过程中,从字母到单词的过程有关,不过具体是不是有这个现象,我还想再找找资料。
 
    上述四点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并希望能和大家交流,我并不确信上述4点猜测是正确的,我对是否能找到科学研究的支持很感兴趣,而更加吸引我的,则是研究是否能做出一个充分利用了中文特点的网站或是系统,目前很多商用系统的中文界面都是在外文版的基础上汉化的,或者说,是支持I18N ( internationalization)的软件产品的中国版,那么有没有可能根据中文特点专门做一个系统,让中国人用起来更加舒服呢?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