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SD卡根据容量来说,可分为SD、SDHC、SDXC三种不同规格。
规格 | 容量 | 读写速度 |
---|---|---|
SD | 不超过2GB | 不超过20MB/S |
SDHC | 不超过32GB | 不超过30MB/S |
SDXC | 不超过2TB | 不超过104MB/S |
TF卡在通信时主要有两种通信协议。分别为SD卡总线协议和SPI协议,SD总线协议比SPI协议通信速率快。具体不再深究,我们重点讲SD卡硬件电路设计。
SD卡在型号上又分为标准SD卡,miniSD卡,MicroSD卡三种,前两种型号的SD卡由于体型较大,不适合用在电路设计中(不排除特殊情况),而MicroSD卡,也就是TF卡,由于其体型较小,所以在电路设计中应用广泛,所以本文重点介绍MicroSD卡.下文中SD卡特指MicroSD卡。
SD卡设计电路在硬件设计中经常用到,所以用模块化思维去学习硬件设计会比其他方法来的更快些,以后不管是电路分析还是硬件设计直接“拿来就用”。
一、SD卡原理图设计
上图为RK3588开发板的SD卡原理图设计。首先说明,在通常情况下,SD卡指MicroSD Card,也就是TF卡,具体型号在此不做具体说明。上图中是比较成熟的SD卡设计方案,可直接应用。
下面我将分开讲解SD卡各部分的作用:
SD卡引脚说明
引脚名称 | 作用 |
---|---|
DATA2 | 数据位2 |
DATA3 | 数据位3 |
CMD | SD卡命令 |
VDD | SD卡电源 |
CLK | SD卡时钟 |
VSS | SD卡电源地 |
DATA0 | 数据位0 |
DATA1 | 数据位1 |
CD | SD卡插入检测 |
G1、G2等 | GND |
其中DATA0-3、CLK、CMD引脚连接至MCU的对应引脚,电源引脚连接至电源,通常为2.7-3.6V,CD引脚也连接至MCU,CD脚经由上拉电阻拉至高电平后,在TF卡插入后,由高电平转为低电平。
由于TF卡属于可插拔器件,ESD防护是必要的。除电源引脚外,其余引脚都需加ESD防护器件。
上图红框内的是阻抗匹配电阻,其作用是吸收反射信号和干扰脉冲,实现终端匹配,提高系统的电磁兼容性(EMC)等,除电源线、时钟线不需要外,其余信号线最好加上此电阻,以保持系统的稳定性,常用的阻抗匹配电阻有22R、33R、100R.
上图红框中是SD卡的电源部分,放有两个不同容值的去耦电容,以滤除不同频率的干扰,通常为10uF和100nF并联。关于电源部分还可增加一个MOS开关电路,如下: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能控制上电的时序,同时在没有卡插入时,可以对TF卡进行断电,可以减小功耗。
SD卡除电源引脚外,其余信号线最好都接一个上拉电阻(通常为10K或47K),用来保护数据免受到总线浮动影响,当没有卡插入,或者所有卡驱动都处于高阻抗模式。
二、SD卡原理所用器件选型设计
具体选型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只告诉选型的结果
1.电容
选用耐压值大于5V的MLCC电容,其余参数暂可不用管
2.ESD
ESD器件选用VBRM电压大于3.3V, 且VC电压小于电路的最大承受电压。结电容则越小越好。
其余选型都有标准,不再深究,选型也可根据成本对条件进行放宽。
三、SD卡PCB设计
1.封装介绍
TF卡座常用的封装可分为卡托式、插拔式、翻盖式、自弹式
*卡托式
插拔式
翻盖式
自弹式
自弹式封装
2.布局布线要求
2.1.布局要求
一、采用模块化布局
二、ESD器件和上拉电阻要靠近SD卡管脚放置
三、去耦电容要在电源引脚就近放置
四、尽量靠近板边,方便插拔
2.2.布线要求
一、在布线时要遵循3W原则(就是线间距时线宽的3倍),如果遇到PCB板尺寸较小,也可适当减小间距,但不要小于2W。
二、以CLK信号为参考,其余信号线要做等长处理,误差控制在300mil左右,且CLK信号要与其他信号间距保持在20mil左右。
三、SD卡电源要经过去耦电容进行取电
四、信号线尽量走在同一层,避免换层。
总结
本文总结了SD卡的硬件设计方案,后续我会推出更多模块的硬件方案以及一些经典电路的设计,供硬件同行进行学习。