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感器技术须知

什么是互感器?
        互感器有很多定义,一般在教材中被定义为用来变换电流或者电压的电磁转换设备。互感器又称变比器,是电流互感器TA(CT)和电压互感器TV(PT)的总称。能将高电压变成低电压、大电流变成小电流,用于量测或保护系统。其功用首要是将高电压或大电流按比例转化成标准低电压(100V)或标准小电流(5A或1A,均指额定值),以便完结测量表面、保护设备及主动控制设备的标准化、小型化。一同互感器还可用来隔开高电压系统,以保证人身和设备的安全。

        随着互感器技术的发展,如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数字变化站中的互感器已经成为了具有特定功能的设备,不仅具有传统互感器的角色功能,而且同时参与了需求侧电信号输出管理。成为一、二次电路信号的转换基准。如光电互感器(电子互感器),虽然其基于电磁感应原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与传统互感器电磁转换概念已经大相径庭。

选择合适的互感器
        本项目所需采用互感器类型为: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

电流互感器的选型:
1.铁芯:目前电流互感器的铁芯结构有3种。

(1)叠积式铁芯:主要用于35kV及以下小电流互感器。

(2)卷铁心:综合性比较理想,可用于35kV电流互感器及以上大电流互感器。

(3)开口铁芯:主要用于要求暂态特性的电流互感器上。

2.二次绕组:二次绕组与铁芯是互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1)二次绕组一般用铜线(一般是漆包线),有些会为了降低成本使用铜包铝线。二次绕组一般随铁芯型式分为矩形和唤醒绕组两种,前者用于叠片式铁芯,环形绕组用于卷铁心。互感器的二次负荷很小,有的互感器二次负载只有零点几个伏安,但导线线径不能太细且应便于绕制加工;二次绕组线径对误差是有直接影响的,所以要满足误差设计的要求;长期工作一般要求要满足温升的影响,对短路电流产生高温要设定设计允许值。如果可以设计时还能参考外观的几何、美感的需要。

(2)筒形二次绕组:一般多在35kV及以下干式互感器与叠积式铁芯或C形铁芯配合使用。

(3)环形二次绕组:在圆环形铁芯上包上铁芯绝缘后绕制二次绕组即构成环形二次绕组,铁芯绝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0.12~0.2mm厚的电缆纸袋包扎,另一种是用0.5mm厚的纸板剪口制成叫环包在铁芯内、外圆面,铁芯的上、下端面垫绝缘纸圈。无论何种方式,绝缘厚度应为1~2mm,角环纸板要用两张。两张纸板的监考要错开。

3.一次绕组: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一样是电流互感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电流互感器的误差主要是有励磁电流造成的,而误差又与一次安匝有关,与一次安匝数成反比。一次安匝数越高,误差越小。对于一次电流较小的互感器来说可以增加一次绕组匝数。

        一次绕组选择时要考虑两点:一是满足长期工作额定电流下,发热导致的温升不能超过规定值;二是在短路电流下,最高发热温度不能超过规定值。一般按最大值小于2A/mm^2的载流量考虑。

        一次绕组的形状多种多样,特别是35kV以下互感器,由于安装方式和使用要求不同,产品结构及一次绕组出线方式有很多种,一次绕组形状也随之改变。

        利用一次绕组抽头也可以实现改变电流比。

电压互感器的选型:
一、电压互感器结构
1.铁芯及其结构形式:

(1)叠积式铁芯

(2)卷铁心:铁芯结构没有接缝,有利于改善电压互感器性能,是取代叠积式铁芯的发展方向,其形状与前述电流互感器相似。

2.一、二次绕组:

(1)二次绕组。一般来说,浇注式电压互感器采用QZ型聚酯漆包线火扁铜线,油浸式则采用QQ型缩醛漆包线或扁铜线,对于电压较高的产品用绝缘纸包在漆包线外绕制。

(2)一次绕组基本与二次绕组相同。

二、电压互感器绝缘结构介绍
1.主绝缘结构

        电压互感器的设计与电流互感器相比,主要在绝缘设计方面有重要区别。一般来说干式和浇注式绝缘电压互感器以及气体绝缘式电压互感器的绝缘问题较为突出。油浸式电压互感器的绝缘可以分为在油中(即在油箱内或瓷套内)的内部绝缘和在空气中的外部绝缘。颞部绝缘可分为主绝缘和纵绝缘,主绝缘为一次绕组及高压引出线对铁芯或接地部分和对其他绕组的绝缘。串级式电压互感器铁芯与铁芯之间及铁芯与地之间的绝缘也视为主绝缘。纵绝缘为绕组的先匝间、层间、线段间的绝缘。

2.纵绝缘
        纵绝缘是指绕组的线匝间绝缘、线层间绝缘和线段间绝缘。电压互感器的每匝电压不高,层间绕组再加上静电屏后冲击分布相对比较均匀,经验证明,漆包线本身的绝缘已经足够,所以中低压产品不必再加强匝绝缘。

内容概要:本文详细探讨了双馈风力发电机(DFIG)在Simulink环境下的建模方法及其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电流与电压波形特征。首先介绍了DFIG的基本原理,即定子直接接入电网,转子通过双向变流器连接电网的特点。接着阐述了Simulink模型的具体搭建步骤,包括风力机模型、传动系统模型、DFIG本体模型和变流器模型的建立。文中强调了变流器控制算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风速变化时,通过实时调整转子侧的电压和电流,确保电流和电压波形的良好特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模型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如转子电流环控制策略、低电压穿越性能、直流母线电压脉动等问题,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细节。最终,通过对故障工况的仿真测试,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适用人群:从事风力发电研究的技术人员、高校相关专业师生、对电力电子控制系统感兴趣的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适用于希望深入了解DFIG工作原理、掌握Simulink建模技能的研究人员;旨在帮助读者理解DFIG在不同风速条件下的动态响应机制,为优化风力发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其他说明:文章不仅提供了详细的理论解释,还附有大量Matlab/Simulink代码片段,便于读者进行实践操作。同时,针对一些常见问题给出了实用的调试技巧,有助于提高仿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